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石協首屆名人名石暨“四大名石”邀請展展演現場
上海石協首屆名人名石暨“四大名石”邀請展6月28日繽紛開幕,來自各地的幾十位藏家奉獻了150多方(組)古典賞石精品,其中不乏“硬貨”,有的還是首次展示。如一方靈璧石“呂布戲貂蟬”(54x42x20cm。王衍平藏),就是非常難得的一方精品,吸引了石友們的目光。這方靈璧石,曾經收錄于陳東升編著的《中華古今奇石大觀》、《中華奇石鑒賞大觀》等書,題名為“鳳儀亭”,這與“呂布戲貂蟬”也有關。“鳳儀亭”故事出于《三國演義》,講述了貂蟬和呂布二人在鳳儀亭私會,被董卓撞見的故事。

靈璧石“鶼鰈情深”
這方靈璧石,為藏家之父、資深藏石家王坤江三十年前所藏,在江淮之間享有盛名。“呂布戲貂蟬”為磬石山頭皮石,扣之有聲,黝黑如漆,背部石根未除,原汁原味。石體由上下連體的兩部分組成,肌理飽滿,造型靈動,輪廓線條跌宕多變,形成難度很大。像是兩個人,一上一下,一強一弱,上部像是一位男子,霸王上弓;下部像似一位女子,仰承恩澤,所謂“呂布戲貂蟬”,此之謂也。
“呂布戲貂蟬”,還有其他若干名稱,如“天人合一”、“亞當與夏娃”、“霸王別姬”、“江山美人”等等,大體都與“春宮”有關。
類似“春宮”的象形石,雖然十分難得,但似乎難登大雅之堂,尤其是題名,如何變俗為雅,所謂“一名之立,旬月踟躕”,藏家也是一直非常困惑。有沒有更好的題名,我以為關鍵在于有沒有更開放的思維。試著再度解讀一下。
其實,這方石頭一上一下,你儂我儂,既像人物,又像動物,而且動感很強。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比喻夫妻恩愛的成語——鶼鰈情深。

藏家王衍平與藏石在展覽現場合影
鶼,是傳說中的比翼鳥,雄鳥只有左翼左目,雌鳥只有右翼右目,“各有一翼,不比不飛”,雌雄合體才能飛行。《爾雅·釋地》稱:“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不飛,其名謂之鶼鶼。”鰈,是一種比目魚的古稱,傳說只有一只眼睛,“各有一目,不比不行”,一定要兩條魚緊貼著對方才能行動。“鶼鰈情深”,就是比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深厚,特別是夫妻之間的恩愛如初。所以,比喻夫妻或戀人分離,又有鰈離鶼背之謂。
比翼鳥和比目魚,既是夫妻恩愛的比喻物,向來又被視為珍異之物。《史記·封禪書》有謂:“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后來以“西鶼東鰈”代稱四海珍異之物。這方靈璧奇石,確實可稱得上是稀罕之物,視其為比目之魚、比翼之鳥,也許更為妥切。
不過,也許有人要問,萬物以人為尊。象形石也當如此,將人物換為動物會否降低其“身價”?其實不然,象形石像什么雖然有講究,但關鍵在有內涵和想象力。看作是“春宮”,其實將其靜態化了,通俗化了。視作為“鶼鰈情深”,更富有內涵和想象空間。
很多奇石精品的造型富有變幻和不確定性,如何命名賦題,確實帶給我們無比的喜悅和無窮的思考。如果將“呂布戲貂蟬”作為俗稱,“鶼鰈情深”作為正名,不知道你以為如何?

上海石協首屆名人名石暨“四大名石”邀請展參觀現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