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圖”廖淵個人作品展日前在德國杜伊斯堡庫布斯 美術館開幕,本次展出的作品為中國藝術家廖淵近年來所做的創作,并在現場進行了大型裝置繪畫的創作。展覽由庫布斯美術館館長克勞迪婭·曬佛博士擔綱策展人,展覽于2019年9月1日開幕,展前持續到10月3日,展覽期間受到德國藝術界、媒體、贊助人,以及社會觀眾的廣泛關注。

科爾馬先生現場導覽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合影

藝術家廖淵
廖淵出生在中國的西南,上世紀九十年代從千里之外的四川來到上海,經過多年努力,取得了不俗的成就。雖然,他做過許多看似與藝術創作不相關的其他工作,但它們之間卻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他也從未停止過藝術創作。
廖淵自幼學習中國書法和繪畫,大學時代接受了系統的美術教育,并開始運用水墨這一獨特的媒介從事創作,至今已近30年。這樣的教育背景和經歷使他深知中國水墨中水和墨的特性,長期的創作實踐形成他獨特的創作方式。
廖淵并非宗教信徒,但他堅信萬物有靈,而藝術創作是賴以生存的精神世界,它具有復雜與未知的運行軌跡。時間與空間,宇宙與生命,命運與運動是他作品探究的主題,未知、自覺與流動,轉化為運動的繪畫元素,這也是廖淵作品所關注的源點。

河圖是廖淵近幾年的藝術創作主線。古代中國以黃河為中心,黃河文明對世界也產生了很大影響。近代中國在社會文化領域由盛及衰, 呈現“西學東漸”的局面。“河圖”系列創作是廖淵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眷戀和反思,同時也是對個體與世界關系的探尋與追問。

在古代中國,“河圖”是溝通天人的一種神秘知識,它“至簡至易,又深邃無窮”。廖淵《河圖》系列作品里的點畫就像周易里的爻,它以一種神秘的,天地萬物變動、生生不息的運動規律,將時間、空間、文化觀念等不同因素結合,融匯進層次豐富的“河圖”之中,構成一種具備穿越時空意味的形態。在這里,廖淵似乎著迷于對未知的探索,點畫如“粒子”般有規則地排列著、旋轉著,創造出了一個個屬于它們的浩瀚宇宙。最終,《河圖》把不確定的東西變為確定,呈現出某種運動感,從未知里發現有趣的、新鮮的東西,這正是他要尋找的。

《皮相》系列繪畫是廖淵近期創作的另一主題,線條縝密而富于變化,與簡潔大塊面的意象,形成《皮相》系列繪畫的統一性。混沌的細節與積墨的筆痕相互穿插,形成畫面內部堅實的支點。單純的畫面結構與繁復的筆墨形成畫面的矛盾和反差,廖淵以符號化的語言把萬物抽象化,他剔除了空間中多余的雜質,用符號化的繪畫語言釋放經過高度濃縮的凝練畫面,《皮相》系列繪畫確立了他整體繪畫觀念和風格。
廖淵的“河圖”展覽作品分為兩類,一類運用了積墨和繁復的“多”的形式;一類呈現單純、極簡的“少”的圖式。前一類像地圖、地貌;后一類則像天空、星際。前一類畫得黑;后一類畫的白。兩者如陰陽合歷的形象圖形,象征著萬物始于天地陰陽,構成一個天地幻化的神秘世界。

廖淵的繪畫是不確定的、流動,也是關于繪畫本體研究的創作。他善于利用水墨在宣紙上呈現出許多意外的變化與不確定性的特征。他堅持運用宣紙、墨、茶、礦物質材料等具有中國本土文化屬性的材料語言,努力將這些中國獨特的繪畫材料的物理性以及特殊的文化特質挖掘出來,讓畫面保持了文化的延展性:那些具有東方特質的材料在重構、蔓延、生成。深受傳統中國文化滋養的他,在探索一種建構在細節趣味性上的宏大精神主題,微觀與宏觀交替顯現。非比尋常的物質的介入與生成為的我們重新定義,在沖突與融合過程中,又做出了神學式的引申——宇宙時空幻象,對未來不可預知的復雜心理褶皺,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無極”。

在廖淵的系列創作中,可以看到他對繪畫語言“品質”的深刻領悟。他有收藏的習慣,積攢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魏晉時期的石刻和大量碑刻古籍等,這是他取之不盡的精神養料。中國書法的風骨與趣味,讓他在畫面上每個點、每根線,似乎都有了來自古老文明的神秘力量。同時,在畫面獨特的時空意象里,每根線條猶如時間的劃痕,生生不息連綿不絕,它寓意著瞬間與永恒,象征天地生成萬物,那是超越時間與空間。
觀“河圖”如“高士望空,頗為虛靜”。正是站在這片孕育了以河流為核心的華夏文明、黃河流域的豐饒土地上,廖淵的創作圍繞宇宙、時間、生命、命運、運動等主題展開,讓觀眾進入了一種頓悟、冥想、靜思的超逸狀態。我們如同站在了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虛境之中,在天地萬物之間,感受到了無處不在的禪寂。
在遭遇現代文明之后,中國的傳統文化該何去何從?這個問題直到今天都是中國知識分子所追問的。在經歷各種現代文化思想和運動的沖擊之后,一些知識分子和及藝術家開啟了對中國傳統的再認識、研究和轉換、突圍之路。廖淵便是其中一位積極的思考者和探索者。他以“河圖”為主題的繪畫藝術,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望與致敬,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遭遇的反思,更是對傳統的重塑、激活。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廖淵的“河圖”是在見證“黃河文明”的“涅槃”重生。
像中國傳統文人一樣,廖淵非常注重自我修養,強調個體在文化實踐中的意義,但他并不是文化民族主義者,而是追求普世價值的當代人。他在探尋中國現代藝術的獨特性中,扮演的是一位“傳承者”的角色。以開放的心態吸納全球藝術,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轉換,正是對全球化的積極地反應。廖淵的“河圖”從中國傳統中汲取養分和智慧,以達到一種“無問東西”的超然狀態。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重申與轉換,既是對遭遇現代之后,中國古老文明何去何從這一問題的回應,也是對全球多元文化的積極參與。秉承中國傳統文以載道的理念,表達內心的感召,他堅定地認為,無論哪種藝術,都應該表達某種精神、思想和觀念,而不僅僅是一種表面的形式。他希望中國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全球化的今天能結出具有當代意義的果實。
總之,作為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中極其重要的探索者,廖淵以豐碩的創作重構了繪畫對中國美學的審美機制,并向我們開辟一條認識和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路徑。

《訪碑 1》68x137cm 墨、茶、宣紙 2018

《皮相 20180710》138x238cm 墨、茶、皮紙

《皮相 20180801》139x139cm 墨、茶、皮紙

河圖 1904 180X142cm 宣紙、茶、礦物質顏色
杜伊斯堡庫布斯美術館
美術館位于杜伊斯堡城市雕塑公園內,毗鄰著名的Lehmbruck Museum和DKM Museum。自成立以來,庫布斯美術館致力于德國與全球其他當代藝術家的研究與展覽,諸如A.R.Penck、Markus Lüpertz、Immendorff、U.S.Otto Piene、Ulich Urben、Winfried Gaul、Gunter Deming、Klaus Staek、Bodo Korsig、Funny Van Dannen、Bernard Woschek、Udo Scheel、Dieter Jung、Katharina Siverding、Thomas Baumg?rtel、Günther Uecker等都曾在這里舉辦展覽。這成為德國萊茵-魯爾區重要的美術館之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