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7日,獲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的喜訊,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基地的“傳拓學堂”完成了一幅南宋青釉琮式瓷瓶全形拓,取名《曙光頌》,借以贊美良渚、贊美杭州、贊美時值七十華誕之中國。
這幅全形拓作品,拓制的器物是一件琮式瓷瓶。它在構圖上,紋飾簡潔、線條明快、黑白相間、伸收有度,頗具現代創意。而考其造型,卻是取材于四五千年前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良渚玉琮,原創系出自良渚先民之手。
南宋時,杭州修內司官窯曾取形玉琮燒造琮式瓷瓶,這件官窯瓷器的原物,現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1991年,四川又出土一件南宋龍泉窯燒制的多節琮式瓷瓶。崇尚高雅素美而風行一時的南宋官宦、文人雅士及工匠藝人,無不為良渚人的創意和奇特的玉琮造型所折服。當時無論位于烏龜山的官窯,還是在龍泉的民窯,都把玉琮選為燒造瓷器的獨特造型。當然,那時未必能把玉琮跟良渚聯系起來。但也說明南宋時期人們已經發現良渚玉琮,杭州對良渚文化的認知,著實走過了800年。
關于玉琮,有文獻記錄,始見于周朝的《周禮?考工記?玉人》;商周至戰國,仍有玉琮制作,但是工藝紋飾已大為退化,成了素面。漢唐時,玉琮雖受到一些文人關注,卻難以確知究竟為何用物。而到清代,乾隆皇帝還把良渚玉琮錯當成是漢玉。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著名金石學家吳大在《古玉圖考》一書中,引述嘉慶年間文字學家錢坫的說法,玉琮實物才被正式定名。
1937年,浙江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在良渚鎮發現新石器時代陶器和石器。1959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將良渚新石器時代遺址作為良渚文化命名地。從此,玉琮有了正式的地域名:“良渚”。
1986年,良渚反山貴族墓地發現重達6.5公斤的玉琮王。刻有高浮雕及陰線地張的神人獸面塑像。浮雕呈多層次半圓雕狀,一毫米內有陰線多至五六條。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情況下,良渚人究竟是采用何種方法,在堅硬的玉石上完成這項工藝,至今仍是一個被困擾的未解之謎。
在創制玉琮的時代,良渚已經有古城;也有專家稱它為“古杭州”(的確在古蕩、老和山都曾發現良渚文化遺址)。早期古城,是人類文明三大特征(古城、文字、煉銅)之首。今天,良渚古城遺址已成為中國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有力證據。方圓100公里的良渚古城區域,莫角山宮殿遺址、外圍大型復雜而具有多種功能的水利設施、反山貴族墓葬群和瑤山高臺祭壇,在這片中華大地圣土上,無不釋放出人類文明的熠熠曙光。
近些時日,各大媒體不斷報道良渚古城遺址申遺相關消息,極大地激勵了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他們在西湖區全形拓技藝傳承人、兼職教授屠燕治指導下,大膽實踐,親手制作琮式瓷瓶全形拓,用自己的行動宣揚良渚文明,為支持良渚申遺作出貢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