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一件陸儼少《杜甫詩意百開冊頁》拍出6930萬元,成為當時中國書畫作品全球拍賣的最高記錄。這一表現除了給書畫市場帶來一股“震蕩波”,也讓陸儼少與“杜甫”之間的故事,慢慢顯現在大眾視覺里。
據不完全統計,在陸儼少的創作生涯中,詩意畫約占據其全部作品的半數以上,其中的“杜甫詩意畫”占多數。陸儼少也因“杜甫詩意畫”改變了人生。

展覽現場
是什么樣的原因讓陸儼少如此鐘愛“杜甫詩意畫”?
近期,入選2019年國家文旅部精品展出季項目的“一丘藏曲折 緩步有躋攀”陸儼少杜甫詩意畫專題展為觀眾提供了一份詳細答案。
展覽是陸儼少紀念館舉辦的陸儼少11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以“萌芽”、“緣起”、“迸發”、“延伸”四部分,展示出陸儼少和杜甫相似病痛折磨、輾轉經歷、家國情懷的經歷,并通過文獻背景支撐,讓展覽更加豐滿和立體。

一樓展廳現場
【陸儼少的“杜甫情結”緣起】
陸儼少自幼酷愛繪畫,讀書很分有天分。就讀的上海澄衷中學在20年代開設有“讀經復古”課程,要求每位學生每年自學一部古代經典,這讓陸儼少對詩文、書畫及刻印產生了興趣。1926年,在無錫美術專科學院學習中國畫,聰穎的陸儼少對學校師資力量水平失望而輟學。
陸儼少并未懈怠學業,而是帶著幾幅山水畫求教晚清翰林王同愈,并希望拜師門下。但王同愈生平不為人師,婉拒后與陸儼少成為忘年交。在指導詩文書畫過程中,他給陸儼少帶來最大影響的是,養成了“白天作畫、晚上讀書”的習慣。

一樓展廳現場
從這時候開始,陸儼少越來越多地接觸杜詩,每晚品讀中幾乎把杜詩全部通讀了一遍,并仿照杜詩創作了《游王氏園林》,受到王同愈贊許,從而對學習杜詩更有興趣。當然涉獵廣泛地陸儼少,也會研究別的詩家,不過以選讀為主。
23歲, 抗日戰爭爆發,平淡幸福的小家被迫舉家避難,陸儼少在路上感受風寒,種下哮喘病根。而在他的自述中有介紹,“我入蜀前行李中只帶一本《錢注杜詩》,閑時吟詠。”
帶著一本杜詩,陸儼少踏上了重慶的土地,期間去成都舉辦畫展,兩人就這樣,隔著時間的長河,在四川相遇了。看著杜詩中描繪的山水景象,感受杜甫想要表達的情感。

二樓展廳現場
陸儼少之子陸亨告訴雅昌藝術網,“父親能創作大量杜甫詩意畫,除了入蜀后對風景身臨其境的深切感觸,還因其良好的文學功底。”
對此,我們可以從一組對比來看:
早年的杜甫過著十分優游的生活;青年時仕途極其不順而陷入生活困境,顛沛流離、幾經輾轉來到成都;隱居建立“杜甫草堂”,創作出大批流傳于世的千古名詩;后思鄉心切,乘舟出峽。
早年的陸儼少衣食無憂;青年時因躲避戰爭,陸儼少輾轉浙江、山西、天津、煙臺、宜昌,最終在重慶生活;在重慶7年間,陸儼少從真實的風景中體會杜詩,并創作一系列詩意作品;后回到上海中國畫院。
陸儼少與杜甫同樣的入川經歷,同樣被哮喘折磨的痛苦,同樣的戰火紛飛與顛沛流離,使陸儼少對杜甫惺惺相惜。但真正使陸儼少將杜甫視為知己與師長的,還是兩人相同的家國情懷。
陸儼少在杜甫的詩歌中找到了共鳴,他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戰亂時民間蒼生疾苦的擔憂,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守,仿佛都在千年前借杜甫的筆說盡了。他被杜甫的詩文和人格魅力所折服,一生心中深愛著杜甫。他與杜甫,在詩與畫的交流中,實現了跨越時間的溝通。

