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簡介
汪天亮,1950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85年畢業于福建工藝美術學校,1989年結業于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1992年結業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碩士課程。自1993年起,陸續斬獲十余個「中國工藝美術大展」等金獎;2002年被政府授封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2008年年被福建省政府授封為「福建省福州脫胎漆藝代表性傳承人」。1996年被委任擔任福州工藝美術學校校長,達18年。2001年福州工藝美術學校與閩江大學合并,被任命為美術學院院長,2004年擔任「福建省漆藝研究會」會長至今,并培養出了全國第一位漆博士。原中國美協漆畫藝委會委員、閩江學院漆藝研究院院長,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漆藝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閩江學院美術學院教授、福建省漆藝文化研究會會長、福州美術家學會副主席、福建畫院特聘畫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北京城市學院藝術系研究生導師、臺灣輔仁大學講座教授。

漆畫 《冬韻詩象系列之一》 185cm×50cm 2014
古不乖時、今不同弊
——論汪天亮藝術的價值與貢獻
馮冠超 /輔仁大學專任教授兼推廣教育部主任
一、楔子
「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說法來孫過庭書學巨著《書譜》中的主張;「乖時」有時髦、時興的意思;「同弊」有流於時弊意思。就是說,學習傳統不能違背時代精神,追隨時代氣息又不能與當時的流弊相混。或者說,只知學習傳統而不感知時代精神是不可取的,為了呼應時代精神而甘於混同流弊也是不可取的。雖然,這是孫過庭對於書法藝術繼承與創新問題的看法,但此言用在任何事物都是貼切適宜的。

漆畫 《冬韻詩象系列之二》185cm×50cm 2014
汪天亮的藝術正可說是「在沿襲中有創新,在繼承中有發展」。筆者曾為文指出:汪天亮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形塑在「色彩」與「空間」問題上的思辯,作了總結性的革新。他成功追求一個經過感覺和想像力轉化過的詩意空間,而以「抒情性」、「表現性」、與「自發性」的創作特質,創造了革新的藝術風格。汪天亮作品的「內在基質」是生命的形式和情感的形式的交融。最後筆者表達:汪天亮的當代中國藝術將是沒有「文化折扣」的。
在本文中,筆者將繼續從傳統、現代歷史糾結的角度,析論汪天亮藝術的重大貢獻。

《大漆水墨 天地不言》01;138cm×69cm 2014
二、母語何在?──中國藝術的當代化問題
回顧上個世紀沛然莫之能禦的的「全球西化」浪潮,西方的造形文化通過「以科學為名」的挾帶,通過「以高貴藝術為名」的挾帶,使西方國家的藝術及其理論在全球發展中國家橫掃千軍,如入無人之地。而中國千百年來始終一貫的藝術符碼也面臨解體的命運。國學大師牟宗三大曾說:「一個沒有自我美學的民族,一定會滅亡。」我們也可以說「一個不知將自我美學更新推進的民族,一定會衰敗。」遺憾的是,這個民族衰頹了,衰頹的民族正呼應了一個近乎停滯發展的自我美學。

《大漆水墨 秋紅冬華》之二;138cm×69cm;2014年
中華民族在近二百年前遭遇了亙古所未有的巨變;l934年,學者徐序經竟說出「中國文化不若西洋文化的優美,又不合於現代的環境與趨勢,故不得不徹底全盤西化」之語,著實令人喟嘆。百年來,在超越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全盤西化」、「倒退復古」等等「價值困窘」的經驗後,終於找到「當代化」的目標。深切瞭解到:「忘卻了自己,隨波逐流,便只是人家的影子」。
汪天亮無疑是當代中國藝術的中流砥柱。其作品中強烈的形色律動與東方氣韻,是一種無需經過任何美感教育均可感受的視覺力量,一種不學而能的心領神會。他的筆勢渾然天成,他的形式蘊涵獨特,他的肌理變化萬端,賦予並開闊了我們另一種審美天空。……除了這些畫面表象的形容外,汪天亮的藝術究竟有何價值?究竟具有何種貢獻?以下僅分四點闡述。

