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鳥 宇宙系列-升之篇24-哄笑方塊的頑固
Cosmos Series - Forth:Sublimation 24,Sneer at obstinate block. By Hua Niao
既有的詩意越來越遠了,我依然留戀那詩意中的棲居。且讓靈魂棲居在詩意中,但或愜意,或愁悶,那都很好。
倔強的藝術,如果不去深入,它也不會敞開大門。
油鹽醬醋、柴米衣行,水電煤、收入和支出,都是生活,愿不愿意做,結果都要做,藝術是源于生活也好,高于生活也罷,過好了生活,方談藝術。
然而,創作還是要遠離油鹽醬醋那些事兒,否則,藝術之門會緊閉。當我安排好了工作室和生活起居的家,變化就來了。
工作室和家就像隔壁鄰居,既要相干,又不相干;就像藝術和生活,既不相干,又會相干,并連接著創作。振作起來,讓靈魂振奮起來,讀書和創作,切勿漏掉靈感……
創作既不狂妄自大,又不討好市場;創作就像在汪洋大海中航行,只有全力以赴的探尋,沒有迷失方向的閑暇。
在不爭的事實中生活,人生本來就很現實。即便是在焦慮中,心也要靜下來,以便尋找樂意的。

華鳥 宇宙系列-升之篇25-逃脫環鎖
Cosmos Series - Forth:Sublimation 25,Escape from ring lock. By Hua Niao
自負在輕松中擺動,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的一道光照進心坎時,靈魂在擺動中振動,并喚醒對生命的虔誠和祈禱。
我該怎么做?什么是真正的藝術、藝術家?——在還沒有答案的時候,就讓疑問回旋在腦海,直到情感更加飽滿……
靈魂在大腦中振動,喚起記憶和思想;依然在創作上執著的話,那就堅持下去,直到藝術色彩更加豐富……
靈魂振動了全身,焦慮、痛苦變成了快樂。當浮想回過神來時,好奇的紐帶連接到先知偉人們的故事上,讓我看看關于宇宙的真相。
在弦論(弦理論)中有一位和黎曼具有同樣貢獻的數學家拉馬努金(Ramanujan),他發現了重大的秘密,并提出:我們只能在二十六維與十維中定義弦論,否則就無法用弦論整合已知的物理定律。
這一下子跳到十維,已經很難理解,因為我們生活在四維的時空中,更不用說二十六維的概念了,但是,我們終于知道宇宙怎樣的寬廣。
拉馬努金證明了:弦論只有在十維中才是自洽的,即產生現存宇宙的維度數一定是10。
他給了超弦論數學的解釋,還留下了4000多個公式,年僅32歲,于1920年早逝。其中很多沒有被證明的公式,后人們研究之后,總結出:拉馬努金模函數(Ramanujan funcation),包含了高達二十四次乘冪的數學式。還用他的名字發表了“拉馬努金黑洞公式”。
這些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得出和算出呢?
時間不是問題,智慧才是真諦!時代之光如練,玄乎變得清晰;弦論(弦理論)被確立了,這是一個可以解釋所有的自然基本定律。

華鳥 宇宙系列-升之篇26-憂愁的樂園
Cosmos Series - Forth:Sublimation 26,Paradise of Paradise. By Hua Niao
科學家這樣形容道:若把宇宙比作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水中泡沫,不斷產生,也不斷湮滅。我們的世界就像由宇宙弦演奏的壯麗的交響樂!
提到基本粒子,時必返到1925年,以玻爾、玻恩、薛定諤(Erwin Schr?dinger)和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對原子運動做出了數學描述,即量子力學。
如今我們即便不知道量子力學,還可以照樣用手機;但是了解一下,也不會生病的。
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本來不和諧;要和諧的話,就是創造萬物理論——這是弦論的課題,也是描述宇宙的物理。
量子力學觀點在于:1、量子(quanta)作用力是由于不連續的能量包交換而產生;2、不同的作用力的產生來自于不同量子的交換;3、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知道次原子粒子的速度及其位置(海森堡測不準定理);4、粒子有可能以有限機率進行穿隧或量子跳躍,并穿越不可浸透的障礙物。

