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下劃至本文中段
直接欣賞珍拓精圖
▼▼▼▼
傳統(tǒng)金石學中的“金”,以殷周時代鐘鼎彝器為大宗。歷代金文研究也就是對青銅圖銘的研究從宋代的薛尚功、歐陽修諸位學者起,到清代乾嘉時期各家為考訂經(jīng)史而廣泛搜求文字,至晚清民國“羅王”學派,以二重證據(jù)之法董理古代資料,被奉為新史學開山。
考證派巨子王國維一生中曾發(fā)生多次學術轉(zhuǎn)向,2018年西泠拍賣特別推出的“雪堂雅集:羅振玉、王國維的學術世界”中的大量珍藏,讓人們得以從近代學術轉(zhuǎn)型的大背景下整體看代王氏學術。羅王的探索研究之于近代學術史語境中的古器物學有著很重的分量。當舊學根柢遇見現(xiàn)代學術,各家學術立場不同,心中對器物學的鏡像也各異。

一段著錄于《王國維全集》第十四卷的近六百字長文,伴隨《方氏三家彝拓本》原拓原跋真跡于西泠十五周年慶典秋拍現(xiàn)身,順著王國維的金石觀,我們或可以體會其心中向往的學術圖景——從哲思走向考訂,最終深入乾嘉堂奧,歸宿于三代器物之學,一向嚴謹兼善自察自省的王國維,曾是以何等榮耀的筆調(diào)為家鄉(xiāng)代言?
傲之吾浙,非尋常好事者比也
“近世金文之學萌芽于吾浙。嘉慶初年,阮文達始刊薛氏《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于杭州。踰十年,又刊行《積古齋款識》,其書實出平湖朱茮堂河帥之手。同時,嘉興張叔未解元復搜羅古彝器,儲藏甲于東南,觀其題識、跋尾,實能留意古代制度文物,非尋常好事者比也……”
——王國維跋《周三家彝拓本》
在王國維看來,吾浙搜羅古彝器的行為和尋常好事者相比,高度在于能留意古代制度文物。收藏的時候注重古文字材料,把出土材料和傳世文獻結(jié)合研究,其中開篇提到的重要人物,便是拓片題名的作者——浙江嘉興新篁人張廷濟。

張廷濟像
作為清代金石學代表人物,張廷濟是清中期金石學的一個縮影,他也是2019年度展、學、研之焦點人物。今年由童衍方先生主持的“眉壽不朽——張廷濟金石書法展”、由嘉興博物館推出的特展“金石春秋——張廷濟與乾嘉道文人圈”,集中展示了張廷濟在清中期這一金石學輝煌時期的重要地位,而嘉興(浙F)無疑是當時浙江金石學的中心。
其里中同好,若后進聞其風者,則有若文后山鼎、沈西雍濤、錢有山治光、姚六榆觀光、張季勤沅、方蓮卿維祺、郭止亭承勛、金蘭坡傳聲;
其在同郡,則有嘉善黃霽青安濤、石門方鐵珊廷瑚、海鹽陳粟園畯、平湖朱建卿善旂、韓季卿韻海;其在外郡,則有仁和夏松如之盛、錢塘瞿穎山世瑛、海寧朱小漚鈞、蔣生沐光煦、許珊林槤,均有藏器。
——王國維跋《周三家彝拓本》
在盡數(shù)嘉道禾中(古嘉興名)金石名家后,王國維評價:“道咸以前古器收藏家以吾浙為最多,而嘉興又吾浙彝器之淵藪也。”
梳理一下《周三家彝》拓本題詠的眾家,結(jié)論也一致。其中張廷濟、文鼎、張鳴珂、李宗庚、吳受褔,藏家曹咸熙、方逋均為浙江嘉興人;吳昌碩、王國維、羅振玉、俞樾、譚獻、陳豪、胡镢、鄒安、褚德彝、趙叔孺為浙江人;其他諸位李瑞清江西臨川人、王亦曾江蘇吳縣(今蘇州)人、顧麟士江蘇蘇州人、鮑鼎江蘇鎮(zhèn)江人、曾熙湖南衡陽人、鄭孝胥福建閩縣人、徐乃昌安徽南陵人。
“時當承平,士大夫崇尚風雅,諸家每得一器,必拓數(shù)十百紙,分貽朋輩題識、吟詠,風流宛在。”
張廷濟14歲開始收藏金石古物,至其81歲故世,有長達67年的收藏經(jīng)歷。其曾自言:余性迂拙,不善治生產(chǎn),而于金石遺文,思之幾廢寢食。一條關于古文字研究的學脈傳承之路就此顯現(xiàn),當然,其中還包括這份拓片為涉及的嘉興金石學大宗朱彝尊、海鹽張燕昌、仁和趙魏、海寧僧六舟等,也包括王國維跋文開篇提及的對張廷濟影響最為深遠者阮元。這份傳承貫穿在商周金文研究中心里,深刻影響著這個“全國最大金石交流群”的格調(diào)與品性。他們共享知識成果,以供后人備覽,使之成為金石研究最樸素的意義。
他們將青銅器作為宗法制度、禮器制度、等級制度外在的化身,對古文字的考釋整理超過了對精美的工藝奇異的紋飾的興趣,這和羅王學派心史是相互照應的。由前輩先生或者同時代知交以此彝拓本命題,大家接力探討,文字疏證,在《周三家彝拓本》上我們看到吳受褔、曾熙、李瑞清、羅振玉、褚德彝、徐乃昌等人對具體器內(nèi)銘文單字的確認和釋義做了很大的功課,而鮑鼎的討論則在通釋的基礎上輔以經(jīng)典典籍,注解周朝的小臣制度。學問家的派頭和精美絕倫的拓片紋飾一起,體現(xiàn)出超越一般賞玩的智識力量。
器主曰,說器主

