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山》手工水墨拓印、綜合材料,2015年
2019年8月3日,旅德藝術家任戎在蘇州寒山美術館打造的新的“江山”正式向我們打開它的大門。這是其近年來關于藝術觀念和文化身份的思考,也是表達更為準確和徹底的一次現場實踐。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至8月28日。

《寒山》任戎,手稿,2019 ?任戎

宋·馬遠《寒山子圖》
因地制宜,詩意地呼應
任戎是一個事必躬親的藝術家,每次辦展都會提前考察,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與場館的情況因地制宜,并期待有著不同的化學反應表現出來。本次寒山美術館的展覽也不例外,展覽現場經過了特別的設計,場館與作品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天人合一通過作品體現出來。
在寒山美術館的入口處,配合美術館外的水池設計,任戎將自己有山意象造型的作品植入,做成中國盆景式的感覺。一面是經過黑白處理的,另一面處理得像水墨。任戎一直對山有感覺,中國現在大量發展經濟建造,造成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他說,“這跟我的展覽有所呼應,我們該如何面對生存的環境?我希望通過這組作品產生對觀眾的一些思考。希望大家看到的不是殘破的垃圾,能夠體會到一種呼應。”而展覽開幕日的細雨,似乎為這一切增添了一份更加有詩意的氛圍。

《江山》,2016年2018年 ,鋼鐵碎片焊接,空間裝置
一走進美術館,半拱型的前言墻全部貼上了江水般的貼紙,上面寫著這次展覽的名字“江山”。任戎出生在南京,江南的河流哺育了他,因此此次來蘇州辦展,這里的河流勾起了他的回憶。孔子說,“逝者如斯夫”。黑白色渲染的墻表達了無盡流動的水,這與外面山的造型相呼應,表達出無盡流動的感覺。
人不再是孤島

《遠方》,2018年2019年 ,鐵鏟焊接,舊鞋,空間裝置
分別可以從前言墻兩側進入第一展廳,在這里展出的是大型裝置《遠方》。人總是在不斷流動的,藝術家抱著對伊甸園的憧憬,懷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感悟,利用人臉造型的多件鐵鏟,焊接成了若干輛小船放置在展廳中,從社會各界收集而來的舊鞋擺放在船的四周。這里的船象征了諾亞方舟,任戎一路走來,從南京到北京,再從北京到德國,德國又回國,這種移民的流動性,其實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有感同身受,為了生活,為了工作,我們不得不遠走他鄉,外地求學、外地上班的經歷,讓我們在《遠方》中,找到了身份認同。

《遠方》,2018年2019年 ,鐵鏟焊接,舊鞋,空間裝置
這件作品種有兩個線索,一是收集來的鞋子將鞋帶都打開,讓它們像線條一樣流動,它們互相直接鏈接在一起,就像現在的關系網。這些來自普通人的鞋子,鞋帶讓互相之間發生了關聯,人跟人因此不再被孤立,亦呼應了現在血緣與互聯網的關系。舊鞋子散發出的味道,更增加了人“氣”。通過交流,準確根據空間做出了反應。據悉,鞋子會持續收集一直到展覽結束。散開來的鞋帶在這里象征著人與人間的鏈接,與空間對話,呼應了遠方的主題。二是燈在船的中間向外照射,象征著包裹與保護的力量,我們在黑暗中需要的是光明。船承載著人,不斷游到遠方。觀眾看展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信息的傳遞。任戎表示,“我將普通生活中的物件放在作品中,希望產生一個美學價值的存在。通過本次展覽中鞋子引入這一新的想法,讓我反思化、精密化、準確化,往前走了一步,這對我來說也是重要的一步。”
人型金字塔,永恒的主題

