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雍州刺史元頊墓志》拓片局部
《北魏墓志百種》是學者型大收藏家戚叔玉先生從贈給上海博物館數百種碑拓中親自精選編輯,于1987年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發行的。該書第9輯第4張為《雍州刺史元頊墓志》,該志全稱為《魏故使持節侍中太尉公尚書令驃騎大將軍都督雍華岐三州諸軍事雍州刺史東海王墓志銘》(以下簡稱《元頊墓志》)。
《元頊墓志》碑縱61公分、橫71公分,共計32行,每行28字,除第二行和末行共空22格外,計有872字。從此方墓志看,除志文內容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外,在書法藝術上以及在書史傳承上,它也是研究我國北魏至盛唐時期書法演變的珍貴依據。墓主王頊,河南洛陽人,其祖系獻文皇帝(拓跋弘),其父為太傅北海平王。他本人生前曾為“平北將軍相州刺史”“分封樂平縣開國公”“遷侍中車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又“因封改加汝陽郡王,食邑千室。又更封東海郡王,轉中書監本將軍,復侍中尚書左仆射”。永安三年(530)7月27日,王頊薨于位,年方二十九歲。后有詔追贈如銘文全稱,于“太昌元年(532)歲次壬子戍朔廿三日甲申窆于山陵”。這些記載,可見王頊不管是生前還是故后,尤其作為皇家之后裔,他的地位都是十分顯赫的。
北魏是我國石刻繁榮的歷史時期之一,可以說墓志是北魏石刻中的大宗。《元頊墓志》是諸多北碑中的一塊,一方面它具有北魏正書從隸到楷的過渡性書體的共性,另一方面卻又有著不同于同時代其他墓志的許多特點。
古代書體的演變是一個漫長的漸變過程。北魏墓志從書法風格上看,前期書法結體傾斜,扁方緊密,方筆斬截,棱角鈍厚,峻整遒勁,氣勢雄偉,有著一股北方游牧民族強健剽悍的氣質,可以說是魏碑的正宗。一般來說,在同一歷史時期,不同書體并存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這是社會環境包括政治和文化的因素使然。在北魏后期,由于南北文化的不斷融合,南方俊美秀逸的書風對北朝有很大影響。書法也逐漸向清麗端莊、和緩舒朗轉變。用筆多用圓筆,線條已趨柔美流暢,雖折角等還用方筆,但已不是那么鋒芒外露了,已顯逆鋒起筆、回鋒收筆之勢。
《元頊墓志》刻于北魏末年,其書體不拘泥于傳統的楷法,已不屬于典型意義上的魏碑了。《元頊墓志》屬隸楷過渡字范,字體主要特征在寬博方正,端穩平和,取平畫寬結的風格,無疑受了漢隸的影響。結體舒朗,棱角已泯去不少,用筆以圓筆為主。起筆收筆必講究藏鋒,行筆弛緩圓潤,筆畫橫平豎直,折角多以篆意為之,捺畫、鉤角純以隸法。此墓志以楷書為主,但仍有較濃的隸書的遺意。《元頊墓志》應視為北魏晚期書法之佳品。其書體已漸脫魏體風貌,似欲形成自己獨有的端莊、自然、平淡、渾樸而又初具法度的自家風格。作者在書法道路上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可以說《元頊墓志》的書者為唐楷端莊典雅、豐腴厚重化邁出了非常關鍵的一步。
我們細細品讀《元頊墓志》,還會發現它的偉大之處。它的寬博方正、平畫寬結的風格,不正與二百年后顏真卿的楷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這或許就是顏氏楷法創立的“藍本”?(莊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