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8日下午15點,《長流不息——賴少其藝術經典欣賞》書畫作品展在與亨美術館拉開帷幕。 本次展覽由尚天河文化季組委會作為指導單位,天河區圖書館、廣州與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主辦,與亨美術館、大梵卉、汕頭碩園文化中心承辦,東方藝文書苑、汕上美術館、拾方貿易、中品裝飾協辦。

嘉賓合影
這一次與大家見面的是李開麟創作生涯中的巔峰作品,共44幅精品。開幕式不僅得到了眾多藝術家的到場支持,陰雨天氣也在臨開幕式時轉晴。雨后清風徐徐,析離出青草香氣,與李開麟畫中散發出的大地氣息契合無間。
這次藝術展還融入了咖啡和書籍的主題元素——選用來自云南普洱的精品小粒咖啡,沖調出來的美式或拿鐵,也附上筆墨香氣充盈整個空間,書架上的書籍是看展后的雅致延續。



展覽現場
人生浮沉,生命不息——堅定、富有生氣的生命力,主導整個美術館的氣息。
看過李開鱗畫作的人,都會感受到一種撲面而來的張力,這種張力來自矗立于枝頭的雄鷹的凝視,來自公雞、金魚、麻雀轉折見方的線條勾勒,即使是臨崖開放的靜止著的梅,都有“我思故我在”的靈氣。
李開鱗有語:“大膽下筆,細心收拾。寫意畫,第一筆是關鍵,下筆要如鳥投林。下第一筆位置、力求要最為恰當,不能修改。一支寒梅數竿竹,空疏留與后人添。”70年代以后,李開鱗重新執筆畫畫,經歷一個時代激蕩的感情在藝術創作中找到疏解和慰藉,藝術風格趨向流暢飄逸、奔放清峭,筆下的梅、竹、荷花的生長姿態毫無恭維討巧,只有向陽生長的自然姿態。
李開麟尤其對構圖別出心裁,甚至可以用奇險刁鉆來形容。
走過鄉野小道的人,可能會對李開麟的構圖會更有感觸,鄉間的果樹與雜草往往共生共存,雜亂無章,少了李開麟對植物不羈一格的姿態的發現,就沒有我們從畫中感受到堅定的生命力。
李開麟的每一筆,都要求有意義,給人的感受不是生命因渺小短暫而可貴,而是一種迎接挑戰的巨大生命力、一種生命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他筆下的動植物是立體的,保持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據悉,展覽從2019年8月18日起免費開放,展期持續至2019年8月31日結束,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前來觀展——伴著咖香、書香,在與亨美術館打開不一樣的藝術視野。

海報
《長流不息——李開麟藝術經典欣賞》
指導單位:尚天河文化季組委會
主辦單位:天河區圖書館、 廣州與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承辦單位:與亨美術館、大梵卉、汕頭碩園文化中心
協辦單位:東方藝文書苑、汕上美術館、拾方貿易、中品裝飾
開幕酒會:2019年8月18日 下午15:00
展期時間:2019年8月18日-8月31日
展覽地址:廣州市天河科技園與亨美術館