《眾生》,2017年2019年 ,鐵鏟切割,燈光,空間裝置
接下來,走進作品《眾生》,根據展覽主題“江山”,前面是水,這里應該是山。《眾生》由無數鐵鍬組成了半圓感覺的紀念碑造型。據任戎介紹,“歷史上每個國家都在找一個形式作為紀念碑,我想到了金字塔。人類為了記錄,為了永恒,比如西安的碑林,通過石頭記錄。我出生在南京有城門,為了恢復古文化,我用宋代《平江圖》來打底,我想用城來界定生存空間。”用鐵鍬來作為材料純屬出于偶然,本來壞了打算扔掉,但是任戎卻意外發現它們像人的造型,因此而啟發了他的想象。中國超速發展的戰斗力是農民,世界為了開荒耕地,為了生存,不斷向前。藝術家手里的公鍬與母鍬,更與人對應,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面容。于是任戎越想越多,他將手里的鐵鍬手繪后再切割, 每一個鍬都是原作。地貼是上一個地圖展覽留下來的《平江圖》,你曾經走過的街道、爬過的山巒,都可以真真切切地踩到。蘇州發展很快,跟世界連接在一起。光從鐵鍬中打出來,將不同面具映照在墻上,充滿整個空間。從另個一個角度,呼應了這個展覽也是由眾生組建完成的。

《自在》(局部),2017年2019年 ,鋼鐵碎片焊接,音樂,水霧,空間裝置

《自在》,2017年2019年 ,鋼鐵碎片焊接,音樂,水霧,空間裝置
最后一個展廳展示了作品《自在》,用一個簾子隔開內外展廳,增加了神秘感。門簾外播放著布展視頻,為的是突出主題——我們的江山是我們人類眾生建立起來的。任戎跟大家介紹道,“我用鋼鐵的造型切割剩下來的碎片,沒有作為廢鐵賣掉,做成荷葉蓮的盤子。在當地找來太湖石,放在荷葉蓮上面,將每個石頭“供”起來,作為獨立欣賞的對象,并且用氮氣噴發出的霧氣營造現場效果。鋼鐵是由礦石冶煉出來的,石頭與江山的題目吻合,二者結合在一起十分有趣。這就是江山,這就是對話。人類的冶煉、工業,自然的石頭、時間的風化結合在一起,構成了這件作品。”現場配合著利于冥想的背景音樂《心的覺醒》,游走在石頭間,我們仿佛置身于早晨的山里與湖間,體味那種難得的清新與寧靜。

《自在》,2017年2019年 ,鋼鐵碎片焊接,音樂,水霧,空間裝置
世界公民的新思考
策展人吳鴻說,“任戎的這一系列個人展覽的實現過程中,已經逐漸超越了狹義的‘作品’的局限,更多的是將展覽的發生地作為一個文化對象,深入地研究和發掘這一系列文化對象所內涵的那些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信息,同時將這些‘無形’的社會文化屬性在展覽空間中與‘有形’的作品相碰撞,從而產生出新的并超越于那些‘作品’所固有信息之外的意義。”

策展人吳鴻
作品中基于任戎多年的藝術積淀和對“萬物同源”、“虛實相生”等東方哲學的深刻領悟,通過素樸鐵雕裝置的藝術形態,結合拓印作品、舊物、音樂與水霧燈光等不同元素,深刻呈現藝術家著眼于對社會與文明衍進,歷史與當下交融的思考,通過藝術家自身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從傳統中傳遞具有現當代的表達。

寒山美術館執行館長胡仁仁
對話任戎
問:德國的生活學習對您有什么影響?
答:我的性格是喜歡到處走動的,西德的經歷,啟發了我作為職業藝術家要獨立的存在,不是技術的掌握,而是要內心強大起來,鍛煉一種獨立自主與清晰表達。
問:最大的觸動是什么?
答:超現實主義對我有影響。我小時候在山東生活,畫像磚、剪紙等潛移默化地對我有影響。德國求學中,我的老師告訴我,要在自己國家表現語言的基礎上,結合現在的生存感覺,重新回望自己的文化背景,從而建立自己的文化語言。這對我的觸動是最大的。
問:每次展覽的中心會變化嗎?
答:我的中心是:普通人的創造與人的尊嚴的表達,始終有一種向上的東西在里面。
這個主旨不變,而是一個逐漸深化與豐滿的過程。比如這次金字塔的造型、收集的鞋帶、方陣感、絲線與地貼以及太湖石的對應。都是一些新的改變,令人興奮。我始終都在思考,我是誰?我是什么樣的天性?我不斷吸收營養,尋找對當代我自己生活的文化認同。

任戎
問:通過展覽向傳達給觀眾些什么?
答:人人都是藝術家,生命的可貴之處是挖掘對人的生存環境的關注,環保是我們現在缺少的。強調人要跟生存環境保持尊嚴與尊重,不是無節制、無規劃地開發與建造。尊重人文環境,更多地追溯到了我們中國的古代哲學的天人合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