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畫家簡介
吳蒙,現任合肥-久留米友好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合肥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品多次入選參加國內外的一些重要展覽,并有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深圳美術館、寧波美術館、嶺南美術館等多家美術館收藏。出版有《吳蒙作品集》。
部分作品欣賞
黃山山水

勁松出危崖 123cm×123cm 2015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雨遇涯石生五色 86cm×57cm 2013年
(嶺南美術館收藏)

黃嶽風骨 96cm×178cm 2015年
(企業集團收藏)

黟山攬勝 69cm×69cm 2014年
(寧波美術館收藏)

料得云山更深處 102cm×69cm 2014年

滿壑松濤 45cmx68cm 2015年

墨潑黃山 69cm×69cm 2016年
北太行寫生

太行山滾龍溝之秋 68cm×45cm 2018年

太行獅子坪遠眺 68cm×45cm 2018年

北太行五岳寨攬勝 68cm×45cm 2018年

清風峽高秋 68cm×45cm 2018年

太行清秋 68cm×45cm 2018年
造化?靈性?意趣
——畫家吳蒙印象
文/許向群
吳蒙的山水畫,得造化之靈性,寫心中之意趣;澄懷觀道,苦心經營,漸臻佳境。
吳蒙執著繪事,精心求藝,深受徽文化人文底蘊和區域特色的浸染與滋養,以“師古人兼師造化”(黃賓虹語)為正途,筆耕不輟,將江南的文人風骨與心性筆墨融入當下情境,形成了具有個性面貌的山水語匯。他尤喜親近自然,重視對景寫生,其佳作大多源于自然的啟迪或親歷的靈感,有外師造化的靈動,亦有中得心源的感悟。
吳蒙以黃山系列為代表的山水畫創作,能夠在借古開今中找到自己的路徑,顯示了他具有深厚的傳統根基和明晰的時代追求。如《黃岳風骨》《雨遇崖石生五色》等作品,格調高雅,氣象正大,意境清遠。腕底的黃山松尤其令人稱道,得“勢”尚“質”,既狀競異爭秀的千姿百態,更現生機勃發的偉岸氣度。
吳蒙的寫生紀行作品,是行萬里路的探求結晶,顯示了他開拓的視野和寬闊的表達空間。不少在艱苦環境中完成的寫生作品,雖尺幅不大,卻能夠做到用筆靈動蒼茫,設墨灑脫澄凈,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水墨品質。如《喜報春消息》《天池山嵐》等作品,均頗具小中見大的格局和魅力。
吳蒙善于總結,注重修為。瀏覽其簡明扼要的創作談就不難看出,他在藝術上是一個勤學苦練、融會貫通的實干家,他對家鄉的山川景物熟稔于心,他的寫生作品有扎實的傳統功底和淳厚的地域人文特征,取景不大,卻境闊韻濃。其《變奏》系列的可貴探索,在筆墨與色彩的純形式轉換方面舉重若輕,值得鼓勵和期待,同時期待他的藝術更加精進。因為,對于有追求的畫家來說,最好的永遠是下一幅。
(作者系解放軍出版社編審、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策展委員會副主任)
天山寫生

天山之角 40cm×40cm 2016年

清谷幽泉 40cm×40cm 2016年

天池山嵐之一 40cm×40cm 2016年

天池山嵐之二 40cm×40cm 2016年
川西北寫生

桃坪羌寨 61cm×45cm 2015年

待歸 60cm×45.5cm 2016年

云來云去嶺上峰 248cm×65cm 2016年

溪畔 46cm×68.5cm 2016年
天柱山寫生

天柱山鳳凰溪寫生 66cm×44cm 2017年

皖山清韻圖 67.5cm×67cm 2017年

群峰競秀圖 66cm×44cm 2017年

皖源之韻天柱山下 66.5cm×66.5cm 2017年
感 懷,永 遠 的 天 柱 山
文/吳蒙
縱觀古今畫壇,大凡成就卓越者,無不具備勤奮、博學、廣涉、交游四大要素,蓋知非勤奮無以精進、非博學無以達理、非廣涉無以旁通、非交游無以多聞。尤其讀書、游歷至為重要。讀古今之典籍,是創作之靈魂;覽天下之勝境,是創作之源本。胸中有千古江山,筆下有萬種風情,畫表物象,更抒心聲。
所以數十年間,讀書、研帖、臨古為吾必修課,游歷、覽勝、寫生為主題。其間足跡遍留名山大川、古鎮村落,觀山川湖海之雄姿,察風云雨雪之變幻,雖是筆落紙上,然則畫在胸中。當我第一次登上天柱山時,倍感驚嘆,她奇特的山形地貌,別是一番奇觀,具有泰岳之雄、峨眉之秀、黃山之奇,是為畫家寫生創作絕佳之處。在最近的幾年中,余十多次登臨覽勝,遍游天柱山六十景點,于此興之所至,情有獨鐘,多少次頂烈日揮汗硯墨,又幾番冒嚴寒呵凍鋒毫,寫意創作大量的以天柱山為題材的山水圖幅,每每揮毫潑墨,實則畫由心出。景在天地之間,意在領悟之中,須遵游歷是繪畫之要素,讀書是創作之靈魂。畫入天柱有感懷。感懷,永遠的天柱山!
皖南寫生