梳理各家題跋可知,“周三家彝”這件珍貴的青銅器本身,經(jīng)過郭止亭、方蓮卿、劉鶚遞藏,屢見著錄(《三代》6.51.1、《攈古》2.3.27.2、《從古》12.5.1、《敬吾》下39.2、《周金》3.107.2、《小校》7.46.1、《集成》4042)。
這件珍貴的拓本,則于道光丙申(1836)由張廷濟隸書題名,經(jīng)曹季襄、方頌椒、方憬來三家遞藏,并邀文鼎、俞樾、譚獻、陳豪、王亦曾、李宗庚、吳受褔、張鳴珂、胡镢、王國維、鄒安、李瑞清、曾熙、羅振玉、褚德彝、吳昌碩、趙叔孺、鄭孝胥、顧西津、徐乃昌、鮑鼎諸家考釋、題詠,對應上款為方氏祖孫三代,是為清末民國間金石交誼之體現(xiàn)。

《周三家彝拓本》局部之全形拓
周三家彝又名“易旁簋”,西周器,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侈口,圓腹,高圈足,獸首耳下有垂珥。頸飾垂冠回首夔紋,中間兩個浮雕犧首相隔。圈足飾長體夔龍,均用云雷紋填地,精美無比。考證家們對器內(nèi)底三行二十四字銘文必然產(chǎn)生極大興趣。

