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8月19日,藝術家、美食家林依輪《微·觀故宮》新書發布會在故宮舉行,其新書中的部分攝影作品同時在箭亭故宮書苑開幕,為現場嘉賓帶來一場微觀故宮的藝術視覺與思想盛宴。
出席發布會的嘉賓包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閆宏斌、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故宮出版社社長王亞民、故宮出版社總編輯劉輝、林依輪及藝術界人士,發布會由故宮出版社主辦。

發布會現場

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在展覽現場

林依輪與藝術家劉野在展覽現場

在故宮拍照時的林依輪
林依輪是北京人,有滿族血統,對故宮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小時候的家離故宮很近,游玩的地方大都是故宮,用他的話來說:“這里的每一塊磚都見證了我與我的兒時伙伴們的奔跑嬉鬧,更在光影浮動里,看過不知多少次夕陽西下?!?/p>
所以,《微·觀故宮》中的攝影作品并非是故宮攝影者常見的題材,對于林依輪來說是另辟蹊徑,他的鏡頭對準的是故宮的琉璃、紅墻、金磚等細微之處。


展覽現場
他把視野聚焦于故宮的局部肌理,用視覺效果呈現了非常濃郁的中國意象之美,斑駁滄桑的地磚,光影流轉的琉璃,數度整修顏色明暗不一的紅墻,歷朝歷代不同質地的太平缸……他用一種他所理解的抽象來體現歷史與當代的碰撞,甚至生發出一種神秘的氣質,見微知著,帶來無盡的想象。作品因故宮而起,又包含了中國文化中“在朝”、“在野”的美學意象,其中“時間感”又是所有作品背后的永恒元素,使其影像給人一種燦爛的藝術感受。

林依輪 《色界 No.6》 攝影

林依輪 《色界 No.24》 攝影

林依輪 《色界 No.35》 攝影
在林依輪使用鏡頭時,他始終能夠做到心無旁騖。他鏡頭里的故宮略與他人不同,那些宏偉的建筑往往大而化之,纖毫畢現,最后竟連宏觀的輪廓也不見了。而他鏡頭中的微觀聚焦,會變得越來越大,只留下光源的蒙沌與色彩的炫麗。故宮的建筑不見了,一片紅、一片黃、一片綠,還有更多斑斕的色彩,構成了非比尋常的畫面。這些,就是攝影者瞳孔放得很大以后才能在月色里見得到那樣的色彩。

林依輪 《色界 No.11》 攝影

林依輪 《色界 No.10》 攝影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閆宏斌:“在故宮工作了三十幾年,我還是第一次從這個角度觀察故宮。林依輪作品的獨特視角讓我對故宮產生了新的認知。”
當代著名畫家艾軒:“中國藝術家創作的視角往往是從1到100,而林依輪在故宮做到了藝術家從0到1的創作。他以一個發現者的眼光,在作品中詮釋了全新的藝術視角,這一點無疑是具有開創性的。”
《微·觀故宮》里的每一件作品,是記錄其生命體驗的畫像,每一幅都凝聚他的心血、透悉他的心靈,并不斷地觸動和轉化。而由于季節的差異、質地的不同和心境的變化,這些作品就表現的豐富而多姿,讀者在閱讀與觀賞時,又會由于各自的解讀而生發出無限的遐想。

展覽介紹:
林依輪,滿族,1970年4月4日生于北京,1993年發行第一張個人專輯,迄今為止共發行專輯11張,并著有3本美食書籍及上千集美食節目;獲CCTV MTV最受歡迎男歌手大獎、美國紐約州華裔文化貢獻大獎、2008年奧運歌曲演唱者、奧運火炬手;2014年創辦食品品牌"飯爺";2019年擔任人民日報一帶一路攝影評委及形象大使,在故宮舉辦林依輪攝影藝術鑒賞并推出《微觀故宮》攝影畫冊。林依輪先生從事藝術和文化領域工作多年,一直有著自己的態度和堅持。新書收錄的攝影作品是把視野聚焦于故宮的局部肌理,用視覺效果呈現了非常濃郁的中國意象之美,斑駁滄桑的地磚,光影流轉的琉璃,數度整修顏色明暗不一的紅墻,歷朝歷代不同質地的太平缸……他用一種他所理解的抽象來體現歷史與當代的碰撞,甚至生發出一種神秘的氣質,見微知著,帶來無盡的想象。作品因故宮而起,又包含了中國文化中“在朝”、“在野”的美學意象,其中“時間感”又是所有作品背后的永恒元素,使其影像給人一種燦爛的藝術感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