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現場
“馬非馬———當代藝術邀請展”在呼和浩特藝泰空間開幕,此次展覽由高國棟總策劃,彭鋒擔任學術主持,賈若曼擔任策展人,展示了桑德羅.特勞蒂(意大利)、夏小萬、蘇新平、劉慶和、伊德爾、王華祥、艾安、蓓爾納.雷爾(巴西)、于凡、馬東民、馬騰飛(英國)、邱光平、阿列克塞.索科洛夫(俄羅斯)、李關關等眾多藝術家以馬為題材的作品。

開幕式學術主持彭鋒致辭

藝術家代表伊德爾致辭
“這是一個超出我想象之外的空間,展覽的作品幾乎涵蓋了藝術的各個門類,同時還展示了眾多國際藝術家的作品,非常難得,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到當代藝術的生態,一種國際共生的場域,希望在今后能夠更多的看到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學術主持彭鋒講到。

開幕式現場

展覽現場

藝術家合影

現場導覽
內蒙古本土藝術家伊德爾則談到:“像這樣的展覽,在呼和浩特是第一次,這是一場具有國際視野的展覽,展覽的主題與馬有關,但表現的并不是馬本身,很多時候藝術家們寄情于馬,馬是大家傳達信息的途徑,是心情和感悟的寄托。”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馬非馬”是此次展覽的主題,策展人賈若曼表示,這一主題源自《莊子.內篇》的第二篇《齊物論》,馬非馬是莊子的代表思想。任何主體性的認知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同的認知主體所感知的事物具有差異性。莊子說: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沒有我的對立面就沒有我本身,沒有我本身就無法呈現我的對立面。這樣的認知也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質。萬物都有其對立的一面,也有其統一的一面,萬物都在變化當中,而且是在向它對立的那一面在做轉化。萬物即是齊一的,那么區別是非對錯、美丑善惡就沒有必要了。

蘇新平1989木樁與馬47X62石版畫

蘇新平躺著的男人與遠去的白馬62X50.5石版畫1989

二分之一隱 絹本 100X76厘米 2018年 李關關

艾安 雪之夜

馬 彩墨紙本 55X65厘米 2019年 劉慶和
展覽的主題由高國棟提出,他是興泰集團的總裁、藝泰空間的創始人,曾經于2002年去德國留學期間與藝術結緣,回國后創辦了呼和浩特的第一家當代藝術的機構---藝泰空間。
據悉,此次展覽將展至9月16日。
馬非馬
賈若曼
當你踏上內蒙古這片神奇的土地,一定會向往廣袤無垠的草原,當你步入草原的碧色千里,會被那從天邊涌動而來的疾馳飛躍的馬群所吸引,它們跳躍、喧囂、嘶鳴、如同狂風大浪向你襲來,如驚濤駭浪般不可抵擋,它們就是草原的魂魄、馬背民族的驕傲、民族文化的象征。

于凡《側風之二 》 Side Wind No

于凡白馬與水兵之三 80X80X28cm 銅噴漆 2009

王華祥《志遠》布面油畫 60x60cm 2019

夏小萬97-馬之四Horse No.4 玻璃尺寸60.8x82cm 外框尺寸 83

夏小萬105.馬之五 Horse No.5 玻璃尺寸 40.8x60.5cm 21片6mm玻璃 外框尺寸:42x66.5x31cm 自拍 2013.
自古以來馬作為藝術表現的敘事主體深受歷代藝術家的喜愛。在古代巖畫中出現諸多馬的形象,其簡單稚拙的圖形抓住了馬的基本特征,一些變形的馬讓人覺得矯健優美,耐人尋味。漢代是我國鞍馬畫的第一個高峰,其表現題材和形式更加多樣化,在墓室壁畫、畫像磚、畫像石、雕塑等出土作品中均有車馬出行等內容,如內蒙古和林格爾的東漢墓壁畫中馬的形象非常具體準確,而且表現手法也較為夸張,形成這個時期特有的漢馬造型。從魏晉隋唐開始出現鞍馬畫畫家,作品以寫實為主,到宋元時期進入鞍馬畫的第二個高峰......我們從各個時期繪畫中馬的不同造型、材質及呈現的方式可以領略到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歷程和文化的演進,具有啟迪意義。

奔跑的馬 油畫 180X100厘米 2019年 阿列克塞.索科洛夫

桑德羅.特勞蒂 黑斑駿馬 2013 布面油畫 70X90
至近現代,馬雖然從征戰到運輸的實用意義上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也因其與人類的長期共存和自身的高貴體態、卓越技能成為人們某種精神象征而備受喜愛,也成為當代藝術家熱衷于表現的題材。當代藝術家筆下的馬,已不再是功能意義上的描繪,而是一種生命和精神符號的表現。如果說馬曾經代表了人類對于自然的征服和駕馭,那么隨著現代人工作、生活節奏的加快所面臨的越來越大的心理壓力,馬成為寄托他們逃逸現實的一種夢想和精神的折射與宣泄,“畫馬不是馬”,馬只是表達人的一種精神和情感的媒介。
網際網絡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方式和視覺經驗。自媒體和眾媒體的出現,分離了景觀社會,形成分散視點和超出理性、性質雜亂的狀況,每一個普通人都擁有了發聲的權利,甚至影響著全球范圍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的變革。英國脫歐與特朗普上臺無不預示著世界格局的轉變。原有的舊世界觀崩塌了嗎?隨之而來的又是怎樣的一種社會形態?狄更斯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對每個人來說具有了無限選擇的可能性......
聯網時代帶來了新的技術,使藝術的表現內容和形式無限豐富的同時,打破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面對當下多數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均選擇新媒體的方式來制作,表現自己新觀念和新感覺,從而改變當代藝術的整體面貌,從不同立場和角度的表達與描繪,逐漸成為視覺與圖像再現的新模式。

馬東民藍馬系列三1.5X1.5布面油畫

邱光平 如賓 110X160cm 布面油畫 2014

一個蒙古人 油畫 150X165年 2011年 伊德爾
碎片化的讀圖時代,我們提出以”馬”這個單一而純粹的元素作為命題,致使大眾在海量信息與注意力不斷轉移的矛盾中駐足,感受來自不同國度、不同經歷與背景下通過馬的形象做出的不同闡釋......藝術史發展本身就是藝術家視覺觀察方式的演變史,可以說認知事物與欣賞作品也是觀看者的視覺探索與心理發展的體驗過程,

馬非馬———當代藝術邀請展
開幕時間:2019年8月17日下午3點
專家導覽:2019年8月17日下午2點
展覽時間:2019年8月17日—9月16日
主辦單位:內蒙古藝泰空間畫廊有限公司
展覽地點: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西街藝泰空間
總策劃:高國棟
學術主持:彭鋒
策展人:賈若曼
展覽監制:曾偉
視覺總監:劉偉
導覽嘉賓:烏力吉
參展藝術家:
桑德羅.特勞蒂(意大利)、夏小萬、蘇新平、劉慶和、伊德爾、王華祥、艾安、蓓爾納.雷爾(巴西)、于凡、馬東民、馬騰飛(英國)、邱光平、阿列克塞.索科洛夫(俄羅斯)、李關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