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洱海之畔 47x71cm 2018年 王永亮
王永亮
“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崖獨杖藜”,漸江的《畫偈》詩深刻地揭示了自山水畫發端以來創作規律。
山水畫自古以“造化”為宗師,繼而抒發胸臆。故而,自古而今,山水畫壇始終是異彩紛呈,風格多樣,或巧奪天工,妙造自然,或“逸筆草草”,“得意忘形”

晴巒千峰翠91x66cm 2019年 王永亮
“模山范水”雖是畫家之能事,但決不能以貌似為宗旨,一味地描摹景物,拘泥于具象,如此畫山水則毫無神韻可言。古人言“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我們只有情意無限的擁抱山川,插上想象的翅膀與山川交流,與天地對話,感受宇宙間天運不已,物生不窮的生命律動,才能胸懷萬里,精騖八極,下筆如破竹,打破具象、時間、空間的束縛,將自我的人格精神融入到山光水色之中,與其同呼共吸,才能既得山川之骨,又得山川之氣,與山川傳精神。
在寫生時,面對山川景物,若死板地“對臨”形跡,只能得其皮毛之似。若要與山水傳神,只有與其默契神會,領悟其精神靈魂所在,才能將其變幻神奇地混融氣象置之胸臆,這就是石濤所說的“山川脫胎于予”,“予脫胎于山川”之意了。山水畫家寫生,既要做到寄情于山水,將自然山川景物應之于目,會之于心,又要有超乎山水之外廣闊胸懷,這樣畫出的作品,才能涵蓋山川,容納時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