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飄香中,新中國迎來70歲生日。
七十年春華秋實,新時代砥礪奮進。變化,不僅折射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上,也濃縮在形形色色的手工藝品中。
絢爛繽紛的金山農民畫、栩栩如生的海派紙藝、形象逼真的非遺絨繡、精雕細琢的蛋雕藝術、紛呈多變的衍紙地圖…… 手工藝術,點滴匠心,濃縮的是上海的奮進,匯聚的是對祖國的祝福。

2019年8月22日,上海。蛋雕藝人李亞非在工作臺上用刻刀在雞蛋殼表面雕刻圖案。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孫鵬程 圖
精雕細刻見寸心。
僅有0.4毫米的鵝蛋殼分成了5層,上海外灘萬國建筑群以鏤空呈現,后面新建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蓋起來的高樓建筑,則運用了浮雕,一層一層,整個浦西景色便逐漸映入眼簾。這是蛋雕藝人李亞非的新作品——映像外灘。
“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組織了一次全國性的蛋雕展,這次作品非常多,我在想,我用什么樣的作品來展示。”李亞非說,自己身在上海,因此創作了一系列的映像上海作品,這其中,最費功夫耗時最久的便是映像外灘。

李亞非的新作品映像外灘。
“我留意到,全國各地來的游客來了上海都會到外灘去看一下,我就想,怎么把外灘的景色通過我們的蛋雕藝術呈現。”為此,李亞非差不多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天走在浦東濱江大道上觀察浦西的景色,思考怎樣呈現出萬國建筑群和現代建筑的一種結合。
“想好了以后,我回來就有了創作的靈感,然后就做了一個這樣的浦西的景色。”李亞非介紹,映像外灘的蛋雕作品是在0.4毫米厚的鵝蛋殼上,一共分了5層,萬國建筑群為鏤空,后面新建的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蓋起來的高樓,一些非常漂亮的建筑,則用了浮雕的形式。而在0.4毫米的厚度一層一層雕刻進去,一個一手能握住的蛋殼要表現出立體感和層次感,他坦言難度非常高,并且蛋殼一點都不能壞,而這幅蛋雕作品整整耗時一個半月。
有了外灘,黃浦江更不能少。考慮到蛋殼空間有限,要完整地呈現一條黃浦江較難,李亞非靈機一動,“我們都知道水有倒影,我就把外灘的景色在蛋殼最后一圈做了倒影,這也就是黃浦江的景色。”

李亞非把外灘在蛋殼上做了倒影。
李亞非做蛋雕至今已有五六年的時間,對各類蛋殼的厚度、質感可謂如數家珍。
“雞蛋殼厚度在0.3毫米左右,鵝蛋在0.4毫米左右,鴨蛋和鵝蛋差不多厚度。鴕鳥蛋比較厚,差不多在1毫米至1.5毫米左右。還有鴯鹋蛋,它非常漂亮,一共有三層。菜市場能買到的蛋都可以雕刻,比如鵪鶉蛋,甲魚蛋,包括麻雀蛋我也嘗試過。”李亞非說。

李亞非雕刻的蛋雕作品。

李亞非雕刻的蛋雕作品。
而與蛋雕結緣,也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嘗試。閑暇之余在查找一些小眾的藝術門類時,他查到中國古代有一個傳統,生孩子要送雞蛋,此后經過一點點演變,為畫蛋,后來便看到有蛋雕。“當時我自己試驗了一下,結果出乎意料,效果還不錯,看上去比較漂亮、舒服。”李亞非說,這些年雕刻失敗的次數也很多,但正是自己第一次嘗試沒有失敗,就一下子把興趣激發出來了,“第一幅作品,雕刻了一個福字,當時發覺自己有一點天賦。”
他介紹,通常雕刻的蛋殼并不需要特殊處理,只是把蛋液抽掉,清洗好,晾干后(7天左右),便可以開始創作。

李亞非雕刻的蛋雕作品。
9月20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蛋雕光影藝術展在長寧民俗文化中心舉行。七百件優秀蛋雕作品展示了70年以來我國在社會發展、文化教育、城市更新、企業成長及時代人物等多個方面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
展覽當天,李亞非忙里忙外,“這是我們蛋雕藝人的一個心愿,就是想把蛋雕作品展示給人們看,貼近生活”。同時,李亞非感嘆,這些年日子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正值改革開放,那時候什么東西都憑票(購買),現在什么東西都有,天天都跟過年一樣,在過去這是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我這些年去了國外以后,感覺再好也沒有咱們自己中國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