山系列;140cm×70cm;材質:紙本水墨,金箔,銀箔 (1)
三、汪天亮藝術的價值與貢獻
3-1. 汪天亮挑戰了中國藝術的「超穩定結構」
中國傳統藝匠始終認為,傳統藝術體系乃是他們心目中的「聖學」;傳統不只被懷慕,並且被聖化了。他們認為這個結構乃是具有超時空的、絕對合理和完美的、自我和諧的有機體系。它無需由「化外」的異邦人來補充、變更和發展。這種迂腐、封閉的觀念,使這個令洋人百思不解的「超穩定結構」,逐漸成了一個左支右絀的落後圖騰。只要這種文化困境中積澱下來的種種劣根性還潛藏在人們的深層意識中沒有被充分地揭露和予以淨化,一個民族就不可能真正徹底地擺脫那些曾經糾纏過它的夢魘和幽靈。希臘大哲柏拉圖曾形容埃及的藝術「再一萬年內也不會改變」(指過度穩定保守),倘若柏拉圖也接觸過中國文明,他將會如何形容呢?

山系列;140cm×70cm;材質:紙本水墨,金箔,銀箔 (2)
我們試想,如果汪天亮活在過去那個將一切規制奉為圭臬,遵循不悖、世代相傳的烏托邦(Utapia)世界中,對他這樣一個具有創見的人而言,將會活得多麼苦澀與無奈?汪天亮早年即對「傳統」進行反思,他思索著:如何揚棄民族心理中陳腐的積習?如何批判及繼承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如何排拒歐風美雨所帶來的浮面現象?如何深入引進西方的精神,並融入解構後的傳統文化符碼?

山系列;140cm×70cm;材質:紙本水墨,金箔,銀箔 (5)
他決定挑戰中國藝術的「超穩定結構」,他進行「挑戰」的基礎,竟是「對傳統中人文精神的認識、理解和體會」。汪天亮認為藝術文化的存在必有賴於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個綿延連續的傳統。他深切了解「徹底揚棄」、「批判與繼承」、「引進並融合」和「嚴正排拒」,其實都不能徹底排除阻礙中華民族邁向現代文明大國的積弊,也就不能把中國文化歷史中的人文精神繼承下來。汪天亮向歷史的大根汲取智慧,經咀嚼分解、消化、吸收後,才大破大立地,將中國傳統文化底蘊轉化為當代國際文化語境中的審美形式。汪天亮把他的藝術塑造成一個普遍世界自我的形象,其強烈的自我風格,也創造了一個超越國界的「人文世界」。

山系列;140cm×70cm;材質:紙本水墨,金箔,銀箔 等 (7)
「文化心理定勢」
什麼叫做「文化心理定勢」?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上的惰性」,是一種文化心理的「定向心態」。它指的是人們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有準備」的文化心理狀態,它影響或決定了我們藝術後繼心理活動的形成與發展趨勢。具體地說,人們是按某種固定的態度、傾向去反映現實。這種特質,可能是造成我們藝術風格並無太大變化的主要原因。千百年來,中國人總是一代復一代地、自覺或不自覺地以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來看待不斷變化中的外部世界。

山系列;140cm×70cm;材質:紙本水墨,金箔,銀箔 等 (7)
「文化心理定勢」
什麼叫做「文化心理定勢」?這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心理上的惰性」,是一種文化心理的「定向心態」。它指的是人們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有準備」的文化心理狀態,它影響或決定了我們藝術後繼心理活動的形成與發展趨勢。具體地說,人們是按某種固定的態度、傾向去反映現實。這種特質,可能是造成我們藝術風格並無太大變化的主要原因。千百年來,中國人總是一代復一代地、自覺或不自覺地以這種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來看待不斷變化中的外部世界。

山系列;140cm×70cm;材質:紙本水墨,金箔,銀箔 等 (3)
由於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享有一種「光榮的孤立」;始終是一個絕對的「文化出超者」,而形成一種平穩的及不變的狀態,而這種「文化早熟性」及「文化優越感」對華夏民族的藝術造型心理及藝術思維方法,無疑具有深刻的影響。雖然就某個時空而言,這一種穩定狀態也有助於中國人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流的藝術文化,但長時期沉湎於這樣的心理及思維下,中國的藝術形式成了「不變的文化符碼」(完美典範的自我認定)。在這種輝煌表象下的文化符碼,反而成了一個沉甸的負擔、一個阻礙文化前進的「馬劄子」。

