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家蔡長海畫出的盧醫廟
平實拙樸的山門,氣勢雄渾的大殿,勾檐滴水,粉墻黛瓦,巨樹參天,香客往來,遠處屋舍掩映,仿佛有遠遠近近的雞鳴狗吠……當這一頁水墨畫展開在面前,中牟九龍辦事處(原九龍鎮)九龍村的企業家張希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
修村志想讓古廟“重現”
年逾七旬的張希是九龍村(原盧醫廟村)的老支書,從支書的職位上退下來之后轉型做企業。從老支書到企業家,張希心中有一份對故鄉的情懷――要為盧醫廟村修村志。修志的過程中,村里的古廟如何再現,是張希一直頭疼的事。
盧醫廟是為紀念戰國時神醫扁鵲而建的。扁鵲曾居盧國地(今濟南長清區),所以又稱盧醫。
張希介紹,傳說盧醫廟始建于公元前300年。盧醫曾在九龍村一帶行醫,當地百姓感念,由大戶人家牽頭捐建了盧醫廟。后幾經歲月風霜與戰火毀棄又幾度重建。唐初二次重建的盧醫廟,已具相當規模,并且香火日盛,盧醫廟村的村名也在當時開始使用。此后明初又經過一次重建。
最近的一次重建是在道光三年?,F存置于村委大院的兩通功德碑上有詳細記述。如今碑文已模糊,但仍有部分可以辨識。碑文記載:道光年間重建盧醫廟時,東到開封,西至鞏縣,南抵登封、密縣、新鄭,北及黃河之濱,民眾紛紛捐款捐物,募得錢物之豐,規??涨?。因而重建的盧醫廟規模宏大,氣勢雄渾。
《鄭縣志?人物志》清末名醫張希曾(1835~1908)傳記載,清末管理盧醫廟的道人叫盧本固(1831~1929),二人相與往來,私交甚篤。張希曾是中成藥“肥兒丸”的研制發明者,這款傳統名藥70后都不會陌生。后張將肥兒丸秘方贈與盧道士,在鄭州一帶廣為施用。新中國成立后,盧道士繼任者將“肥兒丸”秘方無償捐獻,由鄭州中藥廠生產,惠及更多民眾。
后來,盧醫廟被多次破壞,廟內神龕、塑像,屋脊上的神獸、勾檐,乃至大殿、卷棚、山門,墻磚屋瓦,梁柱窗欞,或被拆,或被砸毀,或被挪去修建其他建筑,最后在上世紀70年代被拆除,片瓦不存。
九旬翁講述記憶中的古廟
古廟雖已蕩然無存,但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卻都念念不忘,仍依稀記得大致樣貌。僅存于記憶中的古廟,還能復原嗎?村中幾個老人一商量,首先得把古廟的詳細樣貌弄清楚。張希找到了92歲高齡的村民張進福。張進福老人身體健朗,聽了他的講述,古廟的多處細節浮現在眾人眼前。
盧醫廟坐北朝南,須彌臺基高出地面兩米,山門東西長15米,南北寬4米,明三暗五結構。過了山門十幾米是卷棚,卷棚后是大殿,縱深7米,供奉著盧醫與孫思邈、黃帝、華佗、張仲景、李時珍、葉天士等歷代名醫。兩通功德碑立于卷棚中間,由兩個大石龜馱負,大梁上還掛著一口鐵鑄大鐘。
大殿的大梁、檁條、方椽等均為純木構件,榫卯相接,沒有使用一顆鐵釘。木材全部是東北產的紅油松,能分泌帶香的油脂,抗蟲抗氧化,不用油漆,歷數百年不朽。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都記得,進入殿內,能聞到淡淡的松木香氣。
盧醫廟山門外有20多畝開闊地,每年舉辦廟會。環廟一周通道上綠草如茵,除廟和廣場外,80畝廟地遍植毛白楊,巨樹參天,有的比大殿還要高。
畫家蔡長海畫出古廟靚影
雖然有了張進福老人的講述,但是一張圖片資料也沒有,僅憑這些講述能把古廟的樣子還原出來嗎?張希帶著村支書找到了河南省書畫收藏協會主席胡聚堂,胡聚堂為他們推薦了山水畫家、李可染再傳弟子蔡長海。
“頭回見面,我這邊說著俺村古廟的樣子,那邊蔡老師就拿著筆在紙上畫,兩分鐘,大概樣貌就出來了。我一看,哎呀就是這個樣兒!太像啦!”山門、大殿、飛檐、門釘、屋脊上的小獸,比例樣式都是記憶中的樣子。
看似輕松平常,實則功力打底。蔡長海長年大量野外寫生,對于中原地區的古廟古建多有見聞,“風格、細節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一聽就明白”。村景、古建、風貌,一筆一筆扎實描摹出來,正是中原地區的味道。
繪畫不是資料繪圖,不是照舊實錄,“即便是面對實景的寫生創作,也不是眼前所見必錄,必定對材料有所取舍、概括、提煉,是藝術的真實”。材料的取舍,構圖的處理,遠山近樹,最終能夠藝術地再現當年的盛景。不僅要真,還要美,每一筆都要考慮藝術性。
按照這樣的創作理念,蔡長海對圖稿進行調整,樹木虛寫,大量留白,大殿突出,最終成稿呈現,已經是一幅成熟的藝術作品。消失近半個世紀的九龍村盧醫廟,以畫作的形式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它將進入盧醫廟村志,永久留存。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