二樓展廳現場
【一波三折:《杜甫詩意畫百開冊頁》】
“手卷易好,冊頁難成”,一百幅集中表現杜詩的《杜甫詩意畫百開冊頁》,篇篇有新,張張不同更是前無古人的創舉。
這是陸儼少為紀念杜甫誕生1250周年,在1959年創作的。起初提出時也得到了吳湖帆的贊賞。陸儼少先成25幅,用正楷書款,后又續成100幅,用隸書書款。完成后,《杜甫詩意圖百開冊》先在畫院展出,后拿到浙江美院展出后又亮相蘇州,均得到好評。
但遺憾的是,在1966年的特殊時期,《杜甫詩意圖百開冊》一直存放在畫院,由于當初資料室未曾對這些作品進行登記,也沒有借閱手續,在不斷借去觀看過程中,最終歸還給陸儼少的《杜甫詩意圖百開冊》只剩下65幅。1989年,在榮寶齋王大山的提議下,陸儼少補足了100幅,了結了心中的遺憾。

《杜甫詩意畫百開冊頁》展廳現場
但是陸儼少對于重補的35幅《杜甫詩意圖百開冊》,認為“情懷殊惡,由筆紙俱不佳,苦不愜意,未能代表此時期水平”,于是在1991年對其中16開進行重新創作。
從資料中所見,早在當年5月,晚至當年9月,陸儼少一直在依照同一尺幅創作杜甫詩意冊,因此所畫的不只16開,而是29開。而1991年的這批新作,不久就捐給當時正在擬建中的陸儼少藝術院了。
因此,該冊完整集合了陸儼少早中晚年的山水面貌。從“參酌各家筆意”,不囿于一家一派,到廣師造化,創新一格,體現出了陸儼少“傳統與創新”及“變化”的藝術理念,這兩種理念在《杜甫詩意圖百開冊》創作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

《杜甫詩意畫百開冊頁》局部
更有意思的是,對于1991年重新創作的作品,陸儼少并沒有用新作替換舊作。“延伸”單元可以直接看到兩種風格、畫面布局不同,但主題一樣的作品,以真跡和圖片的形式進行同臺展示。
對車鵬飛來說,看陸儼少先生作品是“常看常新”,他認為這本融合了其早中晚不同風格的冊頁,可以徹底了解陸老的藝術發展道路,難能可貴。
【“杜甫詩意圖”中看陸儼少的風格變化】
“杜甫詩意圖”以山水為主,少有人物,鮮見花鳥;形制多見冊頁手卷;畫法工筆、寫意、水墨、淺絳、青綠,技法極為豐富完備。從《杜甫詩意畫百開冊頁》中,便可以對比看到陸儼少中年工致縝密、靈氣流溢,晚年雄健豪放、簡約渾厚的風格。
陸儼少早期繪畫學習以摹古為主,他向來把傳統文人畫的“天然去雕飾”視為創作的最高準則,十分注重筆墨。也正是如此,陸儼少早期十分著重筆墨的細微變化,其作品呈縝密娟麗、神韻流動之感,較多留有古人筆意。雖然在章法上力求出新,但在營造整幅氣勢方面,尚未達到左右逢源的境界。

杜陵秋興詩意圖卷之一

杜陵秋興詩意圖卷之六
陸儼少首次嘗試創作“杜甫詩意畫”是在1950年,他根據杜甫《秋興八首》而創作《杜陵秋興詩意》系列作品,并依照杜詩內容,描寫當年他所看到的和所想的景物,并參以親身的體會。畫面中的青綠山水,均可看出陸儼少早期工縝的筆意中透出一股書卷氣。
1946年前,他在繪畫中“參酌各家筆意”,作品大部分是對古代傳統技法的消化和吸收,如董源疏林遠樹、平淡天真的江南景致;石濤筆墨中生拙浪漫,構圖新奇小巧。