徽鄉之晨 67cm×40cm 2017年

嶺下白云繞古村 66cm×45cm 2017年

古寨風韻之一 60cm×40cm 2016年

龍溪人家 70cm×70cm 2015年
巢畔寫生

湖畔 59cm×39cm 2015年

喜報春消息 67cm×40cm 2017年

十里長沖遠眺 67cmx67cm 2018年

山鄉春早 67cmx67cm 2018年

閘山春曉 67cmx67cm 2018年

吳蒙 水墨金池 66.5cm×66.5cm 2017年
桂林寫生

遇龍河新秋 68cm×45cm 2017年
(深圳美術館收藏)

龍頭山下 44.5cm×62cm 2017年

蘆笛清韻 68cm×45cm 2017年

桃江新秋 68cm×45cm 2016年
竹林寫生

修竹雅韻 68cm×68cm 2018年
(嶺南美術館收藏)

綠竹入幽徑 65cm×44cm 2017年

竹林清韻 68cm×68cm 2018年
(嶺南美術館收藏)

自在家園 68cm×68cm 2017年

小院春風 68cm×68cm 2019年

徽鄉人家竹林風 68cm×136cm 2019年

竹林新雨 扇面 2017年

幾株芭蕉疏雨過 扇面 2017年
蒼松寫生

松風吟 67cmx67cm 2019年

風姿 43cm×65.5cm 2017年

清澗鳴泉 66.7cm×45.5cm 2019年

品讀天柱松 66.7cm×45.5cm 2019年

天柱蒼松 66.7cm×45.5cm 2019年
筆 端 流 出 心 中 景
文/吳 蒙
我的家鄉在巢湖南岸。記得小時候我經常站在圩堤上遠眺,清楚地瞧見焦湖(巢湖的俗稱)中矗立在姥山上的文峰塔,湖光山色,帆影點點,一種非常神秘而美妙的感覺浮在眼前。
幾十年后,我拿起了畫筆,驅車數百里,在焦湖四周尋覓兒時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美好景象。看龜山霜晨,聽冶山梵音,上石濤曾客居過的中廟寺,登臨姥山文峰塔,流連在三河古鎮三縣橋上,駐足于巢北黃麓洪家疃張治中故居清水塘前,探訪遠在肥西大潛山深處的劉銘傳家園劉老圩子……這些都是引人入勝、讓我忍不住畫它一幅半張的地方。
沉浸在此情此景,我總有一種相見恨晚、不吐不快的沖動和欲望,遂境由心生,拙筆草草,有了《霜晨漁歸圖》《湖畔》《冶山嵐》《清水塘邊》《喜報春消息》等寫生作品。
隨著寫生腳步的延伸,更多徽鄉人文與自然的至美召喚著我。查濟、郭村的小橋流水,屏山老屋老墻和山野綠叢中的幽居人家,素有皖源之說古稱南岳的天柱山巒……錦繡河山,風光無限,真有“滿眼芳叢疊翠微,醉倒畫徒青山間”之感。在相看兩不厭、物我兩忘間,情不自禁地勾勒、潑墨,《溪畔》《徽鄉之晨》《黟山幽居》《皖山清韻圖》《千年谷城》等一批水墨新作躍然紙上。
走出畫室,廣接地氣,深入自然和社會,是藝術家社會責任和情感體驗的需要。承襲傳統精髓,擁抱客觀自然,行萬里路,修養性情,化客觀物象為主觀表現,使眼中之景、胸中之情、腕底之境融為一體,日積月累,筆端定會流出心中最美的景。
彩墨意向作品

變奏系列之三 67cmx47cm 2019年

變奏系列之一 67cmx47cm 2019年

變奏系列之四 67cmx47cm 2019年

變奏系列之二 67cmx47cm 2019年

春之奏鳴曲 136cmx67cm 2019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