《周三家彝拓本》之易旁簋銘或釋:
易旁曰,遣叔休于
小臣貝三朋、臣三家。對氒(闕)
休,用作父丁尊彝。
銘文通過易旁自述的方式,紀錄了自己受賞賜的事情,這是兩周金文銘辭特殊的開篇形式——“器主+曰”。昭王時期的人物“易旁”是青銅器的鑄造者,“小臣”表征著他和“遣叔”的隸屬關系。根據(jù)同時期疐鼎、遣尊、遣卣的銘文,遣叔是一位軍事首領、西周時期的貴族,曾帶領軍隊平定東夷叛亂,并被周王賞賜。易旁為了表達對遣叔厚愛的敬謝,特地鑄造青銅簋,并把遣叔賜予他三串貝和三家奴仆的事銘刻在簋內(nèi),并以此紀念父丁。
王國維在名文《殷周制度論》中提出,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現(xiàn)代學人王進鋒專著《臣、小臣與商周社會》研究闡述,在古史的記載中,臣是作為一個動詞存在的,表明了一個階層對上一個階層的態(tài)度。在商周社會中,臣既可以是貴族,也可以是普通的勞動者。“臣”、“小臣”的身份是研究商周社會的重要視角,所有的臣從上到下勾勒出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況和整體的社會關系。
此三家彝為嘉興方蓮卿先生舊藏,其器亡于赭寇之亂。先生從子頌椒得此拓而寶之,今又在其從孫逋庵處,逋庵出以屬題。余聞蓮卿先生所藏,尚有頌敦、魯侯角諸器,皆古金中煊赫者,今存亡不可知,然拓本猶可遇之。逋庵盍搆致諸拓,與此拓同弆之,則君家故物不幾復完矣乎。余嘉逋庵之不忘先澤,故并吾浙諸家藏器記之。
——王國維跋《周三家彝拓本》
《申報》發(fā)行的《四溟瑣記》也記述了周三家彝藏家方蓮卿的生平。根據(jù)《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的題跋和張廷濟日記中買賣古物的記錄,此人與張廷濟有金石交易往來,更因為保衛(wèi)嘉郡壯烈犧牲而名垂青史。
方維祺,字蓮卿,浙江嘉興人…里人稱其德乞諸有司聞于朝敕建樂善好施坊旌之。君于金石碑版尤精鑒別,家藏金石甚多,有周三家彝、周魯侯角,又得周師趛鼎、大輿焦山鼎,埓俱稀有之珍也,后得吳天璽甎米竹坨著書硯,一時士大夫皆有詩題贈。咸豐庚申,嘉郡失陷,官民奔避,君出資團練奮志殺賊,是年七月初十日,君攻賊的中埭,力竭陣亡,浙省大府上其事于朝請旨議卹詔從子受鈞承襲云騎尉世職。
——《四溟瑣記》
從西周小臣對貴族的感恩,到咸豐庚申奮志殺賊的英豪事跡,碑帖黑白世界所反映的中國古代文化內(nèi)涵及其歷史印跡。一代代學人上下求索,力圖用藏品去印證詮釋一段歷史、一個方國、一個疑案,是研究古代碑帖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此一事,可以觀世變矣”(王國維評語),這也是我們——承續(xù)百年西泠印社金石文脈之西泠印社拍賣搜求敬獻金石碑帖珍藏并特設專場為之意義所在。
“雙十一”題詠,二十二家詳考
敬請觀覽
.
2019西泠十五周年秋拍
張廷濟、吳昌碩、王國維、羅振玉等二十二家題《周三家彝拓本》
清拓本
1軸 紙本
159.8×58.5cm
說明:原器方蓮卿舊藏,此拓有張廷濟題名,吳昌碩、王國維、羅振玉、文鼎、張鳴珂、譚獻、吳受福、鄭孝胥、曾熙、鄒安、顧麟士、徐乃昌、李瑞清、褚德彝、鮑鼎、宗庚等十六家題跋,張廷濟、俞樾、陳豪、胡镢、趙叔孺、王亦曾等六家觀款。
著錄:《王國維全集》第十四卷P406《方氏三家彝拓本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

張廷濟
周三家彝。道光丙申(1836)秋日嘉興張廷濟。

吳昌碩
三家彝舊拓退廔曾贈一分,后攜至北京,為好事者攫之而去。對此雅拓,心甚悵悵。辛酉(1921)秋杪吳昌碩題記,時年七十八。

羅振玉
古文“朋”字作“□”,象編貝形。今中州出土古貨貝皆鑿其背高處以受組,于是古文“□”字之象益明。予在海東見有商印度歸者藏編貝一朋,以藤心為編,鑿貝背為孔,一朋至百馀,皆細小如?子,不及我三代古貝之巨。而今尚用以為泉貨,三千年之古俗尚存于南裔,足為考古之助,亦一奇也。宣統(tǒng)丁巳(1917)十月上虞羅振玉題記。

