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花琴棋書畫仕女圖罐 明正統至天順

青花紅彩海水瑞獸紋高足碗 明正統至天順
景德鎮瓷器,因為其近年來頻頻出現在世界各大拍賣場,并多次創造天價紀錄,受到了大眾極高關注。經常有行家和媒體分析每年景德鎮瓷器在春拍、秋拍上的表現,預測未來的市場走向與收藏趨勢,也有不少作者會從審美角度對不同瓷器的做工、材質、色彩等進行鑒賞,但關于景德鎮瓷器的學術研究卻少有人關注。例如,大家都知道近年來拍出天價的明宣德青花大碗和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卻鮮有人知道,在這兩大制瓷高峰期間,即宣德以后,成化之前的15世紀中期,景德鎮陶瓷一直有著一段“空白期”。
近日,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可謂向大眾第一次展示了這段“空白期”的瓷器及其考古研究成果。本次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合作舉辦,以景德鎮御器廠發掘出土的器物和上海博物館的藏品為主,展品涵蓋傳世官窯瓷器、明御器廠出土器物和標本、各地分封藩王相關瓷器以及民窯瓷器,總數達285件(組)。值得一提的是,如此大規模集中展出國內外“空白期”官民窯代表性器物,在業內尚屬首次。
何謂“空白期”?
15世紀中期主要是指明代的正統、景泰、天順時期(1436―1464)。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古陶瓷研究領域,這3個時期曾被稱作“空白期”,更有甚者稱該時段為御窯生產的“黑暗期”。
原因是從明永樂時期起,御窯瓷器就開始在器物上書寫年款,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了清末。皇帝借由年款表達了皇權對御窯瓷器生產的控制;對于后人而言,年款似乎有了“更明確”的意義:絕大多數御窯瓷器年款可以準確無誤地體現器物的生產年代,這幫助我們明確了每個時代御窯瓷器的特征。也正因此,當后人此前從未見署有正統、景泰、天順年款的御窯瓷器之時,就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可能這時期沒有御窯瓷器生產。
大夫和收藏家沒有對它們的鑒賞記錄,所以給世人造成了當時景德鎮御器廠似乎沒有燒制瓷器的印象,即使機構或個人有這一時間段瓷器的收藏,因為沒有足夠證據,也被推斷為宣德瓷或成化瓷。
事實上,此三朝是明代陶瓷史上的一個特殊時期,盡管歷時不足30年,卻處在上承宣德、下啟成化的關鍵時期。有學者指出,就民窯而言,可以說是由明一代真正發端,經過此一階段的發展,奠定了成化以后民窯日益繁榮之基。“此次展覽正好將時代連接起來,讓觀眾知道斗彩瓷器如何過渡發展,也能看到宣德到成化年間瓷器工藝繼承開拓的痕跡?!鄙虾2┪镳^館長楊志剛說。
新成果揭開神秘面紗
1988年,景德鎮御窯考古發掘初步證明了正統到天順的所謂“空白期”并不空白。2014年,考古工作者經過不懈努力,在景德鎮明代御器廠遺址范圍內的珠山北麓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發現了屬于正統到天順時期的考古地層,并發掘出土了大量重要瓷器標本,由此揭開了長期籠罩在“空白期”瓷器上的神秘面紗。
傳世藏品中有不少屬于正統至天順時期的明代官瓷,分藏于國內外不少機構。展覽第一部分“華章再現――皇家氣概官用瓷”中展出的器物,多屬清宮遺留或曾經宮廷收藏,無論是青花、釉上彩瓷還是單色釉器,大多數產品制作精致秀美,顯示出官瓷的華貴品質和良好的設計水準。如著名的青花大龍缸是正統朝燒造的標志性產品,顯示了皇家用器的風范和氣勢。從造型到釉彩、紋飾及制作工藝來看,很多產品有著宣德和成化朝的風格,因此過去不少制品都被劃歸這兩朝?,F在,通過景德鎮御窯的考古發掘品和其他相關研究,本次展出的大多數器物可認定為正統至天順時期燒造,也可能屬于連接這幾個朝代的制品。
在展覽第二部分“還原歷史――御器廠出土實證”展出的170多件(片)器物及標本,均為以上兩次考古發掘的成果,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的已在傳世品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器物,但還有很多器物不見產品傳世。如青花大繡墩,傳世未見發現,是這一時期的特殊形制器物。青花瓷枕也是十分罕見的官用瓷產品。整體而言,“空白期”瓷器燒造品種豐富,不遜于前朝甚至后代,這充分反映出從明初以來景德鎮官瓷燒造有一個相對的連續性,過去所謂的“空白期”,與其他朝代相似,應是一個正常的多彩燒造時代。
上海博物館陶瓷部研究館員陸明華表示:“通過考古發掘,可以判斷正統至天順年間三朝的官窯燒制情況,基本能看出端倪甚至有初步結論。特別是正統、天順相對繼承和相似的燒法,可以清晰了解陶瓷燒制歷史?!?/p>
還原一個多彩的燒造時代
明太祖皇帝朱元璋分封的23個子孫,就藩于全國各地。在湖北、廣西、四川、山東等地與藩王有關的墓葬和遺址中,出土了部分屬于15世紀中期的景德鎮瓷器,這些器物以青花瓷器為主,有的是官樣產品,與官窯器風格相似,質量略遜于官窯器;有的與景德鎮戴家弄窯場發現的批量器物十分相似,均在展覽第三部分“亦官亦民――分封藩王遺留物”中有所展示。
一般民窯器多為墓葬出土供器和生活用品。正統、景泰、天順景德鎮民窯,曾經歷過官方嚴格限制燒造的禁令,產品制作受到了嚴厲打擊,但整體看仍有很多文化氣息濃厚的產品存世。從第四部分“怡然文風――質樸無華民窯瓷”中的展品來看,它們有精粗兩種,不少上等產品題材頗具文風,系當時深受文人雅士喜愛而流行燒造,有的器物制作精湛,堪與官瓷相媲美。1988年景德鎮御器廠遺址曾出土過類似產品,因此孰官孰民尚存爭議。值得指出的是,首次在四川平武以外地區展出的王璽墓出土紅綠彩梅瓶和大罐,是研究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民窯彩瓷產品。而這時期的不少紀年瓷和紀年墓出土的器物,是研究正統、景泰和天順景德鎮民窯歷史和產品風格的重要資料。
兩次考古發掘的實物依據,均是過去所不見的款識和工藝。上海博物館為了使此次展覽具有藝術性、學術性和探索性,特地向國內外26家公私機構借展代表性作品,包括故宮博物院、桂林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學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規模之大為歷年罕見。展覽不僅揭開了“空白期”瓷器背后的文化現象,也解決了學術上的重要課題,為研究瓷器史、人文歷史的學者提供了第一手珍貴資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