山系列;140cm×70cm;材質:紙本水墨,金箔,銀箔 等 (25)
汪天亮無疑狠狠的擊破了這個「文化心理定勢」,汪氏藝術中的「狂癲」特質,打破了中國人具有的「閉固性人格」(constricted personality),他的內在比較接近一種「流動性人格」(mobile personality)。流動性人格的特徵是具有一種移情能力(empathetic capacity),亦即有對新環境重新調整「自我」的能力;他沒有傳統國人偏於循例重俗,被動閉縮,自製自足,傾向於孤立、默從的特質,所以它可以在藝術道路上如自由馳騁的脫韁野馬,如入無人之境。

山系列;140cm×70cm;材質:紙本水墨,金箔,銀箔 等 (6)
3-3. 汪天亮釋放與解構了傳統文化系統
文化符碼的基本功能乃是在藉以區辨不同的文化特色。要創造新的文化符碼,釋放與解構老舊的文化系統並重行建構,是可能的途徑之一;我們相信,只有當這些僵化了的傳統觀念的屏障真正的撤除的時侯,我們才能展翅飛翔,才能模塑自己值得驕傲的形象;如果我們不能跨越過去,那表示我們無法創造,無法掙脫前人開創的風格。
文化是一種很強韌的『人為』系統,要經過系統釋放與解構才可能進一步深入理解進而操作,在藝術領域更是如此。汪天亮通過他對原有文化系統組合規則的釋放,才能從現狀中再度提煉出原則與知識。同時,他的解構也是對『權威』的質疑,對『老舊』知識的質疑,更是對『異質文化』與『正統文化』的兩面質疑。」

山系列;140cm×70cm;材質:紙本水墨,金箔,銀箔 等 (5)
汪天亮的藝術解構,帶給我們一種新的閱讀(reading)方式。解構式閱讀是對文本進行重寫,觀者有權讀進自己的一些東西,從而和原作者一塊兒創作。重要的不是建構什麼新理論,而在於閱讀出新的東西來,所以對藝術的解構閱讀是一種「增殖」、「增添」。閱讀不是手段,它就是目的,閱讀獲得的是「本文的愉悅」。汪天亮不定的造型使觀者解構閱讀,這是一種閱讀的遊戲。無論左右、上下易位,均可任意擺置,進而產生游移不定的意義,大家一起參與到閱讀遊戲之中。遊戲是人類的天性,而汪天亮的藝術彷彿可以跟觀者玩出層出不窮的樂趣。

漆畫 大氣系列之《梅花三弄》(1) 2014
有些人認為,解構傾向於破壞,它反對傳統,妄圖顛覆之;解構後的重組只是玩弄技巧,只不過是作為闡釋的闡釋而已。然而,解構理論並不那麼具有破壞性,它事實上是承認傳統的;汪天亮透過「分解回溯」的步驟尋求起源,對傳統思想進行「清算」,力圖恢復未受遮蔽的本真狀態。但它要按照一種新的邏輯來重新組織之。汪天亮對現存思想做出了「跳躍性的處理」,它並不要求「思想和表達的連貫性」,否則就會回到老路上去。

漆畫 大氣系列2014之《梅花三弄》(3)
有一本書我特別喜歡,那是羅蘭.巴爾特的《作者之死》(The Death of Authzor,1968),在該書中,他主張讀者可以自由地、從任何方向進入文本。汪天亮藝術的文本就是讓各種符碼交錯疊加,不停留於固定的結構,讓一切都處於遊戲中,因此,我們不必尋找固定的、單一的意義。可讀、可寫的本文則讓讀者找到新的閱讀的自由。也讓我們尋得一種「愉悅」的追尋。

