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極頂 賴少其 1985年 中國美術館藏
賴少其的國畫創作史前后約40年,內涵極其豐富,他將國畫的寫意手法、傳統的文人筆墨、早年的木刻功力、生活的素材積累、西方的色彩光感和繪畫的形象思維,在長期的創作過程中,進行各種元素的有機綜合和融會貫通。賴少其山水畫的藝術淵源比較獨特,早期涉及中國美術史上山水畫著名地域流派之一的新安畫派及代表人物和現代著名書畫大家黃賓虹,后又有唐寅(伯虎)、龔賢(半千)和歐洲的印象派,體現了賴少其山水畫筆墨的傳承性、技藝的多元性和學識的深厚性。
20世紀50年代,賴少其作為上海文藝界主要領導,在負責籌建上海市文聯、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上海美術館和上海中國畫院的過程中,尊重和團結黃賓虹、傅抱石、潘天壽、林風眠、唐云等老一輩書畫藝術大家。1953年2月28日,黃賓虹90壽辰慶祝會在杭州舉行,授予黃賓虹“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稱號,賴少其作為華東文藝界主要領導,組織并參與慶祝會活動;1954年冬,他在上海為黃賓虹舉辦山水畫展,還擬辦花鳥畫展;之后又積極組織“黃賓虹研究會”;1955年3月25日,黃賓虹去世,賴少其主持追悼會之后,即精選黃賓虹山水畫展的作品25件,于1955年12月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黃賓虹的第一本山水畫冊作為遺墨,并親自撰寫“前言”。在《讀黃賓虹論漸江》中,賴少其寫到黃賓虹學習漸江及概括的七個方面;在《黃賓虹先生的為人與作畫》中,他詳細詮釋“黃先生筆法有五、墨法有七”,總結了黃賓虹山水畫的創作要點和筆墨之道。
賴少其的學習路徑與黃賓虹極為相似,卻又有不同。他忠實地畫黃山,也是“畫從黃山出”;學黃賓虹畫筆但從不仿其畫,正在這“似與不似之間”,繼承了黃賓虹藝術的精髓。1960年至1985年間,賴少其無數次深入黃山,以“黃山為師”,以“黃山為友”,自此開始了“師法自然”與“學習傳統”相結合的山水畫創作之路。他注重寫生、“師造化”和筆勢章法,面對奇松、怪石和云海的壯麗景色,以散點透視手法去累積素材,創作了大批反映黃山雄偉氣勢、獨特審美情趣的作品。
1986年,71歲的賴少其回廣州定居,即專事創作,畫風為之一變,時年丙寅,故自謂“丙寅變法”。賴少其沒有滿足于現狀,故步自封。1987至1989年,他用了近三年時間主編《中國畫精英》,對東晉至清末約1500年的歷代國畫名家進行系統性研究,精選代表作品并進行點評,從中領悟國畫傳統和筆墨技法的深厚內涵。在以中國畫水墨為主要基礎上,嘗試國畫技法吸收、融合西畫色彩,運用更寫意的手法、更濃烈的色調,去描繪和表現祖國山水的自然景觀,追求構圖方塊形狀和顏色多重層次的視覺效果,形成了他晚年創作的高潮及后期作品的風格。1995年后即賴少其80歲以后的作品,是在他完全失去說話和生活自理能力,以極大的毅力在病榻上堅持完成的。他一改過去作畫技法而進行的“衰年變法”,是用其絢麗的印象色調和奔放不羈的抽象線條,去描繪夢中的黃山和榻前的花卉。強烈的人生歷史回顧和對大自然的懷思依戀,渾然一體融于作品之中,給人以極大的沖擊和震撼,獲得美術界的廣泛贊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