李開麟
李開麟簡介:
李開麟,漢族,男(1908—1995年)出生于廣東潮州市磷溪仙美村。筆名“藕堂”,別號阿書、仲盦。弱冠習畫,1921年考入五年制省立韓山師范圖音科,國畫師從著名畫家王顯詔先生(畢業于上海大學后回汕任韓師美術教師)。音樂師從潮州儒樂名家丁思益先生學習二弦。1936年插班考入上海美專中國畫系,師從國畫大師王個簃先生、諸聞韻先生、諸樂三先生及“上海美專”校長國畫大師劉海粟先生。工寫意花鳥畫,畫作筆墨簡約拙重,遒勁暢逸,生動雋永。以優異成績畢業并留校任國畫系主任王個簃先生助教、教師。日本侵華后,回潮汕從事教育工作,先后在潮州、饒平、澄海、隆都中學、汕頭一中任教。1946年曾與早年就讀于韓師的國畫恩師王顯詔先生在新加坡舉行聯展。原汕頭畫院畫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汕頭市老干部書畫研究會顧問,曾任廣東省潮劇院舞臺美術設計。
映日荷花別樣紅
——李開麟先生的一段悲喜人生
文 / 曾松齡
一
嶺東著名畫家、藕堂主人李開麟先生逝世十周年了。十年前,藕花榭了,主人走了,留下滿堂芬芳,一天清氣。這不由我不想起李先生一段悲喜人生。
李開麟早年畢業于上海美專。上世紀三十年代畢業于上海美專或杭州藝專的潮籍畫家共三十多位,其中歸梓職的有一、二十位,李先生為其一。經過“文革”風雨吹打,這批當年抱著拳拳之心回游潮汕的畫家境況如何?我心忐忑。七十年代末,我在汕頭地區文聯從事美術工作,我需要聯系他們,了解他們。于是,不論是藝名響亮而住在城市者抑是居于窮鄉陋巷,需舟車輾轉過橋繞徑才能找到的歸隱者,我都一一拜訪過,就是從來沒有聽說過李開麟這名字。第一次聽到李開麟的名字是在潮州市(當年叫縣)一位前輩的客廳中,墻上二幅淡墨花鳥舊畫的神韻、筆墨使我十分嘆服,落款“藕堂”。揣摸良久,以為是前清畫家。主人告訴我:“藕堂”即李開麟,現代人,七十多歲,還活著,在潮州鄉下,靠撿牛糞豬糞交生產隊掙工度日子”。真令人不敢相信!但主人講述了一個曲折而悲慘的真實故事,使我不能不相信了。
我把這個故事給藝術界的同行和官場蒸蒸日上者重復描述,大概是因為類似的故事太多吧,大家聽了半天,呼吸依然十分均勻,或許是出于對被描述者的同情,偶爾搖頭,嘆息一聲作為反應。麻木啊!一個社會在浩劫之后都麻木了!唯獨廣東潮劇院老導演吳峰先生的反應多了一項令人感動的建議。他知道李先生原在劇院負責曲辭的文字工作。二十多年前被趕回原籍,自此,連同他的名字都被無情的階級斗爭湮沒了。他說:“是否冤案,最好由我陪你去請教地委政法書記李習楷先生”。



展覽作品
李習楷先生因職位的關系,住在陳舊但寬敞的公寓里,所有的家具都是五十年代配給的木頭舊椅柜,給我十分簡樸厚道清廉的印象。他并沒有因太多相同的故事而麻木,耐心地聽完了李版的故事。李書記在一個月后明確表態:“李開麟是一個冤案”,并立即要求有關部門給于落實政策。于是李開麟先生的冤案,在沒有請客吃飯,沒有人情關系和分毫送禮的情況下,在很短的時間內,克服了來自原單位的阻力,得到落實,恢復了原來的工作關系。李先生獨自回到汕頭按退休待遇安排生活后,因一些具體困難尚未解決曾拜訪過李習楷先生三次。記得每次登門,李先生都是一付木肅的表情,用簡短幾句話說明來意,每句的數字也不多沒有奉承,沒有笑臉,每次都坐在客廳破舊木沙發的相同位置,每次臨走時書記都送給李先生一大包用草紙包的鳳凰茶,不肯收就一直勸說收下。我是目睹者輕輕幾斤茶葉,在我心中十分沉重,我一直記住、思考了十多年。辦事的人給求辦事的人送茶葉!在那些年代,在那個歲月的官場民風里,絕對是鳳毛麟角。這,在我的人生經歷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體驗,它讓我看到了一位正直的黨的領導者對知識界和時處弱勢的善良人的關切和尊重的崇高品德,看到了一位有使命感的黨干部代前任或集體承擔責任,向蒙冤的開麟先生表示歉意的坦蕩胸懷!我在混沌十年的視野中看到閃亮的光彩,看到共產黨原有的品格和人性!李習楷先生在我的心中,真“象海上的桅桿,又像雪中的青松”!
二
落實政策后的李開麟先生,如沐春陽,坐如春風,繪畫藝術創作又一次滋潤他的心靈:春花爛漫、夏荷照水、秋菊凌風、臘梅傲雪、古藤搖翠、喜鵲歡唱,斗室一派生機。相接著汕頭的個展、新加坡的父子作品聯展的成功舉辦,又一次喚回人們對這位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藝壇潮籍翹楚的真切記憶!
李先生的“藕堂”芳香四溢,是有其現實基礎和歷史依據的。
一九七九年著名的國畫家陳大羽先生回家鄉潮汕探訪,我被文聯派去接機,陳大羽看見舉著牌子的接機人,問的第一句話是:“你知道潮汕有個畫家叫李開麟的嗎?”我回答:“知道不久。還沒有見過面。他很快會落實政策回到汕頭市”。陳先生說:“我們是上海美專的同班同學,他是我們班的高材生,是我最佩服的同學和同鄉,他畫得比我更好,而詩、文、書、刻都很棒,還能拉弦演戲,打籃球!是學校公認的才子,只有他配留校做王個簃的助教。我們已五十年沒有見過面了。麻煩你想辦法通知他來汕頭唔面……”。我不知道李開麟在潮汕的鄉籍,只好以陳大羽的大名給潮州文化局去了電話。我終于有幸在陳大羽先生下榻的華僑旅行社客房門口第一次拜會了李開麟先生,我在他被太陽曬黑的臉上看到歲月無情篆刻的印痕,他穩健樸實的外表像個地道的農民,他深邃的眼神飽含著睿智和靈慧,寡言的性格、木肅的表情,隱藏著生命巨大的能量,傳達出身處逆境的泰然神思。