漆畫《鐘鼎名山》160cm×70cm 2011年
3-4. 汪天亮消除了傳統和現代的對立
汪天亮具有一股驚人的「開放性」的藝術態度,一種面對傳統、文化表達的開放性心胸。
二十世紀初由於西方文明大量地湧入中國,此種文化彙集的現象讓各個領域的學者們開始思考「傳統」的生存問題,進而在藝術表現形式上開始思索傳統風格的方向。由於當時文化衝擊的情形極為強烈,各種的動盪所衍生出的民族主義風潮彌漫著整個社會;因此「表像式」或「折衷式」的文化結合觀念,遂被當時的設計師們所採納。由於民族主義的影響,純粹浪漫或情緒化的思考方式往往掩蓋了藝術家思考傳統問題時所抱持理性取捨的態度;乃輕率地認為以西方的造型形式,加上中國的藝術材料,就是民族藝術風格現代化的表現形式。此種採取「中庸」的創作態度,除了反映「中體西用」的折衷窘態,毋寧說也反映出當時藝術家的心理衝突狀態。

《秋以為期》-8-2006-180×50cm
汪天亮認為所謂中國風格並不該用「刻意」的方式來達成,一個對民族文化認知不足、體會淺薄的藝術家,其作品絕難傳達出深刻的文化涵養;汪天亮的作品超乎中國藝術形式的追求,不去刻意曲意逢迎某些「形而下」的民族造型,而將傳統意涵自然而然地反映於作品上,這是一個正確的態度,是注重於文化意象及精神層次的反映。
完整走過整個後現代時期的汪天亮,視後現代為「異質文化共生時代」,展現了開放的、包容異質的創作態度。他並沒有屈從受限於「形式的框架」中,反而消除了傳統和現代的對立;他讓我們不再關注文本的內容及其結構,他讓我們漂移、發現愉悅。他所創造的藝術世界已進入一個「和光同塵」、「大器無疆」的境界。

大漆水墨《悠遊之三》97cm×30cm;2014年
四、結語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曾經說過,中國文化將會因外來的刺激和挑戰而喚醒中國人重新對他們的歷史使命恢復信心,並努力創造一個新的文明。這個新的文明不是回到孤立的國族中心文化主義的路上去,而是走向世界中心的文化主義的路上去。汪天亮無疑是個創造中國新文化的戰士。

漆畫 《追憶繁華榮年》;180cm×120cm;2014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經過中衰後,解體並不是它必然的結果;但這個藝術形式確曾「僵化」了,以一種化石的型態茍存於世。希臘、埃及和中國都發生這種現象。僵化文明如一個在懸崖上進退失據的人;它將要忍受的,不是贖罪的陣痛,而是永劫的苦難。所以我們一定要更新、解構、重組我們的藝術文化。
有句話說的好:「不薄今人愛古人」,就是說我們須消除傳統和現代的對立,另一句話說:「轉益多師是我師」,就是說我們要眼界開闊,不囿於一脈一派,只要有價值的東西,無論中西內外,都應該真誠地學習。正因為汪天亮有著這樣一種活潑開放的態度,讓我們有理由對中國藝術的未來可以樂觀視之。

大漆水墨《唐人詩意圖》-2000 47×58cm
當世界又一次把目光投向東方,我們驚覺傳統竟是一條浩蕩的河流,浸潤在個人和群體中,我們應該讓這源頭奔流。汪天亮堅信:「民族藝術的當代化不是否定傳統,而是批判傳統,不是死守傳統,而是再造傳統」。
藝術形式是時代精神的載體,汪天亮的藝術毫無疑問承載了這個精神。汪氏藝術不但會說話,有表情,更具有思想。血液中淌流著來自民族深層呼喚基因的汪天亮,隨時準備迸放無止無盡的創造能量。且讓我們拭目以待,靜觀汪天亮不斷在當代國際文化語境中發出撼人心魄的低吟與狂嘯。
輔仁大學教授 馮冠超 脫稿於舒德樓