杜陵秋興詩意圖卷之七

杜陵秋興詩意圖卷之八
但陸儼少不囿于一家,而是創新傳統,不斷探索改進。特別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陸儼少在畫水上,使用線條作半圈弧形,水作漩渦狀,橫波外溢,留出白地,以破其平;有時干脆間雜"網巾水",或波頭泛瀾之法,以求變化。他將以前對傳統山水畫的局部改造轉換為有意識地建立個人風格。

院藏品:一丘藏曲折 緩步有躋攀——陸儼少杜甫詩意畫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到70歲左右,陸儼少的山水畫創作出現了傳統表現技法少有的勾云、留白、墨塊等畫法,俗作“七十變法”。“留白”即是用水墨留出白痕,通常被用來表現云霧,也可被看成泉水、山徑和浪花。因留白需以墨色反襯,陸儼少又創“墨塊”之法,即以濃墨積點成塊。

杜甫詩意百開冊 細雨荷鋤立,江猿吟翠屏

杜甫詩意百開冊 溪回日氣暖,徑轉山田熟
這一時期,陸儼少畫云、水尤為一絕,他的勾云運筆自如、流暢飛揚,極具飛動之勢,以墨的濃淡表現云的陰陽兩面,涇渭分明;他的塊云積墨成塊,層層疊疊,或以線條勾之,或下筆審時度勢,計白當黑,回環反復,留白之處恰到好處。當勾云和塊墨二者共用時,更是精妙絕倫。山前用墨積蘊,山石后以線勾烘而出,動靜分明,極具神采,氣象萬千。

杜甫詩意百開冊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杜甫詩意百開冊 一丘藏曲折,緩步有躋攀
表現技法的創新及閱歷的增加,使陸儼少此時期的繪畫呈渾厚蒼潤、獷放簡約,糅南北二宗畫風,個性鮮明,風格獨具。
創新之初,陸儼少并非胸有成竹,實是在一片灰暗中尋光前行。他曾在一幅設色山水中題云:“予于山水畫寢饋古法六十年,今耄老,輒欲絕去依傍,另起爐灶,而未知所往,如黑夜行路,前方似又光亮而閃爍靡定,轉去轉遠”。

杜甫詩意畫 車箱入谷無歸路 1991年 陸儼少
到90年代,陸儼少的藝術風格到達一個新的高峰。這一時期,陸儼少心情不暢、疾病纏身,加上商品經濟的沖擊,使其晚年再求變法。雖終未如愿以償,但這一時期的作品呈現出于中期完全不同的氣象,顯得粗疏漫溢、荒率頹唐,別有一番韻味。至此,陸儼少的畫達到了縝密趨向簡淡,簡淡中又具獷達多變的境界。他的畫既充實又空靈,充實中蘊含著空靈,空靈中飽含真實。

杜甫詩意畫 荻岸如秋水 1991年 陸儼少

杜甫詩意畫 漾舟千山內 1991年 陸儼少
此次展覽展出的1991年6至7月間重畫的《杜甫詩意圖百開》即是如此。畫中用筆豪放,線條流暢,收放自如。位置經營恰如其分,氣勢磊然,墨的多層次表達使云、山、樹、石均歸入整體渾淪的境界,在這渾然一氣、大化流行的境界中,時間、空間逐漸彌散成一片蒼茫,宇宙萬物實現了呼吸。

杜甫詩意畫 溪回日氣暖 1991年 陸儼少
陸儼少在中國畫的成就十分突出,以至有人說:“在中國當代畫家里,專以深入傳統筆墨精華乞求變法的,能獲得成功的很少,能達到雅俗共賞的則更少。能深入傳統而又形成自己突出風格的近代畫家,除了黃賓虹先生之外,大約也只有陸儼少先生了。”
【陸儼少杜甫詩意畫專題展】相關信息
時間:2019.8.2-9.25
地點:陸儼少藝術院
地址:上海市嘉定區嘉定鎮東大街358號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09:00-16:30)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