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再剛整理歸類自己的“傳家寶”。記者 劉定琿 攝
“《苗嶺風云》得帶,還有《火紅的年代》。對了,《鐵道游擊隊》怎么能少?……”7月10日,聽聞記者要前往貴州三線博物館采訪,一大早楊再剛就做足了準備工作,整理出自己“傳家寶”中最經典的部分來。
“你看,這就是我的‘寶貝’。”今年58歲的楊再剛,是六盤水市一名紅色收藏愛好者,一見到記者,他便迫不及待地要展示自己的“傳家寶”。
隨著楊再剛溫柔地將他的寶貝擺放出來,一本本巴掌大的小冊子逐一浮現在記者眼前。
“你可別小看了這‘小人書’,大多還是非賣品,有些更是已經絕版了。”
原來,楊再剛口中的“寶貝”,正是老一輩人那“火紅年代”中的獨特記憶――連環畫。
“小人書”學名連環畫,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八十年代到達巔峰,曾是幾乎人手一冊的“國人必讀”。
“連環畫作為中國獨特的文化藝術之花,不僅是老一輩人拾起的文化記憶,也應是傳承中華文脈、圖說中國價值、弘揚中國精神的載體。”楊再剛6歲便開始收藏各類連環畫,50多年來,收藏了超過3000冊,其中紅色系列有500多冊。
“抗日戰爭期間,魯南棗莊的煤礦和鐵路工人組織成一支鐵道游擊隊,他們配合山區部隊,在臨棗線上對日寇展開了英勇的游擊戰爭。”
“這是1962年的故事,通過事實教育和同志們的幫助,廠長轉變了思想,最后全廠上下同心協力煉出了合金鋼,有力地支援了海軍建設。”
“還有這個是與貴州有關,講述了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解放軍到達黔東南一帶,通過和地方少數民族配合,共同剿匪的故事。”
……
楊再剛一頁一頁慢慢翻開手中的小冊子,帶著記者回顧起那個“火熱年代”。
“在我心目中,《鐵道游擊隊》堪稱紅色經典中的第一套書,是一部匯集了眾多名家典型的白描獲獎力作,全套10冊我都收藏得有。”
為何要收藏如此多的連環畫?
“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能忘,吃苦耐勞的精神不能忘,勇往直前的精神更不能忘……”面對記者的疑問,楊再剛一口氣說出三個“不能忘”。
在楊再剛看來,他收藏的是一種歷史、一種記憶、一種傳承。
“傳承的是一種精神,我們國家在比較艱苦的歲月里,創造出來的種種奇跡,在連環畫里都能直觀的體現出來。”
如今,在楊再剛的影響下,他的侄兒劉雙陽也加入到連環畫收藏隊伍中來。
“我們這代人沒有感受過紅色年代的崢嶸歲月,通過連環畫,可以看到當時老一輩人敬業、奮斗的精神,不服輸、勇往直前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劉雙陽說。
侄兒的支持,給了楊再剛信心。而去年,在六盤水市萬達廣場做的一個公益藏品展活動,更加堅定了楊再剛想要把“紅色精神”傳承下去的決心,“展出的300多冊連環畫,被小朋友們圍得是水泄不通,直到展出結束他們都還不肯走。”
最近一段時間,楊再剛正在整理歸類自己的“傳家寶”,接下來,他打算將部分連環畫捐贈到貴州三線博物館。“不能讓連環畫消逝,這是幾代人的記憶,希望能充分利用好當地紅色資源進行革命傳統教育,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