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邁阿密,第十八屆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展會如期開放,巴塞爾藝術展是世界上公認的當今最高水平的藝術博覽會,被譽為“世界藝博會之冠”。由于博覽會對參展資格要求較高,展品質量出色,使得巴塞爾藝博會長盛不衰。在過去的17年中,邁阿密海灘成為了全球頂尖藝廊和藝術家交流的重要場所之一。今年來自全球的33個不同國家及地區269家畫廊聚集在這里,吸引全球超過83,000名觀眾的參加,觀賞世界最頂尖藝廊及其最火爆的藝術作品。邁阿密海灘不但連接了北美地區,也與加勒比海地區及南美緊密相連。在邁阿密這里,有眾多私人收藏機構,邁阿密海灘的地理和文化環境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市場。來自香港的10號贊善里畫廊、雅加達的ROH Projects首次參加。紐約的Mnuchin畫廊、Helly Nahmad畫廊、Hauser & Wirth畫廊都帶來新的作品,光譜邁阿密是藝術節中焦點展覽之一,以其國際性而聞名。展覽圍繞組委會特定的主題開展藝術實驗室、聚焦藝術家、藝術對話、藝術表演等等,來展現最新的藝術觀念。ID&A當代藝術家楊毅斌先生作為此次光譜展特邀藝術家,做了《科學與人文主義》的主題特展.

在科技高度發達的城市中,人類對科技的依附與漠視,已經扭曲了人類對客觀世界的真實認知。人類是在利用科技造福生活,還是人類已經被科技帶來的富足所綁架,甚至整個人類文明的書寫已經被科技程序的范式所取代。

科學對世界觀的影響與改變;科學下的人本關懷;科學改變對現象的認知;科學影響著人文標準的定義;科技偽裝下的親和與危險;科學的發展對哲學以及人類思想的拓展;科學引發的對時空觀念的某種錯覺。通過科技與藝術交互出的美學關系,引出以上不同的話題,這里有科技的溫暖與關愛、也有科技帶來的認知上的干擾與歪曲,更有針對科技所帶來的警示與預言。
通過藝術的行為,喚起人們對科技的關注與重審,思考科技與人文人性的關系,科技作用精神層面對人思想的影響,探討科技以人為本的深層次的話題,是本次展覽的目的。

關于棱鏡色散實驗的自然之美

通過棱鏡色散實驗與自然事物相結合,在理論基礎上實現一種不定的隨機性,進一步將科學理論上升到哲學、美學、心理學的范疇。在藝術審美上形成一種全新的感受,進而展現科技的美妙與自然的無限可能。

藝術性:
用科技與自然之物形成一種隨機的美,這不僅遵循于科學原理的實驗與實現,更是在一種隨機性和偶然性中得到的一種視覺的美感。是一次對光影藝術的一種可能性的新發現。更是對隨機性審美與偶發藝術的一次嘗試。
思想性:
光是有生命的、光是有情感的、更能夠給于我們短暫的時空交錯感。
以棱鏡色散實驗為原理的基礎,通過多種不同的水晶同一光源的實驗,光以不同的情緒呼應心靈的不同感受,心理上刺激觀者不同的生理反應,而達到不同心理狀態的體驗。展現出光反應在心理學中所具有很強的臨床實驗的意義。
實驗性:
用激光擊穿不同的天然水晶所進行的實驗,大量的篩選可實現的和最為理想的水晶原石,使其光斑實現最為理想的藝術效果。
學術性:
牛頓通過棱鏡實驗發現的光的物理學的性質。隨既整個世界對光的認知隨之改變,這不僅是科學領域的一大突破,更影響了“外光派”即“印象派”將色光原理引入畫面,特別是成為“新印象主義”即“點彩派”的理論基礎,影響了整合藝術領域的發展。對光學的繼續研究與實驗,發現光的呈現藝術具有很強的科學與藝術的延續性與創新性。

如果說藝術是沒有邊界,但與認知能力有關,與時代有關,與文化差異有關。藝術之美便都是狹義的,也包括狹義的一切想法。藝術的美更是有時代性的,和不穩定的,甚至隨著時間流逝被不斷的重新定義。




科學之美確是永恒的,它的美雖然同樣需要特殊知識的基礎才能夠解讀,但科學的美是一種永久穩定的,無文化差異的,且能夠得到最大共識的。即使沒有人類之前它就已經存在,人類消失的世界它依舊存在。

如果說藝術是人類文明和思想的產物,那科學與數學的精妙則是這種產物的精華。這種智慧至極的美在某些人眼里更是無比的精彩,并與宇宙同壽。
一片云,還是一片云的影,還是云影中的事物。都很清晰,都在變化,都很真實,都不真實。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所發現和感受到的真實也許更是一個個幻像,也許真實是永遠無法找到的或是絕對的真實根本并不存在。

有些事物既不是哲學問題也不是科學問題,但的確和人類的知識與經驗有關,運用不同的知識也會得到不同的解釋,但不同觀點交織下的沖突、共識與反思也許正是接近真相的方法。但拋棄復雜的思想,回歸感性,真實一定很重要嗎?得到了真相又能怎樣。
如果說現象本身能帶來的好奇與幽默,只要觀眾能在興趣中按照自己認識去解讀,我們的創作也就足夠有其存在的意義了。藝術行為歸其本質不過是激發并展現人們哲學、科學、文學等不同知識的秀場與游戲罷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