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嘉賓合影留念
20日上午,“2019中日書法邀請展”在北京智慧長陽美術館隆重開幕。據介紹,本次展覽共展出50余名作者近140余幅作品,展覽將持續到7月29日。
中日書法交流歷史悠久。從公元710年,日本大規模吸納漢文化開始,中國書法便傳入日本,至今已有千年的中日書法交流史。本次展覽在進一步推動中日書法藝術更深層次的交流,深入探討書法藝術的發展前景和方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開幕式前,中日書法家現場揮毫,通過交流展示了中日書法家的藝術魅力。日本自由民主黨干事長二階俊博為此次展覽題詞曰: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書法家夏湘平在展覽前言中說:“中日兩國隔海相望、一衣帶水,自古以來民間文化交流不曾斷隔。上溯公元前210年徐福東渡州(既日本古稱),以及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己亥夏至,綠荷卷舒,紅蓮灼灼,在這荷花盛開的季節里,祝中日友誼長存、祝中日書法展功。”
日本山梨書道協會會長花田龍溪談到了中日書法藝術的淵源:“中國在殷時代、公元1500年前誕生的‘甲骨文’,經過漫長歷史的變遷,傳到了我國。古代日本語的發音即是根據漢字本來的字義翻譯成日本語的,由此產生了‘訓讀’。從中國傳來的漢字至今仍是現代日本人民生活中不可欠缺的文化要素。其中之一就是以漢字為題材形成的一種文化藝術,中國稱之為‘書法’,在我國被為‘書道’,我會愿為日中兩國友好及書法文化交流盡微薄之力。”
知名書法家梁永琳說:“日本書道創作中呈現的強烈時代性和豐富民族傳統令人贊嘆、眼界大開!書法的交流對書法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沒有大量深層次的交流、觀摩、品鑒、批評、剖析,沒有眼界的開闊與境界的提升,高品質書法的出現就無從談起。令人欣喜的是,中日書法友好交流擺脫了獵奇的羈絆,交流活動活躍而頻繁,漸入佳境。本次展覽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在眾多展覽中頗具代表性。”
旅日華僑、書法家、本次展覽日方召集人馬燕平說到:“客居東瀛三十載,一直都在和日本的書道界交往,從而也結交了很多同道的朋友。中日書法同源但不同流,一千多年的中日兩國的文人雅士、書法藝術家的交流就從未間斷過,在一代又一代文人藝術家、友好人士的努力下互相借鑒互相激勵中成長發展到了今天,我作為一個熱愛書法藝術的新華僑來說,理應為中日友好文化藝術交流做橋梁,以此才能上不愧祖先下不愧子孫后代。
來自社會各界的200余人出席了此次中日書法邀請展的開幕儀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