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辦、荊州博物館和鎮江博物館聯合承辦的“品物流芳——荊州古代精致生活文物展”在鎮江博物館專題展廳開展,共展出各類精品文物106件套。展期持續至11月30日。

戰國 鏤孔龍螭珩 湖北荊州秦家山出土

西漢 雙圈銘文銅鏡 湖北荊州雞公山出土
荊州,古時又稱“江陵”。荊是古代楚國的別稱,因楚曾建國于荊山,故古時荊、楚通用。荊州為楚國故地,楚人在此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荊楚文明,漢承楚制,魏晉風流,無不彰顯此地豐厚的物質文化和獨具特色的精神風貌。

西漢 木梳 湖北荊州高臺出土

戰國 錯金三角紋銅壁插 湖北江陵天星觀出土

戰國 蟠螭菱紋銅鏡 湖北荊州高臺出土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青銅鏡制造的第一個高峰期。地處荊南的楚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楚國境內的大冶,是當時銅礦開采冶煉的主要基地。這里擁有豐厚的銅礦和先進的青銅冶造技術,為銅鏡的設計和制作創新,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條件。此時出現了圖案繁瑣華麗、鏡體輕盈規整的楚式鏡。楚式鏡造型輕巧,多為弦紋鈕,紋飾線條細膩流暢,主紋襯有精細的地紋,形成多層重疊,尤以獨特的山字紋、縝密的羽狀紋、靈秀的龍鳳紋以及活潑的獸紋最具特點,充分體現了楚文化的玄妙、虛無、神奇和浪漫。楚式鏡的工藝主要采用線浮雕和透雕技法,同時鑲嵌綠松石、錯金銀、彩繪等特殊裝飾也被廣泛地運用于銅鏡上,使楚鏡紋飾愈發繁縟,色彩絢爛。至漢代,銅鏡在沿襲戰國晚期設計及制造技術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主題紋飾出現了四神紋和規矩紋等新形式,此外還出現了吉祥語或廣告用語的銘文。精良的鑄造技術、瑰奇繁復的銘文,華麗多姿的圖案,讓銅鏡成為當時流行生活的必需品。此次展出的“對照花容”部分,亮相的戰國四山紋銅鏡、戰國蟠螭菱紋銅鏡、戰國羽翅紋四獸紋銅鏡、西漢雙圈銘文銅鏡等,均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佳作。
妝奩是古人盛放梳妝用品的器具,產生于戰國,流行于漢代,延續至明清,歷史悠久。戰國秦漢時期,妝奩多為漆器、銅器,名門望族方能享有,用以化妝打扮。此期的妝奩,器型以圓形為主,也有橢圓形與方形。到漢代,漆奩在戰國漆奩的基礎上傳承并創新,其形制、胎體和髹飾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就考古資料來看,妝奩中一般收納銅鏡、梳篦、笄簪、刮刀、假發等梳妝工具,胭脂、唇脂、妝粉、眉黛等化妝用品,以及其他珍貴的小物品。在此次展覽“閨中妝奩”部分,就呈現有多件妝奩精品。

戰國 四山紋銅鏡 湖北荊州楊家山出土

戰國 桃形云紋銅車軎 湖北荊州沙市區喻家臺出土

戰國 銅敦 湖北江陵劉家灣出土

戰國 玉環首銅削刀 湖北荊州天星觀出土

戰國 銅鑾鈴 江北江陵磚瓦廠采集

戰國 羽翅紋四獸紋銅鏡 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國力強盛,與周邊諸侯國往來頻繁。受中原玉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楚玉文化。此次展覽“楚玉清潤”部分展出的鏤孔龍螭珩,鏤雕,乳白色,一側有殘,但可看出兩側是對稱的。主體造型為兩條橫置背向雙龍,龍目有的為橢圓形,有的為橄欖形,上頜尖長,與一螭相銜。龍尾向上內卷,兩尾之間以一長方塊連接。下方有一同首雙身螭,螭下身向上內卷。龍頸飾加刻绹索紋的頸圈,龍身飾人字形紋和谷紋,螭身飾平行線紋,龍尾長方塊中填網紋,不啻為一件精品。

戰國 彩繪著衣俑 湖北江陵秦家嘴出土
該展覽還展出了貼梳云鬢、楚人百態、華服絲絳、印宗秦漢、珍饈佳饌酒盡歡、靜室飴人等共計22個小板塊,介紹了絢麗多姿的荊楚文物,涉及衣、食、住、行、禮、侍、雅、美、文等各個方面,包羅萬象,百態千姿,映照出兩千多年前楚漢時期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蘊蓄其中的禮樂制度文明所達到的高度發達的水平和獨特的魅力,為觀眾開啟了一扇了解荊楚文明的窗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