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歷】
吳國平,字子羽,江西鷹潭人,著名書法家、作家、詩人、歌詞作家。1956年出生,1991年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曾任中央電視臺南京軍區記者站站長、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副主任、軍區前線文工團創作編導室主任。技術四級(正軍),文職二級,國家一級編劇。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及中國書協第五、六屆發展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理事。
書法作品十多次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國展、中青展和單項展,百多次參加軍內外其他各種展覽。出版書法作品集6部;百余件作品選入各種書法集;2次獲國務院文化部群星獎,3次獲解放軍書法大賽一等獎。連續4年為中央電視臺雙擁晚會題寫標題。先后在南京博物院、北京國家畫院美術館、南京九華美術館、南京宣和美術館舉辦個展或三人展。
長期從事業余和專業文藝創作,先后在國內外發表各類作品約300萬字;著有詩集、長篇報告文學及報告文學集、長篇散文、舞劇文本、長篇電視作品等12部;在軍區及中央電視臺主辦的數十臺大型晚會中擔任主創和總撰稿;有近百首歌曲在中央電視臺以及軍隊、地方各類晚會中演唱,歌曲《神圣使命》、《響當當的連隊呱呱叫的兵》、《南京,我愛你》等在全軍部隊和南京市廣為傳唱;參與主創(文本創作)的大型舞劇《牡丹亭》獲全國舞劇比賽作品金獎,并代表國家赴美國、歐洲等世界多個國家演出。另有多部文藝作品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群星獎金獎,全國、全軍一、二、三等獎等。

文心鑄書魂
文/曾來德
認識國平,緣于好友殷實。上世紀九十年代某日,他們二人一起來到我的工作室,記得國平拿了一卷自己的書法作品,我們喝茶聊天看作品。國平性格溫和,言語不多,甚至有點內向。那時知道,他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攻讀文學,主要精力都放在詩歌創作方面,發表了不少自由體詩,有一定影響,而對于書法,他似乎并沒有顯示出過分狂熱或者是多么執著的念頭。相識以后,雖往來也并不算很多,但彼此心有靈犀,每每相談甚歡。正是他的恬靜、淡然,他的不狂熱、不執著,讓我感受到了這個人骨子里的文化性格和藝術氣質:溫柔敦厚,溫文爾雅。

事實上,這都是中國文化藝術精神反哺于它的信徒——君子士人們時的重要養料。紙上乾坤,筆底微瀾,中國文化歷來講文脈和思想的賡續,而非激烈的革故逆襲。由人到作品,國平高度一致。他遵循了非常典型的中國文人書法傳統和文人審美追求,走的是中正平和的書法正道和大道。他對書法藝術的體認,主要從帖學進入,而后碑帖相融,尤其是對二王作品的精髓,有精妙領會,這讓他的書寫細膩、秀美而又含蓄內斂。他的草書揮灑,他的筆墨意興,一筆一劃都自由而又有節制,既放曠逸興,又完全在一定的法度之內。

印象中,國平從不走極端,也從不跟風弄潮,或發什么狂言妄語。他顯然更愿意在書法的巨大歷史陰影中隱匿自身,而不是離經叛道。可以說,國平是個向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藝術傳統頂禮的人,在現時代,這其實是一種難得的教養。國平出版作品集,要我寫幾句話,其實我倒一時不知說什么好。反觀自己,在書法上走的是一條陌生化的路,從民間書風的野逸,到現代藝術的開放,從觀念到方法,曾多方嘗試,上下求索。本意是有所突破,有所創造,希望書法這門古老的藝術,能夠擺脫魔咒一般的循環復制,擺脫歷來被工具化、實用化、庸俗化的可悲命運。奈何我們的千年文化傳統是那樣強大,我們東方人的藝術“天條”是何等嚴苛!某種意義上,你對傳統偏離得越遠,傳統將你拉回來時的反作用力可能就越大。

書法之現代,書寫之自覺,筆墨之抽象,這些觀念層面、技藝層面的訴求和具體實踐,如果不是在中國藝術精神的總體規定性之下,如果不能匯入文以化人、文以載道的歷史大河,就極有可能淪為徒勞的掙扎。這樣的話,國平的書法之路其實是讓人起敬的,也是值得推崇的。在文化與個性,在藝術創造主體與藝術作品的真理性之間,諸多所謂的現代觀念,未必真的現代;諸多所謂先鋒的或者是新的試驗,也未必真的就有什么實質性的進步可言。相反,自我的消弭,個性的收斂,對傳統的重視,對經典的敬畏,更有可能將我們帶入一個無限豐富的世界,讓我們看到藝術的寬廣、文化的長遠和文明的博大。
(作者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國家畫院中國書法院執行院長)

快樂的書寫
文/管 峻
在紛紛攘攘的現代社會里,各種精神和物質取向形形色色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熱衷于表現自我、張揚個性似乎是當今的主題詞。在物質充盈、信息發達、尤其是東西方文化深入交融的今天,這種追求也在情理之中,人們似乎也慢慢習慣了。然而,在這熱鬧浮躁的背后,仍有少數一些人不隨波逐流為時風所動,堅守和保持著傳統文人士子的風范,潔身自好,具有獨立人格和藝品,并在自己的事業上卓有成就,這反倒呈現出了鮮明的個性。我的好朋友吳國平先生就是這樣的人。

