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節玉琮 吳曉鈴 攝
7月6日,浙江“良渚古城遺址”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擁有的世界遺產總數增加至55處。在這座見證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古城中,考古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記者了解到,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的十節玉琮就來自這里。
據介紹,這件2001年在金沙考古出土的玉琮共有十節,高22.2厘米。玉琮呈翠綠色,質地晶瑩剔透。湊近細看,玉琮每一節的轉彎處,可以看到神面紋裝飾,與良渚出土的玉琮裝飾一模一樣。據介紹,這些神人獸面像是當時象征神權等級的符號,也是良渚文化的標志性紋樣,屬于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的紋飾特點。此外,十節玉琮的雕琢技法也和良渚玉琮的制作手法幾乎完全相同。
有意思的是,金沙遺址距今3000年左右,從長江尾到長江頭,并且兩處遺址跨越上千年,良渚的玉琮怎么會突然出現在金沙呢?對此專家們認為,這很可能是良渚文化在晚期遭遇了一場重大變故或自然災害而突然衰落,良渚人群向四處遷徙、移動并逐漸定居下來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其中一支良渚人很可能就輾轉來到了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他們攜帶的寶物十節玉琮最終到了古蜀王手上,成為他的寶貝。
專家認為,正是這些外來文化因素的植入,直接推動了古蜀玉器在此基礎上不斷吸收、包容、融合、兼容、發展,從而走向了繁榮。古蜀文明作為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更與長江中下游流域的其他文明一起,構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組成部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