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之中有禪意
很多中國傳統的山水花鳥畫中
都蘊含著佛法與禪意
從明朝的沈周、陳淳
到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濤等等
堪稱“佛系”書畫大家
上海覺群書畫院畫師齊鐵偕老師
也創作了一批禪意花鳥作品
一群覓食的雞雛
一只躲雨聽雨的老鴉
兩只蟬隔葉“心印”
……
筆墨中繪就的是自然情趣
而表達的則是禪的意境

[ 寫好今生個個字 ]
齊鐵偕
一個字
個個字
是正是斜
全然印在身后的路上
著名的清代畫僧八大山人就喜歡畫雞,比如通過一只剛剛啄破蛋殼的雞雛,也可以折射出一種人生態度。雖然脆弱到一巴掌便可拍死,但仍然堅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
而齊鐵偕的這一組詩畫亦有深意,正如畫中的雞雛覓食,人生在世總要為稻梁謀,看畫中雞雛留下的“個個”腳印,回想此生走過的路,或迫于形勢,或出于欲望,所行所做是否件件對得起良知。我們所寫的每一個字,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是正是斜,全然印在身后的路上。因為,因果不虛,業力使然。

[ 心心相印 ]
齊鐵偕
你貼我心 我印你心
你摸得著我脈搏
我聽得出你心跳
你問我想說什么
我說知了
我問你想唱什么
你說知了
知了?知了
知了?知了
難怪人叫我們知了
畫中其實有兩只蟬,隔著一片紅葉相對,傾心以交。人們都稱知了為“蟬”,這幅畫以蟬喻禪。知了,知了,幾人真能知了,禪的傳承不重文字,重在”心印“。
佛祖拈花,迦葉微笑,正法眼藏,這是禪宗最早的起源。一個眼神、一股氣場、一種意蘊……生活中的經驗使我們能朦朧地感受到,“心心相印”的確存在,只可意會、無法言傳,這并不是“玄學”,而是生命之間的一種共鳴。捅破迷悟之間的那層窗戶紙,往往需要這種超越理性認知的方法,比起用語言、邏輯來傳授來解釋更直接有力。

[ 聽雨 ]
齊鐵偕
聽雨
聽淅淅瀝瀝的雨
聽滴滴答答的雨
每一滴雨,都有
不同的聲音和意思
只有在
靜的不能再靜的時候
才能聽出
各自的氣息和禪意
聽雨
一如聽經
很多人都誤以為,必得整日打坐誦經才算修行,但實際上,如果不能通過對所誦經文的理解和運用,那也只是有口無心。
怎么運用?大珠慧海禪師曾留下一偈,“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用佛法的智慧、用心來觀照自身,觀照身邊發生的每一件事物,觀得細,觀得深,都能從中有所領悟。
蕉葉下鷯哥聽雨獨立,卻似禪者之態,雨景亦是禪境。雨來了,那就靜立聽雨,隨順因緣,安住當下。當內心平靜,靜得不能再靜的時候,自然就能聽出生命內在的氣息與禪意了。

[ 雨中送傘是何人 ]
齊鐵偕
最難
雨中送傘人
更難的
風雨過后
你還記得
荷葉低垂,守護鳥兒,予人方便,默然不語。雨中送傘,雪中送炭,都是極為令人感動的。送傘之人施恩固然不求報答,但對于受助之人,則不能不思感恩。“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反觀現實之中,為什么錦上添花的多,雨中送傘的少?好人有好報,不只是未來世的因果,更應該當下顯現,受助者及時的感恩、報恩,會讓更多人看到這種正能量的作用,從善如流揚正氣。點滴恩惠,風雨過后,我們依然記得。

[ 小魚放過即生天 ]
齊鐵偕
你不用盯我
我不用盯你
放過別人
就是放脫自己
鴨與魚群的相遇,兩者眼神對視。鴨吃掉魚兒,是生物覓食的天性,但吃掉魚兒又是殺業,如何取舍?“放過別人,就是放脫自己”,這鴨和魚兒也是每一個你我,俗世生活中的蕓蕓眾生。得理且饒人,取之亦有度。再看魚群,小魚怡然自去,大魚殿后保護,正是愛子心切的父母長輩。萬物有情,眾生平等。
覺群書畫院 齊鐵偕

齊鐵偕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上海海派書畫研究會會長
上海覺群書畫院畫師
點擊上圖,進一步了解齊鐵偕老師
上海覺群書畫院
上海覺群書畫院由上海玉佛禪寺方丈覺醒大和尚倡議、上海覺群文教基金會發起成立,上海市文廣局作為業務指導單位,具備獨立法人資質的社會團體。
覺群書畫院的成立,旨在搭建一個服務社會建設,推動文化繁榮,促進藝術家之間書畫交流和藝術創作的平臺。同時,用書畫作為媒介回饋社會,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