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肯.莫迪和羅伯特.舍曼;1984年 羅伯特·梅普爾索普攝
1839年法國藝術家達蓋爾公布攝影術的發明時,攝影技術僅僅是作為繪畫的一種輔助手段,直至1905年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創辦291畫廊,攝影才漸漸被公認為是一種藝術形式。此后幾十年中,紐約MoMA攝影中心一直在推動攝影的發展,經過長久的準備期,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為代表的一批藝術家開始影響整個藝術市場,當代攝影的市場才正式形成。國內攝影市場也是起源于那個時期,不同的是國內的攝影收藏是從非藝術家拍攝的19世紀照片開始的。

“Little Galleries of the Photo-Secession”展覽海報
擺脫陪襯地位創立早期攝影藝術市場
1902年,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將自己的作品,還有他發現的其他一些攝影師的作品,在“國家藝術協會”(National Arts Club)展出。他把這次展出命名為“攝影分離派”(Photo-Secession),意思是指與當時流行的畫意攝影決裂。他在有意識地提醒人們,攝影不應該是藝術的陪襯,而是表達個人的一種獨特手段。他雖然曾是畫意攝影的高手,不久后便開始反對用繪畫的手法來拍攝照片,主張寫實攝影。他認為,攝影應該在表達個體的個性意義上,更多考慮攝影本身的特點,讓攝影變得更純粹化,有別于繪畫。

無題,1935年 阿爾弗雷德·斯蒂格利茨攝 靳宏偉藏品
隨即在1905年,施蒂格利茨和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一起在紐約創辦了“291”畫廊,并在11月舉辦了名為“Little Galleries of the Photo-Secession”的展覽,總共展出39位攝影師的作品,展覽獲得了巨大成功。在第一個展季就有1.5萬名觀眾,銷售出近2800美元的攝影作品,其中斯泰肯的作品銷售占一半以上。施蒂格利茨對攝影和美國現代藝術的形成是有巨大貢獻的,他在積極向美國引進馬蒂斯、畢加索在內的歐洲前衛藝術家的同時,也積極地把攝影推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創辦的雜志《攝影作品》,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品質的攝影雜志。施蒂格利茨通過291畫廊和雜志扶植了一批攝影師,也開創了畫廊成功銷售攝影作品的先河。

291畫廊“Little Galleries of the Photo-Secession ”展覽
1937年,博蒙特·紐霍爾(Beaumont Newhall)在MoMA(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策劃了名為“攝影:1839-1937”的展覽,并出版了一本論文集,這本論文集隨后發展成著作《攝影,1839年至今》,成為一部權威的攝影史著作,為攝影進入藝術領域做足了學術鋪墊。紐霍爾也在1940年成為紐約MoMA第一任攝影部主任。由于“二戰”的爆發,新聞報道攝影成為攝影的主流。“二戰”后,歐洲等國家都在著力于戰后重建,美國開始進入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視覺文化中心轉向美國,畫報周刊的發展推動了攝影的普及,攝影逐漸被認為是極為重要的視覺藝術手段。經過愛德華·斯泰肯和約翰·薩考夫斯基(John Szarkowski)兩代攝影部主任的長期努力,攝影終于走出蓄發期,在20世紀90年代的藝術市場上大放異彩。
新需求造就快速增長
截至到20世紀80年代末,攝影雖被認可,但尚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攝影藝術市場。有些人開始購買攝影作品,但價格很低。攝影藝術市場真正的形成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傳統藝術門類仍然占據著藝術市場的主流,但是許多藏家卻希望能有新的一種藝術門類可以收藏。這期間以羅伯特·梅普爾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莎麗·曼(Sally Mann)為代表的新一批當代藝術家的興起,讓除紐約MoMA以外的美術館認識到,攝影可以作為一種藝術門類,和繪畫、雕塑等藝術一樣可以展覽和收藏,成為藏家新的收藏方向。

院子里的蛋 1991年 薩麗·曼攝 靳宏偉藏品
2010年以來,當代攝影作品的價格創造了一個新的高度。以辛迪·舍曼為例,她在1981年非商業畫廊Metro Pictures Gallery首次展出《無題電影劇照》系列照片(12張照片,每張10個版),曾以1000美元一張的低價出售。而在1995年,紐約MoMA以100萬美元的價格,通過Metro Pictures Gallery購買了她的69幅黑白作品《無題電影劇照》。2011年5月11日,在佳士得拍賣會上,辛迪·舍曼的攝影作品《無題96號》(曾經在Metro Pictures Gallery展出10個版之一)創造了當時攝影作品交易的最高記錄389.05萬美元。待到2012年MoMA為她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個人回顧展后,來自其最為知名的“無題”系列在2014年11月紐約佳士得創造的成交價是677萬美元。
早期攝影家拍攝的作品(19世紀)經過了一個世紀,其價值才被承認。1996年,ParisPhoto和美國Anglo拍賣公司建立起早期攝影作品的市場,價格在1999年出現了首次上漲熱潮。在1999年10月28日蘇富比舉辦的拍賣會上,一位書商的一批藏品打破了一系列的價格紀錄,成交價格超過1000萬歐元,其中攝影家Gustave Le Gray在1855年拍攝的風光照片,最終成交價格為71.8萬歐元。雖然早期攝影作品在1997~2003年短暫的幾年里價格上漲了幾百倍,但到了2003年價格開始回落,2005年后早期攝影作品的價格回落到1997年3倍左右的價格。相對于當代攝影作品,制約早期攝影作品價格的因素更多,從拍攝主題、照片的質量到攝影家的名氣,都是決定價格高低的因素。

無題 1986年 辛迪·舍曼攝 靳宏偉藏品
國內攝影藝術市場
起源于舊貨市場國內的攝影藝術市場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國內有投資眼光的一群人在潘家園舊貨市場購買一堆堆珍貴早期攝影作品(包括記錄類老照片、早期攝影師作品),這也是國內攝影藝術市場的雛形。1994年,第一家經營攝影作品的畫廊在一家商場里開始售賣,以記錄類老照片為主,但終因當時社會對攝影收藏的認可度低,畫廊沒有繼續經營下去。雖然記錄類老照片(不知名攝影師拍攝的作品)并不一定具有藝術價值,但對于國內攝影藝術市場來說卻是一個開始
改革開放后,在1991年,朱先民和徐勇的攝影作品在北京皇冠假日酒店進行拍賣。大部分參與拍賣的藏家都是各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雖然單張成交價格僅為100美元,但也讓國內的攝影師認識到攝影作品的收藏價值。進入2000年,國內藝術品市場逐漸形成,攝影作品的價值也逐漸被認同。在這樣的背景下,經營攝影作品的畫廊應運而生。陳光俊等人創建了百年印象畫廊,當時以經營紀實類攝影作品為主,在運營兩三年以后,已經在攝影藝術市場上取得了一定成功。百年印象用實際的例證告訴國內的藝術品市場:攝影是有收藏價值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