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勞德?莫奈

《干草堆》(布面油畫) 莫奈

《睡蓮池塘》(油畫) 莫奈

莫奈花園鮮花盛開。 林秋 攝

1921年,莫奈在吉維尼的花園。(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為資料圖片)
近日,法國畫家莫奈1890年創作的作品《干草堆》在美國紐約蘇富比“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舉槌,最終以1.1億美元成交,刷新了莫奈作品拍賣的新紀錄,由此引發了對莫奈作品的關注。
他走進光,看到“干草堆”,看到“日出”,看到“睡蓮”,看到生,也看到死亡,給世界留下最美印象。
克勞德?莫奈(1840年11月-1926年12月),法國畫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家和實踐家,“印象派”即得名自他的殿堂級作品《日出?印象》,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在1890年至1891年,50歲的莫奈用25幅《干草堆》油畫,記錄了他的“追光”之旅,他嫻熟駕馭色彩、形態和光線,令原本平凡樸素的農家草堆升華成印象派的象征圖騰,在莫奈藝術生涯中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在印象派繪畫的藝術研究者眼中,“每一幅都是關于美、真實和形式的杰作”。
年輕畫家的倔強與堅持
19世紀下半葉,印象主義畫家馬奈、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等人,將畫架搬至大自然面前,別出心裁地表現出物象在日光之下色彩的微妙變化,徹底改變了歐洲傳統繪畫的習慣準則,以創新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臺,預示著20世紀中葉藝術家們所進行的探索實踐。
雖然直到今天,人們都將印象派視作一種藝術流派,但其實印象派風格并不存在,那是一個由想要改變繪畫風格的獨立藝術家組成的團體。這個團體在當時受盡刻薄指責,就連“印象主義、印象派”都是因批評者的嘲弄而得名。
19世紀,畫家想要出道謀生,都會選擇在一些著名的沙龍亮相,以獲得認可與知名度。19歲的莫奈來到巴黎,那時畫壇流行歷史或宗教題材的大型畫作,莫奈的童年在北部港口勒阿弗爾度過,年少時非常頑皮,不喜歡上學,喜歡到海邊玩耍,沐浴著諾曼底的自由陽光成長,酷愛大自然,很快就感到巴黎的畫室讓他透不過氣,便和西斯萊、雷諾阿等朋友一起到戶外寫生。
他們把看到的風景畫到畫布上,可這并不符合美術學院制定的審美規則,他們的畫作常常被沙龍拒絕。百般無奈之下,這群年輕的畫家便決定組建一個獨立的協會,由布丹、塞尚、德加、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莫奈等30名藝術家組成,定期為自己舉辦畫展。
1872年,在破曉前,莫奈把畫架立在河岸邊,他等待著黎明,等待第一線日出的光,像一只黃金色的箭,一剎那間,在河面上拉出一條長長的光。光這么閃爍,這么不確定,這么短暫,一瞬間就消失幻滅,莫奈凝視著光,畫出歷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日出?印象》,并亮相協會的第一場畫展。
熱愛旅行的創作者
“他們拿起畫布、顏料和畫筆,糊涂亂抹些色彩,最后再草草地簽上自己的大名。”公眾并不認可印象派畫家的作品,當時的作家們也常常在報紙上嘲笑他們,甚至連《日出?印象》都被諷刺為“不如糊墻紙”。
印象派畫家并不為之所動,繼續畫著他們眼前看到的風景。好在畫商保羅?杜
吉維尼的莫奈花園
早年的莫奈,子女多,畫賣得也不好,生活很是拮據。到了19世紀90年代初,莫奈終于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日子,在離巴黎約一個小時車程的吉維尼村為他和家人添置了一幢玫瑰色的房子。莫奈和家人對這幢房子很熟悉,之前已經租住了7年,一買下這座房子,便開始按照他的意愿打造他夢想中的花園。
“在這世界上,我最感興趣的就是繪畫和我的花了。”莫奈的畫被視為法國國寶,而他卻認為,故居和花園才是他最美的作品。他要求花園里一定要有井字形的林蔭小路,在井字格里鋪上草坪,在邊緣種上鮮花:虞美人、鳶尾花、旱金蓮、黃水仙、白水仙、向日葵、牡丹、郁金香、波斯菊……花朵的顏色隨季節的變化而各有不同。
后來,莫奈又想建造一個種滿睡蓮的池塘,他計劃讓一條從自家宅院旁流過的艾伯特河改道而行,引溪水流至池塘讓池水保鮮。這個瘋狂的想法還驚動了當地的官員,當地官員擔心莫奈的睡蓮會污染水源,但大畫家最終獲得了建造許可。池塘兩旁栽種了鳶尾花、百子蓮以及垂柳,為了增加他鐘愛的亞洲風情,莫奈讓人在池塘上修建了一座日式拱橋,致敬他喜愛的日本畫家葛飾北齋和安藤廣重。
第一位系列畫畫家
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作畫如鳥兒啼鳴”,一直以來,他的興趣點都在于描繪他看到的世界,而非他知道的世界。法國作家莫泊桑曾寫文描述莫奈的“追光之旅”:“面對著他的畫,等待著、窺伺著太陽和陰影,他幾筆就把灑落的光線和飄過的云朵采集下來,快速放在畫布上。我曾親眼目睹他這樣抓住一簇落在白色懸崖上的燦爛陽光,把它鎖定在一片金黃色調中,使這難以捕捉的耀眼的光芒產生令人驚異的效果。”
尤其是吉維尼時期,莫奈更為系統地對光線進行研究,為了追求一剎那光線的變化,他開始從一個固定視角去一張接一張地捕捉瞬間光影效果,以期“獲得自然的某一方面的真實印象,而不是一幅由人工組成的圖畫”。這也是莫奈的另一特點,雖然不是就同一主題創作不同繪畫的第一人,但卻是第一個用完整體系方式來創作系列畫的畫家。
莫奈向來喜歡就同一主題進行反復創作,干草垛、魯昂大教堂、倫敦、睡蓮等都是他的系列畫主題,這些系列畫作品被評論家比作同一主旋律在不同的變奏里重復出現的音樂作品,就像一個作曲家可以在變奏里改變基調、拍子、節奏和力度,莫奈也在系列畫里,變換著顏色、筆觸和質感。自那以后,很多現代畫家,如安迪?沃霍爾,都從中得到了啟發。
美學家蔣勛對莫奈有著如附骨入髓的理解:“莫奈帶領他的觀眾走向自然,感覺陽光,感覺風,感覺云的飄浮,感覺水波蕩漾,感覺光在教堂上一點一點地移動,感覺愛人身上的光,感覺田野中麥草的光,感覺每一朵綻放的睡蓮花瓣上的光;感覺無所不在的光,感受生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