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海報
2019年8月10日,北京艾米李畫廊王鑒為新作展——“本自具足”正式開幕。展覽以藝術家王鑒為最新完成的繪畫作品“本自具足”系列為主,輔以其最新創作的汝瓷雕塑和書法作品。
“本自具足”出自六祖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是完滿具足的,“我”即宇宙——“我”帶著時空而來,萬物也因此而生。

藝術家王鑒為與艾米李畫廊負責人李穎
在新作中,王鑒為徹底丟掉了中國傳統水墨的表現方式,去掉了“筆墨”,以平涂和“硬邊”的結合營造了不同的空間和場域。這位深受中國書法和太極影響的藝術家正在將中國傳統文化內化,延續了中國傳統藝術的文脈,并結合當代視覺經驗,來表達中國水墨的內核與精神。

王鑒為個展“本自具足”開幕現場

王鑒為和參加畫展嘉賓一起討論

“游于造物——王鑒為個展”展覽現場
在此前的6月15至7月28日,“游于造物——王鑒為個展”在臺灣大象藝術空間舉行,展覽引發臺灣地區觀眾的共鳴與對話,臺灣《大成報》形容該展覽“如蒼穹之水席卷而來”,透過其水墨藝術的蒼穹無垠,挖掘心靈的嶄新泉源與活力。
2017年,艾米李畫廊首次舉辦王鑒為個展“天一生水”。那是王鑒為新的繪畫風格的第一次完整呈現,那批作品有別于西方繪畫,也與傳統中國畫的氣質截然不同。他在當時稱,展覽是“第一次拿出自己真正滿意的作品”。“以前的畫都是在別人的體系里,現在的創作雖然稚嫩,但都是自己內心生長出來的,并且可以看到它在未來的成長空間。”

萬物通元-紙本水墨、丙烯、鉛筆162×104cm-2019
今年,王鑒為攜新作再次亮相。在這批作品中,他將練習書法和太極的感悟內化其中,結合當代化的藝術表達語言和方式,在強調中國畫“以形寫意”美學特征的同時,通過簡化的視覺形象,提煉、轉譯傳統繪畫元素,形成自我的圖像、符號或意義,創造出其獨一無二的藝術語言。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評論家趙力將其創作解讀為“以自我的符號化去解釋歷史傳統符號,從而產生了某種古樸厚重的歷史性意義”。
在此種轉化下,他的畫面形成或直、或方、或婉轉、或曲折、或圓融的幾何形體,在流動的圖式中形成了一種兼具文脈氣韻和現代感的畫面結構。王鑒為表示,“我現在‘浪費’在技法上的精力越來越少,但我的畫面反而越來越單純、干凈。畫面的氣場、意境,比早期更為豐富。”

無窮之門-紙本水墨、丙烯、鉛筆162×104cm-2018
王鑒為一直致力于在作品中描繪一個與現實平行的精神世界。他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抽離出“佛”和“云”的形象,形成“佛坐云”,它們反復出現在不同的場域中。“佛坐云”雖然在形式和內涵有某種依附心理,但又不局限于此。“佛”代表眾生、萬物與個人;而“云”寓意為氣,是“近道之物”,為道的顯化,兩者并存于天地之間。

游于造物之六--紙本水墨、丙烯、鉛筆416×204cm--2019

游于造物之五--紙本水墨、丙烯、鉛筆104×204cm-2019
王鑒為表示,“道”可以理解為一種宇宙能量,萬物都來自于“道”。“道”遠存于先天之上,近存于一心之內。“本自具足”系列就是要表達“自我”與“萬物”,人與整個宇宙乃至多重宇宙之間的關系。他用當代化的視覺語言來呈現中國人的宇宙觀和世界觀,以詩歌一般的圖像來表達人類的哲思。
透過繪畫,王鑒為表達了自己的哲學觀和宇宙觀,既與中國道家思想相應,又與西方科學暗合,同時在視覺與藝術語言上亦能顯現他個人與其所處時代。他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即藝術語言與人生智慧、意識空間以及能量呈現的結合,是可以在二維空間中實現的,而中國人最能意會卻難以言傳的“意象”和“精神”,以及中國人的浪漫和逍遙,也被藝術家賦予了全新的表達方式。

展廳現場

嘉賓觀展
如評論家西南淨山所說,王鑒為最終畫出了他一直流連忘返的精神世界——各種不同要素的多元共存,以及在“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時空中發生的交感作用,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強調的“天人合一”。
這些畫面從單純的視覺角度來看,由很多的空間組成,畫面充滿隱喻和哲思,對于觀者而言,可說是全然陌生的視覺體驗。王鑒為希望,觀者能從其作品中感受一個體驗的通道。在他看來:人們應該由過度的“向外”找尋轉向“向內”的探索,感知自我與宇宙之間的連接,提升自我的維度。不僅能讓觀眾感受到“自我”能量的迸發,還可以遇見“另一個自己”,開啟全新的維度。
據悉,展覽將展出至10月6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