《便覺眼前生意滿》二 94cm×88cm 2006
展覽信息
2018年“光影雙輝”汪天亮漆畫作品展·廣東佛山
2018年第23屆秋季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汪天亮個展·廣州
2018年汪天亮師生作品展 萬科倉前九里·福州
2018年“漆·望”中國漆藝術家邀請展 福建省美術·福州
2018年“慶七一·頌黨恩”美術名家邀請展 橘園洲創意廣場·福州
2018年“漆·象”2018首屆漆藝綜合展 北京書畫藝術院·北京
2018年“漆彩盛世”漆藝作品邀請展 福建省海絲藝術館·福州
2018年“漆·緣”福州漆畫藝術展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福州
2018年“國藝典藏”美術名家小品展·北京
2018年“心納萬境”首屆國展美術名家作品展·北京
2018年廣州佛山富力地產藝術展·廣州
2017年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臺灣
2017年臺灣高雄藝術博覽會·臺灣
2017年廈門在東方藝術館“介·系列藝術展”·廈門
2017年廣州藝術博覽會·廣州
2017年廣州白云機場公務機樓藝術展·廣州
2017年廣州天泰美術館“現代手卷生活·汪天亮作品品鑒會”·廣州
2017年福建省畫院藝術家晉京展 國家畫院·北京
2017年汪天亮漆、墨特展 名山藝術中心·臺北
2017年汪天亮漆畫個展 菲利浦畫廊·臺北
2017年“吾島尋奇·藝見大師”漆畫個展 歷史民俗博物館·金門
2017年“百城百家”當代中國地域畫風代表性畫家2017年度展·北京
2017年“承古開新”六祖禪理主題中國畫大展·北京
2016年中國現代漆畫文獻展 南京·寧波·廈門·南昌·武漢·太原·重慶
2016年“海峽墨韻”海峽藝術名家邀請展 中國政協文史館·北京
2016年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2016年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 三坊七巷朱紫坊38號·福州
2016年“傳統和創新”國際大漆藝術展 韓國
2016年“大漆風華”兩岸畫家聯合展 福建省美術館·福州
2016年湖北國際三年展 湖北美術館·武漢
2016年“破冰·時代”中國當代漆畫展 水立方E美術館與798藝術區藝典空間·北京
2016年汪天亮漆畫個展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高雄
2016年“大漆的化身”汪天亮漆畫個展”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
2016年“紅黑金的奧義書,漆畫萬華鏡”汪天亮漆畫個展 菲利浦畫廊·臺北
2015年新光三越藝廊博覽會個展 臺南
2015年“赫赫天光,大漆亮閃”汪天亮漆畫創作展 名山藝術中心·臺北
2015年“汪天亮大漆繪畫個展” 國父紀念館逸仙畫廊·臺北
2014年“華夏貴冑”汪天亮大漆繪畫特展 輔仁大學·臺灣
2014年福建(香港)文化藝術精品展 海藝堂168文化博物館·福州
2014年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2014年韓·中·日國際工藝展 韓國工藝協會
2014年兩岸漆藝名家特展 豐原漆藝博物館·臺灣
2014年汪天亮漆畫特展 名山藝術中心·臺北
2014年汪天亮漆畫預約展 菲利浦畫廊·臺北
2014年汪天亮漆·墨展 The one.臺灣南園人文客棧·臺灣新竹
2013年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 湖北美術館·武漢
2013年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暨學術論壇——中國當代漆藝展 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南通
2013年國際漆藝招待展 啟明大學校克哉美術館·韓國
2013年韓中當代漆畫交流展 世宗文化藝術中心·韓國首爾
2013年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邀請展 中國文化大學·臺灣
2013年汪天亮當代大寫意畫展 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
2013年汪天亮漆畫個展 名山藝術中心·臺北
2013年汪天亮漆畫邀請展 亞昕晴空樹·臺灣
2011年上海藝術博覽會聯展 世貿商城·上海
2011年汪天亮漆畫個展 上海美術館·上海
2011年汪天亮個展 臺灣菲利浦畫廊·臺北
2010年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 湖北美術館·武漢
