
何謂五覺?視、聽、嗅、味、觸五者也。此為人體最根本的官能,謂之人本。人之五覺皆由心出,而心之涵養亦自五覺之體驗,由一心致五覺,由五覺歸一心,互為陰陽表里。心靈則覺敏,可悉知變化,與天地參;心塞則覺鈍,為運化驅馳,昏沌于世。申此五覺要義,意非教化,旨在倡導。賢達之士必唯用一好心,善修、明識、樂享五覺。五覺之修,知,定,靜,慧,覺,覺即自在。五覺之行,求真,向善,志美,樂觀,守中,中則自由。五覺齋主人即以此為身銘。
五覺齋所事有三,佛教藝術的鑒藏,冼太夫人精神的弘揚,雕刻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尤其力推佛像精神內核之收藏理念,有正本清源之功德,亦重開佛像收藏之正道。2016年華藝秋拍曾有幸從五覺齋征得一件7/8世紀的銅釋迦牟尼,最終以3680萬高價成交。時隔三年,華藝國際靜觀專場再與五覺齋合作,以多件風格各異、來源清晰的藏品呈于世人,實為幸哉!


11/12 世紀印度帕拉 合金銅金剛瑜伽母
H :8.6cm
華藝國際25周年·2019秋拍拍品
來源:
1。 簡·凱西舊藏
2。 五覺齋舊藏
金剛瑜伽母是藏傳佛教極為重要的女性本尊,據說薩迦派和格魯派之密修者,未有不修習此尊法門之人,足見修習其法所獲利益之大。空行母頭束高發髻,面如鵝卵,三目睜視,呲牙咧嘴,呈現大忿怒形象。上身赤裸,戴有手鐲、臂釧、人頭鬘等各種飾物。身姿婀娜,富有動感,左手高舉嘎巴拉碗,右手持鉞刀,左臂彎處還夾有骷髏杖。下身腰圍華麗瓔珞,以右展立姿踩在邪魔身上,下承蓮花座。整像胎體厚重,銅質細膩,其造型承襲自早期佛教藝術,但細節更為規整嚴謹,刻畫更為寫實細膩。整像黃銅鑄造,包漿自然,風格古樸,是古印度帕拉風格的精品之作。
簡 。 凱西簡介:
獨立學者、策展人,學術成果有《東印度的中世紀雕塑:
Nalin 收藏精選》、《菩提迦耶和西藏》選自《答提迎耶:開悟的地點》、《西藏唐卡:11-18 世紀的佛教繪畫》、《佛教的象征物 : 印度和喜馬拉雅的雕塑與繪畫》等;發表有《藏中早期繪畫,ca.950-1400》、《西藏早期肖像畫》、《11到 13 世紀唐卡繪畫》、《西藏尼泊爾金飾》、《崇高的圖像:西藏早期肖像畫》、《神圣的圖景:藏中早期繪畫》等學術論文幾十余篇。



清(1644-1911) 羅漢唐卡 (一組十六幅)
L: 106cm; W: 42cm
華藝國際25周年·2019秋拍拍品
來源:五覺齋舊藏
乾隆皇帝弘歷對十六羅漢這一題材,非常喜歡,多次提贊,并命造辦處工匠采用多種工藝進行制作,有繪晝、拓片、唐卡、緙絲、顧繡、墨、瓷、白玉、青玉、碧玉雕漆、沉香、文竹、木根、雞翅木等,制作成造像、山子、插屏、掛屏、筆筒、冊等形式。如‘永璘書十六羅漢贊冊’、‘清拓貫休十六應真像’、‘顧繡十六應真圖冊’‘緙絲十六應真像’等都是對羅漢的不同表現形式。清代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八日,如意館。首領董五經交,御筆仿唐人十六應真羅漢像一張,著將御筆仿唐人羅漢像裱手卷。’除此之外,文武大臣、地方官員也把同樣題材的作品進貢宮廷,以討皇帝之歡心。如,‘乾隆十六年三月初一日,工部右侍郎范粲恭進,李公麟大阿羅漢一軸 ( 文征明書贊 )。’如本拍品中此組十六羅漢唐卡則増添了十六羅漢的藝術表現形式,以藏式技法表達中原佛教信仰與藝術,實為罕見。本組十六羅漢在黑底上描繪,氣韻生動,神采奕奕,表現出羅漢高深的智慧和慈悲。畫家筆下生輝,線條精進有力,傳移模寫之中流露胸有成竹的造型能力。

