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在北魏時代的造像風格分“粗獷健壯”與“秀骨清像”兩種,至北朝末期,情況與敦煌莫高窟、云岡、龍門的發展順序是一致的。
74號窟的北魏早期佛像泥塑,是麥積山現存年代最早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十六國后期所作。佛像面型方圓,高鼻深目,健壯的身軀與云岡早期風格較為接近,相對而言,外來因素多些,與莫高窟北魏彩塑相比,顯然莫高窟彩塑顯得更古樸些。

麥積山第121窟正壁右角菩薩與弟子 北魏
121號窟為北魏時期的菩薩與弟子像,菩薩高1.23米,弟子高1.22米,菩薩與弟子靠攏在一起,似乎在竊竊私語,極為生動有趣。菩薩身材修長,細頸削肩,身穿漢式上衣,下著長裙,面相清秀,是典型北朝后期的“秀骨清像”式風格,形象可愛呼之欲出。這種會心的微笑,使人聯想起東漢時期的許多下層勞動人民身份的陶俑。
87號窟為北魏時期的迦葉像,有異國梵僧的氣質,刻劃出了一位性格鮮明、博學識廣、精能佛理的長者形象,它展現出麥積山石窟北朝雕刻藝術的高度水平。

麥積山第123窟供養童男 西魏

麥積山第123窟供養童女 西魏
西魏與北魏后期相比,總的造型特征大致接近。123號窟的西魏女侍童,天真爛漫,生動活潑,富有詩意,是西魏時泥塑杰作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泥塑中的杰作之一。同一窟的男侍童面相渾圓俊美,是天真聰慧、憨厚淳樸的少年形象,豐腴中帶俊秀,身穿“胡服”,因西魏推行過漢族“鮮卑化”政策,造型生動洗練,手法寫實概括。
以上麥積山北魏――西魏的泥塑雖不是像云岡早期那樣的大型雕塑,但藝術水準很高,超過莫高窟早期彩塑。就“傳神”這一點,以及從現實生活中吸取營養,表現的雖是佛、菩薩,但更給人鮮活的現實感,就這一點而言,藝術水準極高,超過其它石窟的同一時期雕塑。“秀骨清像”一類特征,特別明顯。與“犍陀羅”“笈多式”等外來樣式遠遠拉開了距離,與西安出土的西漢女俑相聯系,可以看出更多的是民族的傳統。麥積山石窟造像一直延續到隋、唐、宋,宋改塑的女供養人是宋代雕塑中的杰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