2010年“天地靜觀——汪天亮藝術創作的‘意向’之思”個展 紅玫瑰白玫瑰亞洲藝術·北京
2009年“臺北國際藝術交流博覽會”聯展 世界貿易中心·臺北
2009年上海藝術博覽會聯展 世貿商城·上海
2009年“造物與空間”中國當代漆藝學術提名展 湖北省藝術館·武漢
2009年“流金歲月”汪天亮教授個展 紅玫瑰白玫瑰現代美術館·北京
2009年“朝金粉·風華再現”汪天亮教授個展 紅玫瑰白玫瑰現代美術館·北京
2008年萬科地產招待展 福州
2008年出版《汪天亮——2008年作品集》大山系列·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0年加州藝術家協會邀請展 美國
1999年汪天亮漆·墨畫個展 德國
1998 年第11回菊池招待展 日本東京銀座·日本
1997年中國當代藝術聯展 北京
1997年中國名家藝術作品邀請展 廣州
1997年汪天亮現代藝術個展 福州
1996年國際漆藝節聯展 日本
1996年汪天亮現代水墨畫個展 中國美術館·北京
1995年95文化博覽會 臺北
1995年兩岸傳統藝術交流會
1992年90年代臺灣開放大陸優秀藝術家來臺交流,首度來臺巡聯展
1992年應邀參加“中日漆藝交流會”
1991年應邀參加“中日漆藝交流會”
1987年應邀參加世界旅游作品展示會
1980年福建工藝美術名家作品赴新加坡展 新加坡
獲獎情況
2008年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北京·2008年)銀獎
2007年著作《漆藝.脫胎技法》獲福州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2006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的“國家級藝術大展”金獎
2005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的“國家級藝術大展”金獎
2004年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的“國家級藝術大展”銀獎
2003年中國家輕工部與中國工藝美協主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展”金獎
2002年中國家輕工部與中國工藝美協主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展”金獎
2001年中國家輕工部與中國工藝美協主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展”金獎
1993年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第三屆大師展大展”-金獎
收藏情況
2017年10月《仙山一座,奇山生奇人》 首屆國展美術家主委會收藏
2017年12月《風華在現》、《重構之美》 越南胡志明美術博物館收藏
2015年《漆器系列之二》 福建省美術館收藏
2012年9月《禪意(2012系列之一)》 福建省美術館收藏
2011年7月水墨作品與書法作品各伍件 福建省美術館收藏
2011年漆畫《荷塘月色》 廈門美術館收藏
2011年《朱子門庭》、《春秋四季》 釣魚臺國賓館收藏
2010年10月 《大漆系列之1、2、3、4》 湖北美術館收藏
1996年《水墨二十五號》、《水墨三十五號第六幅》、《水墨三十七號第七幅》 中國美術館收藏
中國美術館/中國文化部/桂林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中央電視臺/廈門美術館/湖北美術館/福建美術館以及臺灣地區的金門民俗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國父紀念館等/韓國/日本/美國/德國/澳洲等重要文化機構收藏。
出版物
2017年《無疆·逍遙——汪天亮漆畫創作集》 臺灣名山藝術
2017年《汪天亮—大漆·大雅·大氣》第四冊 大絳藝術出版
2015年《汪天亮——大漆·大雅·大漆——2015年臺灣國父紀念館個展專輯》第三冊 大絳藝術中心
2014年《汪天亮—大漆.大雅.大器》第一、二冊 臺灣麥氏國際文化
2011年《汪天亮-漆·器·氣》紅玫瑰白玫瑰現代美術館
2009年《汪天亮作品集》閩江學院藝術系和東方書畫社合編
2008年《漆藝.脫胎技法》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7年《福州漆藝》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5年《置換的重構》亞洲出版社
2005年《福州漆藝藝術》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3年《福建工藝美術史》合著 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2年《汪天亮漆藝術全集》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1年《21世紀優秀藝術家畫集——汪天亮》江蘇出版社
