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葵口三足獅子紋鎏金銀盤
高6.7厘米,口徑40厘米
1956年陜西西安八府莊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唐代文獻中有金花銀盤之說,指飾有鎏金花紋的銀盤。《安祿山事跡》載,唐玄宗曾賜安祿山“金花大銀盤四”。鎏金也稱涂金,是把成色很高的黃金錘擊成薄片,然后剪成細絲,放入干凈的鍋內加熱燒紅,再倒入七倍于金絲重量的水銀里,攪拌均勻成泥狀,之后再放于冷卻后的金泥里加入硝酸,再切剜金泥并反復涂抹在已刻好的紋飾上,涂抹均勻后,用溫水沖洗掉硝酸,然后加以烘烤,并用水晶或瑪瑙不停研磨鎏金部位,使原先金泥中的水銀揮發掉,最后把銀盤的表面拋光,一件鎏金器物就制作完成了。這件獅紋銀盤作葵花形,下面有三足,盤中飾獅子紋,周邊沒有輔助紋樣,盤緣的花紋松散,正是盛唐時期金花銀盤所具有的特征。

獅紋銀盤有三足
唐代銀盤發現甚多,帶足者有10件,多數是三足,少數為四足,保存完好的都是卷曲式的足,如河北省寬城出土的鹿紋菱花形銀盤,日本正倉院藏鹿紋葵花形銀盤、折枝花菱花形銀盤,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出土的摩羯紋葵花形銀盤等。唐墓壁畫中也有大量金銀器物的形象。房齡大長公主墓前室壁畫中就描繪了兩個卷足盤,一個為五足圓盤,另一個是四足多曲盤,應是取材于當時社會上流行的金銀器式樣。

鎏金銀盤上的獅子紋
獅子不產于中國本土,主要產于非洲和西亞。唐代之前雖有獅子從西域進貢,但由于路途遙遠,到達中原很不容易,而且這種野性猛獸不易豢養,一般人很難見到。隋唐時期由于絲綢之路繁盛,西域國家向唐代皇家進貢的獅子也隨之多了,以致在唐代皇家禁苑中豢養的獅子不絕。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康國貢獻了一頭獅子,唐太宗命虞世南作《獅子賦》加以贊譽,賦中不僅介紹了獅子運來途中的艱險,也具體描繪了獅子的外貌和威猛,“瞋目電曜,發聲雷響。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當時更多的貢獅則來自吐火羅、米國、波斯以及大食國等。
唐代經濟繁榮,對外交往頻繁,工匠們融會貫通,汲取外來文化的長處,將外來紋樣與傳統紋樣融為一體,紋飾逐漸豐富,并創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使金銀器裝飾紋樣、器型及制作工藝在唐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件獅紋金花銀盤正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