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博物館主辦的“中國古代佛造像”專題展12月10日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對公眾展出,與之前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同主題專題展覽相比,此次展覽不僅在內容上增加近200件展品和輔助說明,在展陳上還采用了在龕柜內單獨嵌燈照明的方式,觀者可清晰地看到展品細節。展品內容上,除了大量增加藏傳佛造像,還增加了“中國主要石窟寺示意圖”和部分展品說明,讓觀眾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佛造像的全貌。
“中國古代佛造像”展分為“西來梵像—古印度地區佛造像”“神采華韻—漢傳佛造像”“漢藏交融—藏傳佛造像”三個單元,圍繞“溯源”與“發展”兩條主線展出。其中,“溯源”主要展示古印度地區的佛造像,引領觀眾了解佛造像發源地的造像藝術;“發展”由“漢傳佛造像”和“藏傳佛造像”兩個并列部分組成,以展示佛造像在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特色。

展覽現場
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中,佛造像是一個特殊的藝術門類,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技藝與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伴隨著佛教傳播,在華夏文明的浸潤下,中國佛造像逐漸發展成為包含中國文化藝術內涵,同時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地域風格的藝術瑰寶。從文明交流史上看,在佛教東漸二千年的歷程中,佛像是文明交流的有力物證,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典范。

“中國古代佛造像”展品
“中國古代佛造像藝術展”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重新開館后舉辦的重要專題展之一,旨在通過不同時期、地域、質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藝術的發展歷程。
據國家博物館公布的資料,與之前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同主題專題展覽相比,此次展覽增加近200件展品和輔助說明,力圖通過265件藏品勾勒中國古代佛造像的發展歷程,系統地呈現不同地域佛造像的精彩造型和豐富內涵,彰顯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源遠流長、開放包容和博大精深。在展陳設計上,不僅采用了在龕柜內單獨嵌燈照明的方式,視覺效果更好,清楚地展現了展品細節。還將原先外露的部分展品納入展柜,提升了展品安全系數。更令人期待的是展覽還首次以造像墻的形式集中展示藏傳佛教文物,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此外,在展品內容上,一是大量增加藏傳佛造像,突出館藏特色。二是增加“中國主要石窟寺示意圖”和部分展品說明,讓觀眾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佛造像的全貌。

展覽現場的“造像墻”
展覽分“西來梵像—古印度地區佛造像”“神采華韻—漢傳佛造像”“漢藏交融—藏傳佛造像”三個單元,圍繞“溯源”與“發展”兩條主線展出。其中,“溯源”主要展示古印度地區的佛造像,引領觀眾了解佛造像發源地的造像藝術;“發展”由“漢傳佛造像”和“藏傳佛造像”兩個并列部分組成,以展示佛造像在中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藝術特色。

展出作品
第一單元“西來梵像——古印度地區佛造像”,展品按制作地域分為斯瓦特、克什米爾、東北印度和尼泊爾四組,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國家博物館的特色藏品。

展出作品

展廳陳列現場
第二單元“神采華韻——漢傳佛造像”,展品按質地分為泥塑、石雕、木雕、陶瓷和冶鑄五組,通過各個時代典型材質的造像,以點帶面基本勾勒出漢傳佛教造像發展的脈絡和時代特征。該部分主要圍繞館藏重點展品——云岡的北魏佛像、天龍山的唐代菩薩像、宋代木雕菩薩像和明代“石叟”款銅觀音菩薩像等展開。展品數量不多,但體量較大,頗有氣勢。每一組均采用重點展示和群組展示相結合的方式:泥塑造像以新疆出土佛像和館藏善業泥佛像為主,展示北朝至唐代佛造像造型轉折期的面貌;石刻造像以曲陽、云岡、天龍山、四川萬佛寺天王像為主,將北朝至唐代這個歷史時期南北兩個造像體系大致表現出來;木雕造像則集中展示宋至明不同時期的菩薩像,展示出木雕造像精湛的雕刻技藝與獨特的審美觀念;明清時期,陶瓷與冶鑄高度發展,龍泉窯文殊菩薩像體現出中國陶瓷工藝在佛造像上的應用,鐵鑄佛像與“石叟”款觀音菩薩像凸顯出鑄與雕的鬼斧神工。通過展出不同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材質、不同題材的漢傳佛造像,力求將漢傳佛教造像的本地化特征充分表現出來。



展覽現場
第三單元“漢藏交融——藏傳佛教造像”,分為宮廷造像、地域造像和祖師造像三組。宮廷造像主要展示明永樂、宣德及清康熙、乾隆時期宮廷制作的佛像,突顯精致之美;地域造像展示西藏、內地、蒙古等不同風格的造像,突出藏傳佛教造像的融合之風;祖師造像則是藏傳佛教高僧的肖像,相當于藏傳佛教史的人物傳記,以寫實性為主。這些佛造像精品,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成就的一角,凸顯了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非凡歷程。

“中國古代佛造像”專題展海報
據悉,“中國古代佛造像”將在國家博物館北19展廳長期對外展出,免費對公眾展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