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維城筆下的蘇州虎丘
庭院深深的“江寧行宮”,谷深林密的鄧尉山,堪稱“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一組200多年前的手繪美景呈現在世人面前,生動記錄了清代江蘇各地的最美風景。這是五卷本的《江南省行宮座落并各名勝圖》,正在推進的“江蘇文脈整理工程”中,這些精美風景畫將作為珍貴史料收錄入《江蘇文庫》的“史料編”中。
乾隆六次下江南,留下珍貴圖畫
“看,這是常州的名勝‘艤舟亭’,如今常州東坡公園內還能找到這一景觀。”在《江蘇文庫》“史料編”、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江慶柏教授看來,《江南省行宮座落并各名勝圖》記錄了清代江蘇各地美景,完全有資格進入專門收錄記述江蘇著作的《江蘇文庫》“史料編”中。
在國家圖書館,江蘇的學者們找到了《江南省行宮座落并各名勝圖》,并展開深入的研究。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康熙、乾隆這對“祖孫皇帝”都曾經由大運河水道六次下江南。鞏固政權,視察河工,考察官員,安定民心,游山玩水……康熙和乾隆的“南巡”有多種目的,留下了大量史料、文獻、傳說和遺跡。
當然,在兩三百年前是沒有照相機和攝像機的。皇帝如何知道自己下一站將達到什么目的地,看到怎樣的美景呢?清政府也制訂了相關的規定。“清朝制度,皇帝經臨御道與駐蹕所在,地方官員要提前繪圖,奏呈御覽,這種圖分段繪制,詳細記載皇帝駐蹕的地點、位置、史跡源流和周邊山川名勝。”江慶柏說,拿乾隆南巡來說,就催生了諸多記錄南巡途中美景的圖畫。其中較為出色的是常州人錢維城繪制的《乾隆南巡駐蹕圖》。
眾所周知,在治國施政方面,乾隆以祖父康熙為效法對象。康熙六下江南,他也六次下江南。乾隆皇帝先后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次南巡。每一次,他都途經江蘇,到達大運河沿線的淮安、揚州、常州、蘇州等城市,每次也都要蒞臨江南政治文化中心――江寧府(南京)。
通過手中畫筆,錢維城將乾隆在江蘇境內駐蹕的23個地點以及周邊美景一一描繪,分別是宿遷的龍泉莊、順河集;桃源縣(泗陽)的陳家莊、林家莊;淮安府清河縣的河神廟、惠濟祠、桂家莊;揚州府的慧因寺、水竹居、高詠樓、法凈寺、高F寺、康山;句容縣的龍潭行宮;江寧府(南京)的朝天宮、江寧行宮、雞鳴山、漢府;蘇州府的靈巖山、鄧尉山、虎丘等處。
他是常州籍狀元,也是丹青妙手
在錢維城的筆下,江南美景躍然紙上,花木、庭園構圖清新柔和,遠山和近山形以皴法描繪,建筑物采用以立體俯瞰的繪制技巧。你看,蘇州虎丘山上,云巖寺塔高高矗立,周邊梵剎林立;淮安惠濟祠坐落于黃河故道岸邊,波濤洶涌,水流回旋迂曲;南京朝天宮建筑群美輪美奐,殿宇巍峨,隨山勢而漸漸升高。
“這些圖畫融合了傳統山水畫的巧思,展現了較高的繪畫技巧。”江慶柏評價說。錢維城自幼跟從族祖母陳書學畫寫意折枝花果,后來在名畫家董邦達指導下學山水。他的畫遠學“元四家”,近學“清初四王”,筆下的山水構圖井然,意境清幽,《桐陰論畫》論錢維城山水畫:“筆意亦臨摹仿麓臺,丘壑幽深,樹石靈秀,頗臻妙境。”