華鳥 宇宙系列-升之篇27-抵抗降落
Cosmos Series - Forth:Sublimation 27,Resistance to landing . By Hua Niao
次原子粒子有多大?次原子就是比原子還要微小的粒子。以薛丁諤和海森堡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在量子力學中驗證了。那么原子有多大?
1毫米(mm)里面有100000000000個原子核。原子核的半徑大小為10^(-15)m,就是1費米(fm,飛米)。1毫米(mm)=100000000000費米。極小。
原子的半經大小為10^(-10)m,原子核是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質量是原子的99.9%以上,就是說原子中起作用的部分。
物質從小到大:1、電子/半徑大小10^(-22)m,2、質子/半徑大小:10^(-16)m,3、原子/原子核半徑:10^(-15)m、原子的半經:10^(-10)m。4、分子直徑:10^(-10)m。分子由原子組成
天哪!這是現在中學物理科里的波爾模型中的。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科學先驅們通過弦論成功地整合了四種自然力中的三種:強作用力+弱作用力+電磁力。量子力學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離大統一理論近了一點。還沒整合的是萬有引力。
在量子力學中的事跡中,具有重大突破的楊·米爾斯理論(Yang-mills Theory),由楊振寧和米爾斯于1954年發現。楊振寧等許多科學家認為,已有的標準模型一定不是最終的“大一統理論”。就是說,以光子、即光的量子為例子,弱作用力和強作用力是源于能量量子的交換。
通過實驗,在1970年代證明該理論可以解開所有核子物質的秘密,是最精確的計算來解釋電子與光的交互作用,是解釋有關于次原子粒子的任何實驗數據!

華鳥 宇宙系列-升之篇28-消除降落的雜念
Cosmos Series - Forth:Sublimation 28,Eliminate the idea of landing. By Hua Niao
后來通過很多科學家的努力,引入了“對稱性自發破缺”和“漸進自由”的觀念,發展成為 “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
怎么聽起來就像禪宗的觀念呢!像我這樣凡人想要理解幾個定律都很困難,但是,科學揭示的真相,無疑是吸引人的,也是有趣的。
這一理論中的楊·米爾斯方程式是數學上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是微積分!我又頭暈眼花了!
最通俗的說: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別稱:非線性數學物理方程,非線性演化方程)就像萬能的定律;不論在理論,還是應用上,都被用來描述物理、化學、生物、力學、天文學、大氣空間科學、流行病學、生態系統、經濟系統、化工循環系統等領域中的非線性現象的數學模式!
微積分在邏輯上的混亂,沒有影響到它在應用中的卓越功能。因為這以極限理論為基礎。主要提出者是牛頓,并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闡述了。
極限的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和古希臘時期(公元前800-公元前146年)。那時的哲學、宗教、科學、藝術還沒有十分明確的界限。哲學家可能也是科學家,科學家可能也是藝術家。
量子力學中的主要觀點·海森堡測不準定理說:我們永遠無法同時知道次原子粒子的速度及其位置。
怎么不可知呢?科學不是通過驗證可以確定的么!

華鳥 宇宙系列-升之篇30-不斷重復升級的組合
Cosmos Series - Forth:Sublimation 30,Repeat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 upgrade. By Hua Niao
強悍的宇宙,人不去發現它,它也不會告訴人??茖W的發現,讓我們一點一滴的認識到:宇宙大到無窮大,小到無窮小。是多大?多小?新的發現,如果得不到驗證,科學的步伐將停滯。
腦筋回到創作上來——從虛無渺茫中來,在茫茫的中消失,2000年,我確定了《宇宙系列》的七篇章:誕之篇、交之篇、奏之篇、合之篇、護之篇、滅之篇。
常常自問:這是看穿紅塵嗎?
除了看,就是睡著,要么在冥想和夢里看,——瞧、視、察、瞄、探、白、瞪、相、眺、睨、鄙視、瞻仰、矚目、舉目、守望、盼望、期望,我一直在看。看穿,是安耐不住了,就一頭扎進藝術中。
這算是什么寄托嗎?答卷在作品和隨筆、對話中。

華鳥 宇宙系列-升之篇29-越過厚壁
Cosmos Series - Forth:Sublimation 29,Through thick wall. By Hua Niao
記得中學生物課時,在顯微鏡下看到了細胞,然而,我今天的身體依然感覺不到它們。
細胞(cell)于1665年就由胡克(Robert Hooke 1635-1703年)發現。雷文霍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1632-1732年)發現活細胞。
經過幾百年,細胞由電子顯微鏡揭示了。身體里有無數的細胞和微生物細胞,每個細胞內時刻都發生著像宇宙一樣的景象。
細胞和宇宙連在一起了,人就是一個小宇宙。這是巧合嗎?
恒古的智慧“一生二”,近代的發現“細胞分裂”出的細胞,各自發展,展現出無數的平行空間,并遺傳和復制,如同穿越時空。
嘩啦啦的一道光劃破云霧,照進我心坎,溫暖了孤寂的身心,腸胃舒暢了。
看待生死存亡,可以很平靜,也可以恐懼,這都沒關系,只要有信仰,振奮起來,振動到激發狀態。在靈魂和藝術共生中,靈魂給些力,作品就闡述,藝術好開花結果。
——華鳥隨筆五 待續

華鳥:國家一級美術師。年北京大學特任講師。
Hua Niao: National First Class Artists(China). Special lecturer of Peking University.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