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可染(1907-1989) 人字瀑230萬成交
北京誠軒拍賣2019秋拍中國書畫專場正在北京昆侖飯店舉行,李可染(1907-1989) 人字瀑,以230萬成交。
李可染(1907-1989) 人字瀑
鏡心 設色紙本
1954年作
估價(人民幣):2,000,000-2,800,000
題識:人字瀑??扇?。
鈐印:可染、有君堂
尺寸:53.5×40.2 cm。 約1.9平尺
展覽
“李可染、張仃、羅銘水墨寫生畫展覽會”,北京北海公園悅心殿,1954年9月,并著錄于該展覽簡冊,編號36
出版
《榮寶齋·總第35期》第42頁,中國美術出版總社,2005年7月
《誠軒拍賣十周年精品圖錄》第143頁,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2015年11月
著錄
《二十世紀中國畫家研究叢書·李可染》第132頁,楊柳青畫社,1995年11月
《世紀可染·紀念李可染誕辰一百周年·文獻集》第170至171頁,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10月
《李可染的世界·寫生篇·千難一易》第262頁,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7月
紀錄
北京誠軒,2009年11月24日,編號608
簡介
圖寫勝景譜新篇
—李可染早期寫生精品《人字瀑》簡評
《人字瀑》為畫家1954年首赴黃山寫生時所作,并參加同年九月于北海公園悅心殿舉辦的“李可染、張仃、羅銘水墨寫生畫展覽會”,在四十件李可染出品中編號三十六,是李可染極為珍貴的早年寫生精品,在李可染的藝術發展脈絡中占據非常特別的位置。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中國畫處于一片質疑聲中,據李小可《精讀大自然與傳統》:“父親的水墨寫生始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革,當時產生一股虛無主義,出現否定、取消中國畫的思潮。認為中國畫不能適應新的時代,與西畫相比缺乏表現力等等……一批熱愛中國畫的藝術家們不安于這種逆境,主張重新走進生活和自然,去‘精讀大自然與傳統這兩本書’。于是父親開始1954年同張仃、羅銘一起的江南寫生和1956年、1957年、1959年等相繼的寫生之途,這實際是一段為中國畫存在與發展的證明之途。”
1954年春,李可染與張仃、羅銘結伴,得《新觀察》雜志預支稿費一百元,往江南第一次長途旅行寫生,三個月中途徑無錫、太湖、蘇州、上海、杭州、富春江和黃山。三人中只有李可染去到黃山,他住在玉屏樓的一間小房中,沒有床,便睡在門板上,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居住了四十五天。在黃山寫生期間完成的作品,數十年來見諸刊載的僅《文殊院前望天都峰》、《黃山東海門云海》、《黃山文殊院望迎客松》等寥寥數幅,更鮮見可流通者,《人字瀑》不論從尺寸,還是畫面構成、筆墨精細程度,均屬佼佼者,益顯難得。
拍品采用豎幅構圖,全取黃山人字瀑實景入畫,山體、流水、小橋、亭閣一一可與真山真水相印證。在筆墨方面,李可染有意弱化傳統的山石皴法,選擇了勾勒和積染相結合的方式,給人以清新明快的觀感。不論是山徑行走的旅客,還是亭中小憩的游人,都刻畫得一絲不茍。山體結構交代清晰,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他以濃淡不一的色彩展示植被與山之陰陽向背,以流云隔斷前后,異常生動,在視覺上給畫面以透氣的空間,并襯托出最重要的人字瀑主題。
李可染曾經在教學中專門提到黃山寫生,說黃山的山峰是分開的,組織結構困難,所以寫生要把山的關聯、脈絡、石紋認真研究;還說黃山最不好畫的是氣象,有了氣象,山就活了,而云是表現氣象的重要因素,這些經驗的總結與實踐都可以在拍品中找到印證。是幅再現人字瀑的實景特征,將隔斷了數百年的“寫生”傳統再次接通,是李可染對質疑中國畫論調有力的反擊與證明,也是他為自身藝術生涯所做的一次重要嘗試:既確定了他在山水畫界的地位,又“孕育了他以厚重、深秀為基本特色的山水風格”,意義非凡。
拍品右下鈐“有君堂”印,“有君堂”是李可染在重慶國立藝專任教時的齋名。1943年,李可染遷至磐溪宿舍,緊挨嘉陵江,土地潮濕,屋內竟長出青翠竹枝,且當時李可染與鄒佩珠初識,曾戲謔“佩珠”諧音“培竹”,故借用東坡詩,取堂號“有君堂”,一指屋中生竹,二來暗示心中的鄒佩珠,一直沿用到北京,直至1980年正式改室名為“師牛堂”后才完全不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