乾隆皇帝對錢維城繪畫水平頗為熟悉。一次木蘭圍場狩獵時,乾隆彎弓射中一只老虎,錢維城就勢畫了一張《射虎圖》,得到乾隆高度贊許,并命人將畫圖刻在石頭上。乾隆收藏目錄《石渠寶笈》中收錄的錢維城畫作就有160多幅。
有意思的是,錢維城不僅僅是一名畫家,他還是萬里挑一的狀元,有可能是清代畫家中最會考試的“學霸”,清代狀元中最會畫畫的妙手。
據載,錢維城生于1720年,字宗磐,江蘇武進人。他自幼聰敏,有悟性,十歲能寫詩,乾隆十年(1745)時,年僅26歲的錢維城就中了狀元,后歷任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工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職。乾隆三十七年(1772),錢維城在常州家中去世,謚文敏,著有《茶山詩鈔》十一卷、《茶山文鈔》十二卷等。
書商逐利,補足江蘇百張風景美圖
錢維城用絹本繪成彩圖《乾隆南巡駐蹕圖》共二十三幀,各圖均注圖題,部分圖面加注文字,說明南巡時間、景色及內容。在其中的《龍泉莊行宮圖》上,能找到乾隆“古希天子”的圓形朱印,右下角署名“臣錢維城恭繪”,鈐“錢維城印”。
由此可見,這套《乾隆南巡駐蹕圖》是得到乾隆皇帝欣賞與肯定的。據考證,整套畫作應該完成于乾隆皇帝第五次下江南之際。
《乾隆南巡駐蹕圖》目前收藏于大英圖書館。記者發現,此次《江蘇文庫》“史料編”準備收錄的并非《乾隆南巡駐蹕圖》,而是《江南省行宮座落并各名勝圖》 ,這是怎么回事呢?
江慶柏介紹,由于《乾隆南巡駐蹕圖》實在太過精彩,清代的書商為了逐利,將錢維城的這本冊頁中的圖畫,加上其他作品八十六幅,形成另一套書《江南省行宮座落并各名勝圖》。此書共計五冊,目前收藏于國家圖書館。“共存一百零四圖,描繪淮安、揚州、蘇州、南京、鎮江等江南名勝及行宮等,都是江蘇境內的美景”。
尋找畫中美景,“大行宮”真有行宮
兩百多年后,錢維城筆下的江南美景很多已經消逝,但依然有多處能夠找到痕跡。
南京市區中心有一個地名“大行宮”,南京圖書館和江寧織造博物館正坐落于此。此地為何以“行宮”命名?錢維城所繪“江寧行宮”圖上的題記給出了答案:此處“向為織造廨署”,即原為江寧織造府所在地,康熙南巡時曾駐蹕于此。乾隆南巡時也住在此地,“乾隆十六年,改建行殿,恭備臨幸”,乾隆十六年改建為行宮,民間俗稱為“大行宮”。
結合錢維城的畫和相關史料可以看出,江寧行宮布局規制森嚴,氣勢非凡,中線排列著大宮門、二宮門、前殿、中殿、宮門等。最西側有花園,設置戲臺、假山、彩虹橋、釣魚臺、聽瀑軒、判春室、鏡中亭、塔影樓、綠靜榭等景點。有趣的是,花園內還有一座箭亭,其南側有一大塊空地。專家推斷,這可能是供乾隆皇帝射箭用的,大塊空地就是他的射箭場。前期的滿清皇帝還保持著尚武習武的傳統。
可惜的是,江寧行宮后毀于火災,建筑蕩然無存。上世紀八十年代,文物工作者曾在地下挖出過部分假山石。如今的江寧織造博物館正是建在江寧行宮的遺址上,館內依據相關史料部分還原了江寧行宮的景點。
《乾隆南巡駐蹕圖》和《江南省行宮座落并各名勝圖》再現了兩百多年前的江蘇美景,帶領后人來了一番紙上的穿越之旅。在即將出版的“江蘇文庫”中,讀者有望目睹這些藝術手段高超的精美手繪圖畫。(于鋒)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