展覽作品
三
說到李開麟先生的藝術成就,還有一個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從廣州回鄉時曾與一位搞文學出身的朋友閑聊潮汕藝術,談論間他的話題一轉道:“潮汕國畫家人數眾多,生活在本土而確有成就者也不外三四位。”我一聽覺得他竟然不“班門弄斧”了!接著他說道:“第一位李開麟、第二位…...”。我耳朵一轟,嚇了的一跳,第一次聽到如此果斷自信的判斷。基于他對美學和藝術史的知識積累,我深信他不是信口開河或者酒后失言,可見“局內者迷,局外者清”的話有時也是有道理的。
畫家由追求形神兼備的美感,到追求神似的美感,是一步艱難的跨越,畫家由表達客觀的詩意到表達個體的感悟是一步更艱難的超越。李開麟先生的繪畫實踐表達的正是一種非常個體的感悟。他筆下的殘荷、花草、蒼松、枯竹,超越了頌唱數百年的自然美感,離開了婀娜多姿、研麗華貴的媚態,他企圖揭示柔弱的個體所蘊藏的白則不饒的頑強生命力,他歌頌生命力在逆境中奮發的勇氣和壯麗,他喚醒生命力在垂死掙扎,并賦予崇高和完美的天性!在李先生畫面不多見的蟲鳥中,我們感覺不到討好的媚態,他賦予蟲鳥一種冷漠自視的人格!李開麟先生藝術實踐的可貴之處并不在他贊美的是什么,而在于他充實的精神世界和個人的精神體驗,他把精神體驗通過藝術的語言匯入人類文化永恒的母題:生命的贊歌。

有一個人,孤獨地站在高處的角落,漠視著大千世界的燈紅綠酒;有一個人,不屑計較畫竹、種竹錢多寡,只把藝術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一個人,在刻意講求“意頭”的潮流中,在自己作品中題上“秋風苦雨心自知”的題款。他是李開麟!顯然,李開麟先生的作品缺少榮華富貴的寓意或者春風得意的兆頭,很難為在商場、官場乞求蒸蒸日上者所喜愛,但是對于崇高尚藝術本質或者職業的收藏者來說,正是難得的珍品。
李開麟先生逝世十周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繪畫作品作為潮汕文化藝術的一部分,將會愈來愈顯出不可代替的價值,他對藝術真執的追求和信念,將會給吮吸潮汕文化的后人留下很多思考和教益。
李開麟先生,號“藕堂”,畫如其人,人如其畫,經過風風雨雨之后,更如“映日荷花別樣紅”!
(曾松齡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