1995年《汪天亮現代水墨畫》福建省美術出版社
1994年《汪天亮漆畫作品選》福建鷺江出版社
科研成果
2018年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漆藝”研修班授課教授 北京城市學院 2017年參與《第二屆非遺保護福州漆藝高級研修班》項目及講座教授 閩江學院
2016年參與《第一屆非遺保護福州漆藝高級研修班》項目及講座教授 閩江學院
2014年《脫胎漆器髹飾技藝教研》項目總負責人 閩江學院漆藝研究院
2013年《福州傳統漆藝教學及創作》項目總負責人 閩江學院漆藝研究院
2012年《福州脫胎漆藝科研平臺和專業實踐基地》項目總負責人 閩江學院漆藝研究院
藝術年表(時間/項目)
2018年
“光影雙輝”汪天亮漆畫作品展·廣東佛山
第23屆秋季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汪天亮個展·廣州
汪天亮師生作品展 萬科倉前九里·福州
“漆·象”2018首屆漆藝綜合展 北京書畫藝術院·北京
“漆彩盛世”漆藝作品邀請展 福建省海絲藝術館·福州
“漆·望”中國漆藝術家邀請展 福建省美術·福州
“慶七一·頌黨恩”美術名家邀請展 橘園洲創意廣場·福州
“漆·緣”福州漆畫藝術展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福州
“國藝典藏”美術名家小品展·北京
“心納萬境”首屆國展美術名家作品展·北京
廣州佛山富力地產藝術展·廣州
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漆藝”研修班授課 北京城市學院
2017年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臺灣
臺灣高雄藝術博覽會·臺灣
廈門在東方藝術館“介·系列藝術展”·廈門
廣州藝術博覽會·廣州
廣州白云機場公務機樓藝術展·廣州
廣州天泰美術館“現代手卷生活·汪天亮作品品鑒會”·廣州
福建省畫院藝術家晉京展 國家畫院·北京
汪天亮漆、墨特展 名山藝術中心·臺北
汪天亮漆畫個展 菲利浦畫廊·臺北
“吾島尋奇·藝見大師”漆畫個展 歷史民俗博物館·金門
“百城百家”當代中國地域畫風代表性畫家2017年度展·北京
“承古開新”六祖禪理主題中國畫大展·北京
《仙山一座,奇山生奇人》 首屆國展美術家主委會收藏
《風華在現》、《重構之美》 越南胡志明美術博物館收藏
《無疆·逍遙——汪天亮漆畫創作集》 臺灣名山藝術
2017年《汪天亮—大漆·大雅·大氣》第四冊 大絳藝術出版
《第二屆非遺保護福州漆藝高級研修班》 閩江學院
2016年
中國現代漆畫文獻展 南京·寧波·廈門·南昌·武漢·太原·重慶
“海峽墨韻”海峽藝術名家邀請展 中國政協文史館·北京
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 三坊七巷朱紫坊38號·福州
“傳統和創新”國際大漆藝術展 韓國
“大漆風華”兩岸畫家聯合展 福建省美術館·福州
湖北國際三年展 湖北美術館·武漢
“破冰·時代”中國當代漆畫展 水立方E美術館與798藝術區藝典空間·北京
汪天亮漆畫個展 高雄市立文化中心·高雄
“大漆的化身”汪天亮漆畫個展”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
“紅黑金的奧義書,漆畫萬華鏡”汪天亮漆畫個展 菲利浦畫廊·臺北
《第一屆非遺保護福州漆藝高級研修班》 閩江學院
2015年
新光三越藝廊博覽會個展 臺南
“赫赫天光,大漆亮閃”汪天亮漆畫創作展 名山藝術中心·臺北
“汪天亮大漆繪畫個展”國父紀念館逸仙畫廊·臺北
《漆器系列之二》 福建省美術館收藏
《汪天亮——大漆·大雅·大漆——2015年臺灣國父紀念館個展專輯》第三冊 大絳藝術中心
2014年
“華夏貴冑”汪天亮大漆繪畫特展 輔仁大學·臺灣
福建(香港)文化藝術精品展 海藝堂168文化博物館·福州
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
韓·中·日國際工藝展 韓國工藝協會
兩岸漆藝名家特展 豐原漆藝博物館·臺灣
汪天亮漆畫特展 名山藝術中心·臺北
汪天亮漆畫預約展 菲利浦畫廊·臺北
汪天亮漆·墨展 The one.臺灣南園人文客棧·臺灣新竹
《汪天亮—大漆.大雅.大器》第一、二冊 臺灣麥氏國際文化
《脫胎漆器髹飾技藝教研》 閩江學院漆藝研究院
2013年
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 湖北美術館·武漢
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系列大展暨學術論壇——中國當代漆藝展 1895文化創意產業園·南通