18 世紀 銅鎏金上師像
H: 6.3cm
華藝國際25周年·2019秋拍拍品
來源:五覺齋舊藏
上師全跏趺坐,右手當胸結說法印,左手禪定印于腹前托摩尼寶,并分別牽一株蓮花,蓮花開于兩肩,左肩花中立金剛鈴,右肩花中立金剛鈴,寓意其是金剛總持的化身。上師頭戴通人冠,面容和藹。整件造像工藝精細,線條圓潤,衣褶自然流暢,袈裟衣邊有精美細膩的花紋。下承方形臺座,臺座制作規整,高端大氣。上師像通體鎏金,色澤亮麗。


18 世紀西藏 騎獅護法
H: 6cm
華藝國際25周年·2019秋拍拍品
來源:
1。 北京瀚海 2014 年 10 月 26 日 lot4441
2。 五覺齋舊藏
護法神側身坐于雄獅背上,獅子站立在方形臺坐上。臺座正面飾卷云紋案,佛仿獅子站立于祥云之上。獅子項飾瓔珞,四足有力,昂首怒吼狀。護法神似為女性的佛母形象,其右手持利劍、左手人臟器,頭飾骷髏冠,項掛人頭蔓。張口咬著四條蛇,似乎具有吞噬一切邪魔外道的威力。其保存完好,另配銀質佛龕。造型小巧精致,細節一絲不茍,銅質瑩潤有光澤,隨身佛中的精品之作。(帶嘎烏盒)



明永樂銅鎏金 金剛鈴杵一套
L:17.5cm(杵),H:22.5cm(鈴)
華藝國際25周年·2019秋拍拍品
來源:五覺齋舊藏
此套鈴杵中,金剛鈴為杵形把首,頂端為半支五股金剛杵,承接蓮臺,雙層蓮瓣,圓潤飽滿。金剛杵亦通體鎏金,鑄造精美,堪稱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整套法器,品相完美,制作規整,以黃銅鑄造并鎏金,應是用于皇家寺廟的宮廷法器,或是賞賜給藏地重要寺廟和高級別僧侶的禮物,深值品鑒。


明末清初 銅戟耳爐
凈香林制’款
D: 10cm; H: 7.8cm; W: 1305g
華藝國際25周年·2019秋拍拍品
來源:五覺齋舊藏
此爐精工美形,古樸天然,素風雅韻皆備矣。內外圓潤,其形雖為戟耳式,然其韻溫文爾雅,爐身為簋式,薄口微收,束頸鼓腹,簋腹暢爽,腹部柱式雙耳矗持兩側,其上下端平圓,雙耳精巧,耳孔圓潤,底如玉璧,額為貴重,顯古樸而文雅,實為文房妙品。黑漆古色,墨暈其上,漆古沉入,古香古色,亦顯貴氣,微撫即亮,微溫即潤。底款:‘凈香林制’,四字行楷。結字舒展俏麗,筆畫輕盈,觀其書法用度,有典型晚明文人氣息,與其型、皮符合度極高。款為手刻,了卻范規,以刀代筆,緩緩而出,細心品味,四字精彩絕倫,為明代典型私家定制款式,較四字或六字官款器,亦當勝出!其銅金黃,細密銀亮,比之清中銅爐用銅精煉多矣,致持之墜手,叩之清越。


明 銅沖天耳爐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
D: 14.7cm; W: 1800g
華藝國際25周年·2019秋拍拍品
來源:五覺齋舊藏
有明一代,為中國數千年來造銅又一巔峰。造像一路,永宣稱首,文房一路,宣爐為首,明代所鑄宣爐,又是各代文人趨之若鶩之器,此爐即為明爐中佼佼者也。爐型重心下沉,寬扁厚穩,耳扁而微撇,壁薄,頸微收,腹部圓而肥,三足矮,為明代沖天代表爐型。此爐皮色為臘茶色,原皮未清。皮色沉厚古雅,厚潤肥膩,此種皮色,最易將爐微溫輕盤,數月后,其色精光內斂,泛百年之氣足神完。底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鑄后奏刀刻出,字體纖細俊秀,有魏碑風骨,中宮內收,撇捺伸長,張立十足,為典型明代款式。銅質金黃赤亮,細密厚實,壁雖薄,然極其壓手,實為精銅所制。
華藝國際2019秋季拍賣會
預展
2019.12.26-27 (部分展區延至29日)
拍賣
2019.12.27-29
地址
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L2-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630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