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僑福當代美術館-北京開幕新展“相遇亞歐 Ⅲ” 。此次展覽仍由羅蘭·艾格策劃,四位參展藝術家來自亞洲和歐洲的不同國家,分別為:凌健(中國)、米蘭可·帕瓦奇(新加坡)、休伯特·沙伊布爾(奧地利)和吉賽普·戛洛(意大利)。

策展人羅蘭·艾格

僑福當代美術館于2017年首推“相遇亞歐”系列展,本次展覽為第三場系列展。正如主題“相遇亞歐”所示,此系列當代藝術展旨在通過藝術家們在全球和多元文化視角下的交流,架起東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橋梁。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的四位藝術家在闡述過去二、三十年不同的語言體系的同時,均表現出對當代繪畫敘事潛力的質疑。他們揭示了基于多重解讀的真實敘事:通過承認在藝術作品中存在平行解讀,且承認語義結構由語境決定,他們批判性地質疑單一圖形體系中的還原性和排他性概念。
休伯特·沙伊布爾(奧地利)作品



Hubert Scheibl(奧地利)作品
米蘭可和吉賽普·戛洛的作品以歷史文化為參照物,引入復雜、綜合性強的視覺詞匯。休伯特·沙伊布爾的畫作營造了情感氛圍和共情氛圍,但一些怪誕奇特的元素以及意想不到的事件也在創造令人不安的效果,并破壞和諧的連貫性。凌健對具體題材展開近乎百科全書式的研究,這一點與吉賽普·戛洛的“新矯飾主義”相似。無論人類對歷史上的抽象藝術有何不同的審美定義,沙伊布爾的抽象動作繪畫語言,以及米蘭可非寫實、非具象、非描述、非模擬的繪畫語言似乎在所謂的抽象藝術框架內不斷發揮作用。

吉賽普·戛洛(意大利)作品




Giuseppe Gallo(意大利)作品
藝術家在此次展覽中“發聲”,不僅表達了個人的情感和主觀體驗,同時也揭露基本生存問題和人的取向,以及自己對真實、本質和意義的不斷追求。正如英國藝術家二人組吉爾伯特·普勒施與喬治·帕斯莫爾所言,創作使藝術家從非藝術環境中孤立和脫離出來,把他們變成“陌生人”,讓他們相對于世俗而言,顯得怪異、瘋狂甚至“危險”。此外,藝術家沉浸在復雜的社會文化環境中,是所在多層次結構的組成部分:其參與度和責任感與我們所處時代對相關敘事的顛覆性質疑密不可分。

米蘭可·帕瓦奇(新加坡)作品



Milenko Prvacki(新加坡)作品
“相遇亞歐”系列展之三是又一次富有人文情懷的藝術展,在為我們呈現包羅萬象詩境般的視覺樂園之時,它還為我們創造了近距離探究人類境況實質的機會。此次展出的作品既不凸顯任何悲傷主義,亦不以任何浪漫主義為基調,而是旨在質疑任何可以質疑的一切事物,揭示不同信息、交流體系、語言體系、視覺信息和文本信息之間的矛盾和差異。作品繪畫結構中高度精細的視覺組織,以及四位藝術家在作品中所呈現的極度細膩的色彩和強烈的感官體驗,使此次展覽在創造令人愉悅的鑒賞氛圍的同時,吸引觀者跟隨著藝術家的腳步開啟引人入勝的質疑之旅。



凌健(中國)作品
展覽將持續至2020年4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