國際漆藝招待展 啟明大學校克哉美術館·韓國
韓中當代漆畫交流展 世宗文化藝術中心·韓國首爾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邀請展 中國文化大學·臺灣
汪天亮當代大寫意畫展 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
汪天亮漆畫個展 名山藝術中心·臺北
汪天亮漆畫邀請展 亞昕晴空樹·臺灣
《福州傳統漆藝教學及創作》 閩江學院漆藝研究院
2012年
《禪意(2012系列之一)》福建省美術館收藏
《福州脫胎漆藝科研平臺和專業實踐基地》 閩江學院漆藝研究院
2011年
上海藝術博覽會聯展 世貿商城·上海
汪天亮漆畫個展 上海美術館·上海
汪天亮個展 臺灣菲利浦畫廊·臺北
水墨作品與書法作品各伍件 福建省美術館收藏
漆畫《荷塘月色》 廈門美術館收藏
《朱子門庭》、《春秋四季》 釣魚臺國賓館收藏
《汪天亮-漆·器·氣》 紅玫瑰白玫瑰現代美術館
2010年
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 湖北美術館·武漢
“天地靜觀——汪天亮藝術創作的‘意向’之思”個展 紅玫瑰白玫瑰亞洲藝術·北京
《大漆系列之1、2、3、4》 湖北美術館收藏
2009年
“臺北國際藝術交流博覽會”聯展 世界貿易中心·臺北
上海藝術博覽會聯展 世貿商城·上海
“造物與空間”中國當代漆藝學術提名展 湖北省藝術館·武漢
“流金歲月”汪天亮教授個展 紅玫瑰白玫瑰現代美術館·北京
“朝金粉·風華再現”汪天亮教授個展 紅玫瑰白玫瑰現代美術館·北京
《汪天亮作品集》 閩江學院藝術系和東方書畫社合編
2008年
萬科地產招待展 福州
出版《汪天亮——2008年作品集》大山系列·福建美術出版社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北京·2008年)銀獎
《漆藝·脫胎技法》 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7年
著作《漆藝.脫胎技法》獲福州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福州漆藝》 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6年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的“國家級藝術大展”金獎
2005年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的“國家級藝術大展”金獎
《置換的重構》 亞洲出版社
《福州漆藝藝術》 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4年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主辦的“國家級藝術大展”銀獎
2003年
中國家輕工部與中國工藝美協主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展”金獎
《福建工藝美術史》合著 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2年
中國家輕工部與中國工藝美協主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展”金獎
《汪天亮漆藝術全集》 福建美術出版社
2001年
中國家輕工部與中國工藝美協主辦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展”金獎
《21世紀優秀藝術家畫集——汪天亮》 江蘇出版社
2000年
加州藝術家協會邀請展 美國
1999年
汪天亮漆·墨畫個展 德國
1998年
第11回菊池招待展 日本東京銀座·日本
1997年
中國當代藝術聯展 北京
中國名家藝術作品邀請展 廣州
汪天亮現代藝術個展 福州
1996年
國際漆藝節聯展 日本
汪天亮現代水墨畫個展 中國美術館·北京
《水墨二十五號》、《水墨三十五號第六幅》、《水墨三十七號第七幅》中國美術館收藏
1995年
95文化博覽會 臺北
兩岸傳統藝術交流會
《汪天亮現代水墨畫》 福建省美術出版社
1994年
《汪天亮漆畫作品選》 福建鷺江出版社
1993年
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第三屆大師展大展”-金獎
1992年
90年代臺灣開放大陸優秀藝術家來臺交流,首度來臺巡聯展
應邀參加“中日漆藝交流會”
1991年
應邀參加“中日漆藝交流會”
1987年
應邀參加世界旅游作品展示會
1980年
福建工藝美術名家作品赴新加坡展 新加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