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高考,古有科舉。現代考生參加完高考,倘若被某所高校錄取,會有錄取通知書寄到家里。古代呢?古代考生參加完科舉考試,假如中了秀才、舉人或者進士,也會有錄取通知書寄到家里嗎?
答案是: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有時候寄,有時候不寄。
【張榜】
唐朝考試成績貼在禮部衙門
我們知道,科舉考試始于隋朝,隋朝有錄取通知書嗎?應該沒有,至少文獻上不見記載。
隋朝雖然是第一個搞科舉的朝代,但科舉在隋朝并不重要,從隋煬帝開創科舉到隋朝滅亡,通過科舉道路選拔出來的官員,在官場中所占比例連十分之一都不到。科舉真正發揮選官作用,是從唐朝才開始的。唐朝有沒有錄取通知書?不嚴格地講,有。嚴格講,沒有。
唐朝科舉分為兩級,初級是解試,高級是省試。通過解試,即成舉人;通過省試,即成進士。明清考生想中舉人,必須先中秀才,唐朝沒這項要求。事實上,唐朝的“秀才”比進士還要難考,一科進士可以錄取上百名,而秀才最多一兩名,甚至有可能連一名都沒有,因為唐朝的“秀才”屬于最突出的人才,需要皇帝親自評定。
唐朝考生通過地方官組織的解試,地方官不會給他們寄通知書,直接在衙門口張榜公布。然后再進京參加省試,假如中了進士,朝廷也不會寄通知書,同樣還是張榜公布。《唐摭言》第十五卷記載如下:
在唐朝,進士榜單有很多別名,例如“金榜”“春榜”“龍虎榜”。所謂龍虎榜,是說這張榜單上的人了不起,藏龍臥虎,出將入相,所以叫龍虎榜。榜單的格式是這樣的:一大張橫寬豎窄的黃紙,從右到左,豎排手寫,用黑墨。最右邊叫“榜頭”,四張窄黃紙粘在這張大黃紙上,用較淡的墨水書寫“禮部貢院”四個字。榜頭往左第一列,書寫狀元姓名;狀元往左是榜眼,榜眼再左是探花,探花再左是其他進士。
榜單張貼之前,考生一般都不知道自己是否中了進士。唐人筆記《劇談錄》記載,一個名叫韋顓的考生擁爐而坐,長吁短嘆,因為第二天禮部衙門就要公布榜單了,他認為自己考得差,榜單上不會有自己的名字。哪里知道,第二天一大早,他去禮部看榜,赫然見到自己的名字高高在上,不禁大喜,快馬加鞭回到下處,寫信給家人報喜。也就是說,唐朝官方只用榜單來公布科舉成績,并不給考生和考生的家人寄送錄取通知書,考生的家人如果在千里之外,那就只能通過家信來獲得錄取信息了。

【榜帖】
宋朝才有真正的錄取通知書
高榜得中的考生往家報喜,通常用泥金寫這種喜信,時稱“泥金帖子”。所謂泥金,是把油漆或者膠水調和金粉,在紙張上寫出金閃閃的文字,相當氣派。后代學者不明真相,誤以為泥金帖子就是唐朝的錄取通知書,實際上,它只是考生自己寫給家人的報喜通知而已,如果硬說是錄取通知書,未免有點兒牽強。
真正的錄取通知書,始于北宋。宋朝趙彥衛《云麓漫鈔》第二卷記載:國初,進士登第者,主文以黃花箋,長五寸許,闊半之,書其姓名、花押,其下護以大帖,又書姓名于帖面,而謂之“榜帖”。宋朝初年,進士登科,朝廷用精美的黃紙制作錄取通知,長五寸,寬兩寸半,上寫考生姓名,又有考官簽名。寫好以后,用一個稍大的紙袋裝起來,紙袋上面也寫著考生的姓名。這樣的錄取通知,在宋朝叫“榜帖”。
新科進士拿到《登科小錄》,會與報喜的信箋一起寄到家里,不嚴格地說,這份《登科小錄》也算是錄取通知書,進士們自己印的錄取通知書。在南宋大臣洪邁和另一個大臣周必大家里,都藏有北宋時期的《登科小錄》,其中周必大收藏的一本《登科小錄》封面上還粘了一份榜帖,也就是前面說的由北宋朝廷印發的錄取通知書。周必大認為,那是考生粘上去的,將朝廷的錄取通知和進士同年的同學錄一起寄給家人,家人將它們珍而重之地收藏起來,世代相傳,激勵子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