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英《竹梧消夏圖》 武漢市博物館藏
夏天烈日炎炎,如果能有一片遮天蔽日的樹蔭,那便是乘涼的好去處。事實上,在古代,這是大多數人的消夏方式。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魏收,夏天坐在板凳上,躲在樹蔭下讀書,隨著日光的移動,樹蔭自然也隨之移動,魏收也就跟著樹蔭移動讀書,由于精力集中,竟忘記了溽暑。
古代的文人墨客,還喜歡將這份盎然情趣入詩入畫。如今,通過欣賞這些“消夏”的古詩古畫,也能隔著千百年的時光感受到昔日的那份閑情逸致。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宋代畫家(佚名)所作的《槐蔭消夏圖》,它描繪了一位文人在樹蔭下怡然自得的消夏情景。庭院中的一株槐樹,枝葉繁茂,濃蔭下,一人袒胸露懷,仰臥在涼榻上閉目養神,高高翹起的赤足更顯其超然灑脫、悠閑愜意。床頭立著一面屏風,上面繪有雪景寒林圖,與乘涼的氛圍很融洽,讓人頓有涼爽之感。在旁邊的幾案上,放著書卷、茶具等物件。可見在品茗清茶、閱覽書卷之后,一陣涼風襲來,這位文人頓覺困意,躺在涼榻上打盹。這幅作品人物刻畫細致,設色古雅,行筆飄逸柔美,氣韻清新優雅,流露出一種沉靜、安逸的韻味。
觀此圖,很容易想到唐代詩人白居易《池上逐涼》一詩:“青苔地上消殘暑,綠樹陰前逐晚涼。輕屐單衫薄紗帽,淺池平岸庳藤床。”唐代詩人陸希聲的《陽羨雜詠十九首?綠云亭》也有此意境:“六月清涼綠樹陰,小亭高臥滌煩襟。羲皇向上何人到,永日時時弄素琴。”
北宋詩人秦觀同樣鐘情于夏天樹木的濃密蔥綠,它能使人涼爽可心,他有詩曰:“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除了陰陰夏木,竹林也是避暑的好去處。明朝畫家仇英的《竹梧消夏圖》體現了另一種盛夏納涼的情趣。畫面遠處青山疊翠,起伏連綿;近處翠竹疏朗,山溪青青,潺潺而流。

《槐蔭消夏圖》 故宮博物院藏
竹林之中,有二人相對而坐,但見他們長髯拂胸,身穿寬袖長袍,仙風道骨,正侃侃而談。飄逸的人物和幽靜的環境融為一體,早已忘記了炎熱,猶如置身于清涼仙境。山溪之畔,一株梧桐樹挺拔參天,郁郁蔥蔥,樹蔭下,一座涼亭屹立于溪水之上,亭閣三面通透,一面為山水畫照壁。亭中幾案上擺放著書卷,一人坐于凳上,手持羽扇,輕搖納涼,若有所思,好像在構思詩文辭賦。整幅畫色彩鮮艷,結構嚴謹,融山水、亭閣、林木于一體。在炎炎夏日,隔著畫布,人們似乎也能聽見松濤陣陣,還有涓涓流水的輕快之聲。
如果說要給這幅畫配上詩歌,那一定是唐代詩人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當時在藍田建有輞川別墅,那里林木茂密,山澗淙淙,館舍、房屋散布其間,每到夏季,山風習習,涼爽怡人,王維和文友們在此度夏避暑,垂釣飲酒,談論詩文,過著悠閑自在的隱居生活。
宋朝詩人楊萬里,則喜歡在皎潔的月光之下,伴著清輝孤影,來到搖曳的竹林中,聽夏夜里悅耳的蟲鳴,此時夜深氣清,詩意也涌上心頭,他寫下了一首《夏夜追涼》詩:“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
河岸、池塘邊也是古人乘涼的好去處。宋代宮廷畫家蘇漢臣的《荷塘消夏圖》就描繪了在荷塘邊納涼的美女。畫中的荷塘碧水漣漪,荷葉田田;岸邊垂柳依依,枝條拂弄水面,景色宜人。兩位仕女衣著素雅,憑欄觀荷,一陣輕風拂過水面,頓時變得十分涼爽,并且伴著荷香,令人心曠神怡。
北宋詩人秦觀除了在樹蔭下,也在河岸邊找到一個絕離煩熱的避暑方式:在荷塘邊,安一張胡床。他斜躺在床上,盡情領略納涼的悠閑自在。聽著船上的笛聲在水面縈繞起伏,聞著盛開的蓮花在風中飄著幽香,他不由地寫下了《納涼》一詩:“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