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冬一直嘗試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雕塑創作中,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中出發,在塑造中國風骨的同時,也把自己對生活、對藝術的真誠融入到了作品中去。但目前這樣的嘗試并不多見,而且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對于如何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雕塑藝術中,對于當代許多雕塑家來說,就成為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也是韋冬這些年一直探索的課題。
華夏文明博大精深,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資源,韋冬從哲學、文學、人文風貌、神話純說中汲取營養,滋潤自己的藝術萌芽,希望它有一天會成為參天大樹,乃至一片森林。
首先是傳統哲學思想。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研究天人之間的關系和古今歷史演變的規律,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自然觀、歷史觀、人性論、認識論和方法論,自成體系,有其獨特而深厚的智慧, 是韋冬作品中表現自然與人,表現中國風和具有瑰麗想象力的東方神話神秘感的思想來源。
我們可以從韋冬的藝術作品中深入了解他的藝術創作思想。

禪宗與陽明心學,心經中的“觀自在”,陽明心學中的“此心具足,不假外求”,其含義都是內觀自省,我們常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觀自在》這件作品表現鹿仰首看著自己鹿角上生出的一片金葉子,其實就是在內觀自己的菩提善念,內觀自己心中的良知。將傳統哲學中的禪學和心學融入到了雕塑語言中,韋冬喜歡將展開的書卷作為雕塑的底座,其實也暗喻雕塑的思想核心出自于傳統經典。

《山海經》等古典書籍中,古人對世界了解不夠透徹,再加上文言文的簡單描述,以及每個人的想象和以訛傳訛,最后就演化成具有神秘東方色彩的怪物。與西方對怪物非常具象的塑造相比,這是完全不同的神秘感。舉個例子,在《山海經》里有一種魚叫“何羅魚”,只有一個頭,卻有十個身子,奇妙又神秘。后來科學的解釋是,譬如我們在公園喂魚,一群魚圍過來,我們在高處看,由于水下的折射,其視覺效果就是只有一個頭,卻有很多身體。
再后來,道家的玄學思想成為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傳統哲學的主導,隨著他對《山海經》與玄學思想的興趣,《兒時的森林》也就應運而生------
《兒時的森林》表達了在童年充滿幻想與懵懂的記憶里,對世界的印象。這尊雕塑在樹與鹿的交融中,隱隱展現出砂漏計時器的形象,勾勒童年對世界神秘而美好的印象,讓人產生時光荏苒的流逝感。
中國古典哲學思想追求天人合一,并認為萬物均由先天元氣構成。該作品汲取了許多中國傳統雕塑中神獸形象,以胸中吸滿元氣的神鹿與蓬勃向上的樹的形象相結合,驕傲的生靈擁有雙重靈性,是掌管森林的神祗,鹿從樹根中生長出來,鹿角形如樹枝,以中國元素融合大自然的元素,體現中國古老哲學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實也暗合了中國道家的玄學思想。
其次就是中國古典.詩歌和文學,以及國畫筆墨寫意風格對作品影響:
中國國畫講究詩、書、畫、印為一體,而韋冬在他的作品中,把詩歌,文學,以及國畫中的筆墨寫意,留白等融匯到雕塑語言中去,其代表作品既是云卷云舒與暗香疏影兩件作品---

《云卷云舒》源自于“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兩言名句。
雕塑也在一本展開的書上,一個坐在樹根旁邊的女孩,恬靜淡然的抬頭看著鹿角滿樹花開的鹿,而那只有如從花樹中生出的巨大神鹿則垂首與女孩對望,似是舊時相識,作品表現的是女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溫馨寧靜的畫面,其實是暗喻的卻是望天上云卷云舒,也就是人們的處事心態,對待事物淡泊自然的豁達態度。
而《暗香疏影》這件作品源自于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詩詞,
暗香疏影這件作品,表現的是一只梅花鹿橫斜側臥于林石之上,回首看鹿角化成的一枝疏疏落落的梅花,--“眾芳搖落獨暄妍”,在百花凋零時獨自盛開。
梅花鹿其實暗喻的是人,仰望自己鹿角上生出的梅花,表達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擁有、并且崇尚著傲然冰雪的高潔的品格,往往越是孤獨的時刻,越是暗香浮動,更能體會到人性的光輝。
這兩件作品就是從詩歌中來,在構圖,以及鹿角的走勢上強烈的運用了國畫中的寫意潑墨的手法,以靜寫動,借鹿喻人,將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意象主義”運用到當代雕塑語言中。

再者就是中國地方風貌人文環境以及歷史因素對作品影響,其代表作品就是----梅影映石。
以梅抒情,以石柔性,表現文人的高清孤傲。
《梅影映石》這件作品原作是五米高六米寬,坐落于無錫萬達堂前水上,所以在創作的時候要考慮到無錫的當地文化元素,例如無錫著名的蘇杭園林以及太湖石,無錫的市花是梅花,還有南方如畫般俊秀溫婉的的山川河脈,將這些元素與鹿的形象揉和,所創作出的一件別樣風情的作品。
韋冬將蘇州園林講究的“錯落有致與非對稱”的傳統理念以及中國畫的精髓“留白”運用到雕塑中,,似鹿非鹿的太湖石,鹿角生的像一枝梅花,蜿蜒曲折,從畫面的一側向中心伸展,孤梅石罅生,如樹,如鹿,如石,如梅,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梅枝之下,是有如千里江山圖卷的長幅山水,畫面鋪展開來,上面是梅花梅枝向一側盎然生長的動勢,下面是江山圖卷的山山水水鋪展開,太湖石呈現的是鹿的形象,一方面鹿是韋冬最重要的藝術符號,有明確的自己藝術風格的延續,另一方面鹿與祿同音,在各個文化和宗教中都是吉祥象征,將鹿的形象與太湖石,山川河岳,梅花梅樹形象結合,以傲雪寒梅的不畏嚴寒的品格贊譽祖國大好河山。

最后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對韋冬作品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原是北宋名作,風格重巒疊嶂,雄渾沉郁。而穿山甲在古代,則被稱為鯪鯉,或者龍鯉,認為是鯉魚越過龍門之后,還未完全變成龍時的形象,是吉祥瑞獸。而在韋冬作品中的穿山甲,像是山海經神話中的洪荒神獸,甩著巨大的尾巴,閑庭信步在天地之間,它背上馱著山巒,山中有路,有屋,山頂有湖,好似天池一般,湖中有船,船上有人,船中之人獨坐在天地間的一頁扁舟之中閑逸的垂釣,超然世外,表達豁達通透的心境,好似看破了一切凡塵瑣事。
溪山行旅是雙重含義,一方面是人在溪山中行旅,另一方面,則是這穿山甲,馱著山行旅在滄海桑田之間,好像傳說中蹤跡縹緲不定的仙山仙島,充滿了東方神話中的博大和瑰麗色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的寶庫,傳統哲學思想講究自身修養與思考天人關系,將華夏文化的核心精髓融會貫通,再自然而然的融匯,代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去,是韋冬的創作主題,也是他一直以來上下求索的方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