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歷】
張洪華,1963年6月生于河北省青縣,1980年入伍,在戰友文工團舞美隊工作,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解放軍藝術學院,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電視臺美術設計,中國榜書藝術研究會副秘書長。
張洪華的畫師造化,重傳統,藝融古今,是一位很有獨創性的畫家。他的作品古道新化,獨立蹊徑,自成一格,情景交融,生意盎然,有濃郁的藝術感染力。他曾經多次參加國內外重要畫展,還在國內外重要刊物和畫冊上發表了大量作品,出版有《張洪華美術作品集》、《力生洪華百扇集》等。并為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總政和國家機關創作了巨幅作品。
張洪華先生曾為《西游記》、《聊齋》、《板橋軼事》等20多部電視劇的美術設計。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多年春節晚會的美術設計。其中電視劇《板橋軼事》獲大眾電視金鷹獎美術設計獎。

半生赤子心 一世國畫情
從鄉村到清華美術學院,是他成長的軌跡,一步一個腳印;從巍巍昆侖到小橋流水,是他寫生的足跡,山水之中尋覓靈感;從釣魚臺到人民大會堂,有他創作的巨幅,供萬人欣賞;從云南建水到壩上張北,有他創建的小學,播撒希望育人才……
他就是張洪華,一個從青縣木門店鄉走出去的農村孩子,一個始終把心扎根家鄉的畫家。

少年學畫 玉汝于成
愛上畫畫,學習畫畫,是張洪華初中時候的事。
那個時候,在縣城美術館,學生們可以免費學畫畫。跟許多孩子一樣,張洪華從最簡單的素描、速寫開始學起。從初一到高三,6年的時間,他每周都會騎車去縣美術館兩三次。寒來暑往,從未間斷。也正是這樣刻苦學習的經歷,奠定了他堅實的美術基礎。

《春園》
張洪華真正的藝術生涯,是從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時開始的。在那里,他師從我國著名畫家吳冠中,并得到了張仃等名家的指點。
“有一次出去寫生,我被人家當成賊了。”說起早年的這段經歷,張洪華記憶猶新。1981年到1983年,張洪華月薪只有6元錢,每次出去寫生的交通費、食宿費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有一次出去寫生,畫著畫著天就黑了。張洪華摸摸口袋,剩下的這點錢實在不夠住旅館。

轉眼一看,旁邊正好有個柴草垛,張洪華顧不了那么多,一下子鉆了進去,一會兒就睡著了。到了第二天早晨,一個大嫂抱柴火做飯時發現了他,把他當成了賊。張洪華急忙向大嫂解釋:“大嫂,你看我的畫布、畫筆,我是個畫畫的,我能偷你啥?”
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基礎之后,張洪華依然不敢懈怠,每年都會出去寫生一到兩個月。他的足跡已遍布祖國的名山大川。

一朝成名 畫傳天下
你看那充滿盎然生機的《春》,粉紅里透著靈氣;再看那枝葉繁茂的《夏》,碧綠里顯著陽剛;還有那淡雅素凈的《秋》,滄桑里亦有豐收;最后那幅白雪皚皚的《冬》,銀裝素裹似童話。這四幅畫均是張洪華的作品,懸掛在總政西直門賓館貴賓接待廳。其實,又何止是這四幅,人民大會堂和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會議室都有他的巨幅山水畫。另外,他的《紫氣東來》以濃厚的中國風格被泰國副總理收藏,他的許多作品還作為國禮送給外賓。

《紫氣東來》
“無論獲得什么獎,那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我還是會繼續寫生,繼續學習。”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張洪華的作品在全國多次獲獎,他曾擔任過電視劇《西游記》、《聊齋》的美術設計,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多年春晚的美術設計,電視劇《板橋軼事》獲得了大眾電視金鷹獎美術設計獎。但是對于過往的成績,他依舊淡定從容。

《人物四條屏》
赤子之心 報國報家
在云南省建水縣和張家口市張北縣,各有一所洪華小學,都是張洪華出資創建的。
一次去云南寫生,當張洪華聽說那兒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學時,萌生了要為建水縣建一所學校的想法。經他四處奔波,積極籌資,沒多長時間,一所洪華希望小學就建成了。看到孩子們燦爛的笑臉,張洪華激動地說:“以后這些孩子如果考到北京上大學,我一定供他們上完大學。”

再去建水縣時,當地政府為了感謝他,為他擺起了長街宴。長街宴上,百姓爭相向他敬酒,張洪華喝了一杯又一杯,喝著喝著,眼睛濕潤了,心也醉了。
張洪華雖身在北京,卻心系家鄉。在家鄉辦一個畫展,一直是他的心愿。近期,得知滄州市委宣傳部組織舉辦“滄海鐵獅情 名家故鄉行”系列文化活動,他積極回應,緊鑼密鼓籌備,將于6月25日起在滄州文化藝術中心舉行為期5天的個人書畫展。

《西園論藝》
畫展辦完后,張洪華還打算出資在青縣建一個美術館,供那里的人們學習美術,欣賞優秀畫作,以期提升青縣乃至滄州市的文化品位,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張洪華說:“只要家鄉有用得著我的地方,不管在外面多忙,我也一定抽出時間來,為家鄉做點事。”

《荷塘秋色》
張洪華常常去全國各地創作寫生,去的最多的地方,是云南的紅河。
這里山清水秀,藍天碧水,淳樸的鄉民,身著鮮艷民族服裝的孩子們……這里的一切多次進入他的畫筆,也自然牽動了他的感情。了解到山溝溝里的孩子們上學不易,他發起建立一所希望小學,這就是洪華希望小學。

《將相和》
在家鄉青縣,他依傍運河建起一座文化園。這里的布局,完全按照他心目中詩情畫意的意境而設,傳統的四合院構局,辟出水面養了荷花,還有假山涼亭。除了作畫,他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孩子們。只要時間允許,他就給孩子們開設公益課堂,教授中國畫。這樣的公益活動,他持續了四五年,當地很多學校都留下了他義務授課的身影。他常常對孩子們說:“我行遍世界,最大的感受是,看山還看祖國山。”“中國的書法、繪畫有一種特別的美,這就是黑白之間的美。”“要寫好字、做好人。”他希望通過這些啟迪孩子們的心靈。

《家園》

《老子出關》

《清音》

《秋收》

《亭亭生妙》

《康樂休憩圖》

《碩果圖》

《淵明賞菊》

《漁人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