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美術館主辦、北京懷鄯國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白線靈光―白海霧凇創作展”于11月6日在深圳美術館開幕,此次活動展出著名畫家白海以“霧凇奇觀”為母題的實驗水墨作品,完整呈現了白海“冰雪視界”的創作全貌。本次展覽由朱虹子策展,皮道堅擔任學術主持,國際知名藝術家劉國松、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擔任本次展覽顧問。

出生在松花江畔的白海一直鐘情于千里冰封、霧凇縈繞的北國雪景,對故鄉雪景的熱情驅使他歷經三十載創造出一套獨特的霧凇雪景表現技法,創作出《長白山雪景系列》、《林海雪原雪鄉系列》、《吉林霧凇島系列》等作品,營造出一個豐富的水墨性的“冰雪視界”。著名美術史論家皮道堅先生認為“他的這套霧凇雪景表現技法,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前所未有。”
白海的霧凇之境空靈、凈化、飄逸、荒寒、寂寥、絕然,其中所包含“道法自然”的藝術追求,不僅僅保留著傳統水墨畫可貴的美學思想,并且重新發掘了中國文人畫有關“逸品”的精神價值。藝術家利用白線的張力和顛倒黑白的畫法,以黑白相生、陰陽互補的策略,改構了傳統山水畫藝術的書寫性筆墨。與此同時,白海又能通過動態的點、線構成極其清冷、平淡的畫面,在清涼平靜之中卻蘊藏著極動的自然生命節奏。通過傳統與現代的合壁、再現和表現的結合,白海改構了傳統書畫中的表意系統,再造了“虛實相生”、“有無相生”的東方抽象意境。這種從中國文化的深層意蘊出發、以結構主義的方式回歸意境表現的敘事手法,較之古典山水中的形式主義敘事,更趨自然本質、更富想象空間。由此,藝術家通過對中國古典山水敘事邏輯的重組,完成了其霧凇意象的當代轉化。

白海在中國繪畫固有的紙筆墨色等媒材基礎上,以流體力學的科技原理結合潑墨潑彩的藝術構成,發展出十余種特殊的水墨新技,窮形盡相地表現霧凇雪景的自然意趣。 自19世紀末開始,中國藝術的現代化敘事便沿兩條路徑展開,一是對本土資源的改造利用,二是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的語言方式。傳統水墨做為中國藝術獨有的一種敘事方式承載著傳統文脈變革演化的重任。許多水墨藝術家受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追求標新立異的表現手法,特別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所崇尚的自動性技巧,諸如裱貼法、擦印法、煙熏法、吹流法及轉印法等隨機性的操作方法。在同時代的藝術家從西方藝術中汲取營養的時候,白海從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易經》和《道德經》中獲取了靈感,獨具一格地走向了傳統中國畫“白底黑線”的反面,即“黑底白線”。他將老子所論述的水的萬變功能與法國物理學家雷諾所研究“流體力學”相結合,將水與墨的物理屬性和自然屬性為畫學的美學需要所用,形成了白海的一套創作方法,他稱之為“十二種墨法”,具體分為“三潑”、“四皴”和“五墨”之法。“三潑”分別是潑法、綜合潑法與交錯潑法,延續了梁楷、八大山人、張大千和劉海粟以來的“潑墨文脈”。“四皴”為白海命名的“霧凇皴”、“蛇皮皴”、“冰裂皴”、“巖漿皴”。“五墨之法”則是“云法”、“水法”、“樹法”、“雪花點”和“冰裂紋”。白海認為“生宣紙的性能是無限的,筆墨元素與生宣紙和水之間的親和、排斥、滲透、沖瀉、離合、拓轉、滴漬在表現霧凇上得到了發揮應用”。可以說他從創造方法到意象營造,從霧凇、霧草、霧石、霧峰到其他畫面中的視覺元素,他都進行了較為細致和深入的探索總結。

早期白海的霧凇山水意象探索注重畫面形式和敘事性,作品的宏大敘事大多是通過白線和色塊的抽象結合來實現的。《黃山》通過“潑墨留白”之技法表現出黃山“三奇、四絕”的特點,在色與墨的交混中,云層在山巒中翻卷、霧凇在云層中飛舞;“蛇皮皴法”所營造出的肌理游蕩于色彩斑斕的云霧之上,抽象的圖式、獨特的格調令“氣韻”生于動勢之中。《不屈的脊梁》是白海此一時期的集大成之作,藝術家采用臨空俯瞰的雄渾視角,將長江、黃河、黃山融為一體,創造出“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之境。這種宏大氣勢的敘事,是白海早期作品與傳統精神相連的主要方式。《不屈的脊梁》只是通過抽象的方式來再現傳統的意境,《夢送千古情》組畫則是通過對古典山水名作的演繹來探究如何通過具象的表達,以及畫面中各元素的相互關系來營造現代意味更濃的抽象意境。這也意味著藝術家開始將一種結構性的敘事邏輯運用于創作之中。在這一系列作品中,白海將創作的重點放在對傳統繪畫之獨特的空間安排與氣勢提煉的潛心研究之上。而在之后的《冰韻》、《黃山四勁圖》、《黃山四絕圖》、《黃山四奇圖》、《黃山四圣圖》、《黃山四大名峰》等系列中,白海將這種具象化表達引入對畫面結構的探索。通過對物象外表的凹凸陰影的絕妙描繪,舍抽象而趨具象,使得畫面的內容更加具體、畫面的結構更加完整。畫幅中飛動的白線與色塊相互交融,形成全幅流動的虛靈節奏。通過對霧凇山水的具體描繪,白海創造出一種前無古人的感官真實。而在此之感官真實情境中,“留白”之光融入萬物、滲透萬象虛空之“道”,以傳達某種“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的東方式的天人合一自然觀。
面對中國藝術傳承與革新的問題,白海在水墨畫的領域中作出了承先啟后的努力,且已廣受海內外學術界的重視。他秉持著溫故知新的創作態度,因此不但卓然有成地以煥然一新的形式風格,延續了傳統水墨畫崇尚自然的審美觀念,同時更吸收中國文人畫豐富的精神資源,創造性地完成一種興減舉廢的現代轉化。 一批白海這樣的藝術家,擴展了水墨的可能性,這對于研究水墨在這個時代的意義具有重要的價值。
白海簡介:白海,1940年出生,祖籍山東,畢業于沈陽師范大學。白海具有二十年傳統筆墨的修煉功底,中年變法,獨辟蹊徑,以潑墨、白線表現霧凇雪景等自然景象,自成一家體系。作品突破古今,獨具一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