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抱石 深山隱士圖 1946年 109×61
由江蘇省昆山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劉海粟美術館、昆山市侯北人美術館共同主辦的“英滿芳甸——新金陵畫派播布研究展” 拉開帷幕。

開幕現(xiàn)場

開幕現(xiàn)場

開幕現(xiàn)場

開幕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新金陵畫派”是20世紀在中國美術史上崛起、發(fā)展并產(chǎn)生持續(xù)性、全國性影響的中國畫流派,是新中國畫院建設的重要標志性成果之一。本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新金陵畫派”五位代表性畫家傅抱石、錢松巖、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為凝聚點,著重展示“五老”的藝術本體語言特色和實踐方式;第二部分為現(xiàn)當代山水畫邀請展,展現(xiàn)“新金陵畫派”作為時代印跡在當代山水畫發(fā)展中產(chǎn)生的傳播與影響。
本展覽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為“新金陵畫派”代表性畫家研究展,即“五老”( 傅抱石、錢松巖、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的作品、文獻、影像資料以及“新金陵畫派”已故著名學者馬鴻增先生的文獻手稿。此部分由傅抱石紀念館館長黃戈先生擔任策展人;第二部分為當代山水畫邀請展,反映后“新金陵畫派”時期部分畫家在藝術道路上的不同抉擇和探索,折射出“新金陵畫派”與當代畫家在審美取向與藝術風格上的傳承、影響、對照、反差等等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外部流變。此部分由后候北人美術館名譽觀眾趙宗概先生擔任策展人。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前言
策展人 黃戈(傅抱石紀念館館長)
魯迅曾說:“藝術上必須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致何白濤信》1934年1月8日)江蘇地域,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畫家輩出,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歷史上江蘇籍或長期活動于江蘇的畫家們留下了大量珍貴的作品并形成影響深遠的各種風格流派,成為我國民族文化遺產(chǎn)與藝術資源的重要組成內(nèi)容。僅從畫派來說,在江蘇地域就產(chǎn)生過“吳門畫派”、“松江畫派”(其后衍生清初四王“婁東派”、“虞山派”等)、“京江畫派”、“常州畫派”等等。另外,盡管學界尚存異議,但“揚州八怪”、“金陵八家”更是在民間廣為流傳,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多人把它們亦作畫派看待。如果說明末清初以龔賢為代表的金陵畫派“代表了當時文人畫創(chuàng)新思潮的積極力量”(馬鴻增語),那么建國后新金陵畫派的崛起和興盛深刻的詮釋了“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傅抱石語)的時代內(nèi)涵。毫不夸張的說,時代變革成就了新金陵畫派,而新金陵畫派反映了時代風尚。
新金陵畫派最重要的歷史契機和活動場域即是江蘇省國畫院的誕生與發(fā)展,甚至可以說,二者是互為表里的關系。因而這里有必要簡述一下新金陵畫派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1957年江蘇省政府批準成立江蘇省國畫院籌備委員會,1960年江蘇省國畫院正式成立。同年9月15日中國美協(xié)江蘇分會組成“江蘇國畫工作組”,開始為其三個月的兩萬三千里旅行寫生。團長為傅抱石,副團長為亞明,成員包括了錢松嵒、宋文治、魏紫熙等。1961年5月2日至21日,由中國美協(xié)和江蘇分會主辦的“山河新貌——江蘇國畫家寫生作品展覽”在京展出,引起巨大反響。以此為標志,新金陵畫派崛起為新中國代表性畫派之一。其中參與畫院建立和兩萬三千里旅行寫生以及“山河新貌”畫展的畫家團隊即包括了后來被公認的新金陵畫派代表性人物:傅抱石、錢松嵒、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其中,傅抱石作為新金陵畫派的領軍人物而享譽海內(nèi)外。盡管經(jīng)歷了社會環(huán)境的遷變,但新金陵畫派已然成為江蘇中國畫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標識和象征。
新金陵畫派形成迄今已有六十余年,它濃縮了建國后中國畫發(fā)展的跌宕起伏,同時也為江蘇中國畫的價值取向與實踐路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應看到,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社會環(huán)境的巨大變革對文藝思想乃至藝術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對新金陵畫派乃至整個中國畫的發(fā)展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與機遇。
源于上述的學術梳理,我們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協(xié)作下聯(lián)合呈獻給廣大觀眾一個規(guī)模不大卻頗富新意的展覽。本展旨在以“新金陵畫派”五位代表性畫家為研究對象,著重展示五位畫家的藝術本體語言特色和實踐方式,以多樣展陳形式具體而微的向觀眾傳遞“新金陵畫派”五位代表畫家的各自風采,并暗含出作為畫派在傳播及影響方面的種種張力與轉向。希冀通過這個展覽,讓“新金陵畫派”在歷時性的傳承及共時性的拓展過程中真正“播布”到每一位觀者的心田,讓每位觀者慢慢認識、感知、理解一個畫派超越地域邊際、超越時代局限的整體力量。在此向“新金陵畫派”諸位先賢們致敬。

魏紫熙 157568-峽江峭璧 97×50 1981

錢松巖 春滿石城 1973年 235x71cm

亞明 楊柳青青江水平 90年代 200x74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