我與吳國平相識在二十多年前,由于愛好性情相近,初朋友介紹,一見如故。那時我也是軍人,我從南京藝術學院畢業分配到武警江蘇省總隊政治部宣傳處工作,他則剛從北京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畢業回到南京軍區江西某部任職。盡管相隔甚遠,但只要他出差來南京我們總要歡聚一番。那時條件艱苦,我們去不起飯店,就在宿舍里用電爐做飯炒菜,然興致盎然、樂在其中。期間,我們談人生、談藝術,各有夢想。1996年后,國平被調中央電視臺南京軍區記者站當站長,后又到政治部創作室和前線文工團,先后從事電視新聞宣傳、文學創作和舞臺藝術工作。同在一個城市,我們也就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接觸,國平不善交際,但見解頗高,在南京城里我便成了他主要的共話者。

我比國平兄小七歲,自感在書法界出道比他早,在地方交往比他廣泛,應該說有各種本事才華的人也見了不少,但在我的交往中,國平無疑是我最為佩服的藝術家之一。他人品好,天性溫純、樸實儒雅,待人和藹誠懇卻不卑不亢,很多人對他印象都非常好。而才華更是了得,他出生于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江西鷹潭,自幼生長在如詩如畫的仙境里,那里山清水秀,有個龍虎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得那里的人文山水滋養,培養出了很好的藝術氣質。而立之年北上京華求學,《高山下的花環》作者李存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等皆是校友,同學中,還有閻連科、徐貴祥、麥家、屈塬、趙琪、岳南、王久辛等一干國內很有影響的作家藝術家。那時的軍藝是我國作家藝術家的搖籃,國平,一個對文化藝術極其渴望并有著優良潛質的年輕人,在那樣一個氛圍里,思想的天窗驀然開啟,一下子靈光四射,釋放出了巨大的藝術能量,幷一發不可收。

他多才多藝、涉獵廣泛。這些年,詩歌、散文、評論、報告文學、歌詞創作皆有建樹,出版了不少著作。他寫的關于當今最大的民間信仰“媽祖”的一本書,第一次把“媽祖”信仰一千多年來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作了系統的梳理,在這個領域被認為是一部重要的著作;他熟知中國革命史,寫的長篇電視片《井岡星火》,在我國第一次通過電視全面反映井岡山斗爭的歷史,填補了空白,近二十年了,至今井岡山上還在賣這個光碟;他作詞的隊列歌曲《響當當的連隊呱呱叫的兵》被列為新中國軍隊歌曲的經典,在全軍部隊廣為傳唱;他作詞的《南京,我愛你》在南京可以說膾炙人口,被認為是南京市市歌,他參與主創(文本創作)的舞劇《牡丹亭》獲全國舞劇金獎幷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等世界多地巡演獲巨大成功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書法上,他起點高,理論和實踐雙管齊下,每每出手,都讓人刮目相看,前幾年,在北京搞展覽,產生了很好的影響,專家學者對他的評價很高。他的作品以古為師,碑帖結合,又吸取當代優秀書家的長處,寓拙于巧、寓動于靜,氣息髙古、格調文雅、內涵豐富,結體有法無法、線條結實靈動,可謂不拘一格、爛漫成趣。而且,其風格獨特又面貌多樣,大小各具,又巧拙并舉,各有情趣品質,且沒有取媚弄姿之態、沒有鼓躁強扭之勢,一派天真自然,耐人尋味。國平的書法,可能有些人一下子不能讀懂,這與他的經歷、選帖、個人的喜好有關,一如其人,不緊不慢,不張不馳,不溫不火,輕聲慢語,就像一壇老酒或陳年普洱,必須慢慢品味,愈久愈香。

我一直認為藝術是養出來的,它決不可以添加任何激素,它必須在慢慢的積累沉淀之后,才會放出奇異的光芒,這種光芒可能是艷麗的,也可能是羞澀的或溫婉的。我則把國平兄的書法比擬成詩意的。因為在他的字里行間你會感到一種優美的旋律,有著鮮明的節奏和幽深的意味,時而溫文爾雅、娓娓道來,時而因情起性、放浪形骸,表面似乎很平靜,實質內在波濤洶涌。這就是典型的藝術家氣質,這種氣質包涵著豐富的學養和想象力。他的字好,書法理論我也非常欣賞,他看問題準確、獨到、犀利,文字立意深刻,邏輯性強,表達曉暢、優美,將書法理論與文學結合得很好,讓人看了賞心悅目。尤其是他有多年從政和從事新聞工作的經歷,在政治和藝術相結合的把握上非常到位,這樣的人才真是不可多得。

我很贊賞國平對待書法的態度,比如他提出快樂放松的書寫。他說的快樂放松,也就是告訴大家不要被功利所縛所累,將字寫得更專注、更純粹、更自我些。所以,他學習書法多年,取得這么高的成就,在部隊又有享受正軍待遇這樣的條件,卻非常低調,沒有一絲張揚和刻意炒作,也從不活動書界任何頭銜職位。這在物欲橫流、追逐名利的當今社會十分難能可貴。那些所謂舞文弄墨,虛張聲勢者與之相比自當汗顏。在浮躁的當今藝術圈,具有一個藝術家高尚的獨立人格和藝術品格是多么地彌足珍貴?

幸好我們還能看到像國平兄等這樣虔誠的藝術守望者在零星地點綴著。沒有功利之重,他真的是快樂的書寫,起初只是文學創作之余的消遣,寫著寫著,氣象漸漸開闊,興趣也不斷升格,書寫的欲望和快樂陡增。有一次我無意間在《書法報》上讀到他寫的《快樂的黃金周》的短文,他說,他趁著愛人外出旅游的機會,把自己關在屋子里整整幾天不出門,昏天黑地的寫,簡單吃喝,模糊了時間的概念,滿地鋪紙、滿屋墨香。如此,讓我真切的感受并理解到了他書寫所帶來的那份快樂。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院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