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古代作品專場
7月6日 14:00 A廳
識別二維碼瀏覽專場電子圖錄
天授畫珍傳逸格 細筆意墨聚精神
——敬觀陳洪綬《松下讀書圖》
▲2019西泠春拍
Lot 310
陳洪綬(1598~1652) 松下讀書圖
設色絹本 立軸
112.5×47cm
陳洪綬,明代美術繪畫的代表人物,生于公元 1598 年,浙江諸暨楓橋人,字章侯,號老蓮,晚號老遲,梅遲,又號梅僧、云門僧。他擅長繪畫,精通詩詞及書法,啟蒙于藍瑛,后師從著名學者劉宗周,深受其人品學識影響。明崇禎三年(1630),陳洪綬參加鄉試未中,崇禎年間召入內廷供奉,接受委派從事臨摹歷代帝王像的工作,期間,他走遍了全國各地的寺廟,欣賞了大量的古今名畫,從此,他的繪畫技藝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京華名聲鵲起,當時與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明朝滅亡后,陳洪綬入云門寺為僧,一年后還俗,晚年的陳洪綬以賣畫為生,一生出了很多精品力作,享譽明末畫壇。
陳洪綬幼年即展露出了極高的繪畫天賦。相傳陳洪綬四歲時,到親戚家的私塾里念書。有一次親戚因事外出,陳洪綬見室內墻壁粉刷一新,便用桌椅做腳手架,在墻上畫了一尊八九尺高的武圣關公像,像身拱手而立,栩栩如生。親戚回來之后見了,嚇得趕緊下拜,以為是關公顯靈,并且長期供奉。九歲父親去世,隨?“浙派三大家”之一的藍瑛學畫花鳥。藍瑛贊嘆道 :“使斯人畫成,吳道子、趙子昂均當北面,吾輩尚敢措一筆乎!”自愧在人物寫生上力不及陳洪綬,并從此立誓不再畫人物,曰 :“此天授也。”陳洪綬無論畫人物、花鳥或山水,都是出神入化,美不勝收。均以遒美的線條、艷麗的色彩,奇僻的造型,酣暢淋漓,格調高古,其畫手法簡練,色彩沉著含蓄,富有裝飾效果。雖然他用的是一般所謂工筆設色之法,卻都有“寫意”的原則和精神,其精神與徐渭粗簡的大寫意異曲同工。陳洪綬尤工人物畫,所畫人物軀干偉岸,衣紋線條細勁清圓,晚年則形象夸張,或變態怪異,性格突出,能很好的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
陳洪綬一生以畫名世,但其書法藝術也是相當驚人。清代包世臣將陳洪綬的書法歸在“逸品上”,評曰 :“楚調自歌,不謬風雅。”方邵村與周亮工論畫時說 :“逸者軼也,軼于尋常范圍之外,如天馬行空,不事羈絡為也。亦自有堂構窈窕,禪家所謂教外別傳,又曰別峰相見者也。”吳修在《明代尺牘小傳》稱“章侯書遒逸”。這種“逸”無疑在審美情趣上受師友黃道周、倪元璐影響,陳洪綬做到了“師其心而不師其跡”。
陳洪綬的“畫品”超越“人品”,作品呈現自身理想人格的典型代表。陳洪綬的現實人格與理想人格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其現實人格難免懦弱優柔、頹唐放蕩,其三次科考皆榜上無名,連續挫折,一生孤傲倔強,不事權貴,經濟困頓。而其靈魂深處,少年時即已形成“忠孝之思,匡濟之懷”,成年后一直追求的“立德、立言、立功、立身”。晚年向往解脫超然之境,都始終占據他的人生氣象和精神格局。其理想人格轉寫為對“人品”有著明顯超越的“畫品”,從而賦予其繪畫以高古寂歷,磊落超拔的美學特征。
此幅《松下讀書圖》是陳洪綬為世所珍的精品之一。勾勒精勁,人物筆姿灑脫,風格豪放,功力深厚,妙在其間。此幅《松下讀書圖》為絹本立軸,右邊一棵蒼松,下方橫置一石案,案上端放了一個水盆和三個造型精美的杯子,也可看出當時紫砂茶具進入了興盛期。案前兩位高士,面對而坐,一位高士手捋胡子,斜頭看著對面高士手中的書卷,在思考,又像是在說“年輕人,多讀書”。另外一位高士側身而坐,展卷吟讀,神情專注。人物形象皆經過精心描繪,動態逼真,陳洪綬在形似基礎上注重表達他們的思想情感。畫中的人物,各具姿態,名士風度翩翩,都沉浸在讀書的文化氛圍當中。?畫的左上方落款“溪山陳洪綬寫于若耶書屋。”?鈐有一朱一白兩方印,朱文印“陳洪綬印”,白文印“章□”,立軸題簽“陳老蓮人物真跡”。人謂“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陳洪綬的《松下讀書圖》實為值得收藏之佳作。

縱觀陳洪綬的繪畫成就,壯年時已由“神”入“化”,晚年則更爐火純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誕、變形,線條清圓細勁中又見疏曠散逸,在“化”境中不斷提煉。陳洪綬的畫如他本人的性格行為一樣,人物生動有趣,表情豐富到位。實乃中國藝術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偉大畫家,為晚明文人畫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陳洪綬的作品還受到過魯迅的極力推崇,早在壯年就著手于陳洪綬作品的搜集。陳洪綬人物真跡《松下讀書圖》現世,是我輩眼福,也為明畫的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史料,值得藝術品收藏界和美術史研究界關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