張鳴珂
積古金石勤鬄搓,奇文翼許鮮謬譌;三家彝銘等子姒,二十馀字無殊科;清儀奧僻種水洽,更翻詩意相研摩;媿余謭陋寡新識,敢請逐流揚其波;惟商甲乙序行第,冊書臚列如掌螺;申伯尹辛竝周輔,丙壬穆產(chǎn)魯所多;文子為寅宣子甲,考?之荀遑論他;日丙日丁父子系,承先取義何媕娿;乃即陽名證?地,東陽軍道馳朝歌;平陽革自羊舌地,南陽統(tǒng)魏臨長河;夙封處父有陽邑,絳郫黃父爭嵯峨;此但名陽例殊眾,斷為其地當匪苛;□叔或?qū)僭旄敢幔肥嘉┵斫K括羅;孟襄成季叔之例,要為卿貳森冠珂;服休迓休見羣籍,取釋祥順泥偏頗;曰對乃盡對揚義,沐庥下?春風和;小臣臣下等謙抑,卑微踐爵凜委蛇;何須班列大夫士,釋名白虎陳縷覼;貝朋字義古通解,錫百紀述詩箐莪;貝為介屬重其壽,冀膺綏祜徴鮐皤;三朋二合作一篆,詎猶切母同梵伽;綴辭蒼駮遽難究,恍如捫壁尋蝌蚪;大抵肸蠁佐純席,竹籩木豆偕挼挲;勛臣私祭勺分虎,明禋上禮尊同犧;承天子賜報祖德,芬苾與實瓊山禾;考伐鐘鼓舞箾象,克通冥漠誰祝鮀;皇皇故府墜元典,遺器若有神明呵;官廚得此信矜祕,探討文字徴吟哦;撫捫潤質(zhì)鮮催剝,若有瘦碧舍苔莎;因其所製述所識,拘泥徒若膏盛□ 。頌郊姻丈出示此本,為錄姚復莊先生舊題長古請正,光緒辛丑(1901)三月朔張鳴珂。

鄒 安
三家彝有二,一見積古齋,缺第二字;一即此。積古一器庚辛亂后為歸安吳退樓所得,與師田父卣均不入兩罍軒款識,而見于尺牘。前數(shù)年,其孫以賸拓畀余,乃與蓮卿先生此銘合集于冊。今又獲覩全形,何快如之?丙辰(1916)秋鄒安記。

褚德彝
是器弟二字“□”或釋為“師”。余謂“師”字作“□”,與此不類。《從古堂款識》釋作“丙”亦無塙証。余謂當是“方”字別體。彔伯戎敦文云右闢四丙可証也。“□”字,從古堂釋作“□”,古文陡玉篇陡地名。余謂是“遣”字。城虢敦有“□”即“□”之省“□”即“□”之省耳。臣三家,乃遣叔賜陽方者。卯敦錫臣十家、耤田鼎余其含女臣十家。周時凡王錫臣則作祭器,此則列國大夫賜其家臣者。其臣亦作彝器,以紀主恩,舊釋名為三家彝,殊為不詞,當名為陽方彝校妥也。器為嘉興方蓮卿家藏。粵匪亂后為松江金瘦仙所得,近又歸江陰奚氏,曾以見示,文字精湛,通體朱碧,真寶器也。蓮卿先生精鑒別,所藏彝器極多,為嘉慶時禾中收藏家。余已?其事實于拙著《金石學錄續(xù)補》中。逋盦先生為先生文孫,能世家學,以此彝舊拓本見示,因書數(shù)語,以識古緣,竊以附名紙尾為幸也。庚申(1920)六月褚德彝記。

趙叔孺
壬戌(1922)九月四明趙叔孺觀于吉金盦。
· 本場特別推薦 ·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西泠印社二〇一九秋季
十五周年慶典拍賣會
- 上海巡展 -
時間: 11月30日至12月1日(周六、周日)
地點: 靜安昆侖大酒店 (上海市靜安區(qū)華山路250號, 原靜安希爾頓酒店)
- 預 展 -
時間: 12月11日至12月13日(周三至周五)
地點: 杭州黃龍飯店 (杭州市曙光路120號)
浙江世貿(mào)君瀾大飯店 (杭州市曙光路122號)
- 拍 賣 -
時間: 12月14日至12月16日 (周六至周一)
地點: 浙江世貿(mào)君瀾大飯店 (杭州市曙光路122號)
- 聯(lián)系電話 -
0571-87896778 / 87812580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