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后回憶起那次公派出國訪問,特別的國度,成就現代藝術先驅風景創作的一個分水嶺,特殊的時期,行就新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史上灑脫的一筆備忘錄。
2019西泠春拍力呈關良大師1957年所作《史塔爾桑教堂》,屬于關良傳世甚少的油畫作品中有名的“德國風景系列”,源于亞洲重要私人收藏,流傳有緒,二十一世紀初臺北大未來畫廊《關良百年紀念展》、《北京開幕展》等多個重要展覽并見諸出版。該作品在關良各時期自述中屢次被提及。
時過一個甲子,面對德國“世遺”古鎮史塔爾桑(Stralsund,今譯施特拉爾松德)優雅的天際線,我們是否能重啟二十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家重歸寫生本質的率真之眼。

2019西泠春拍
關良 《史塔爾桑教堂》
布面 油畫
1957年
簽名:關良
(背)Stralsund教堂
出版:1.《新美術》1981年12月號,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關良百年紀念展》P20,大未來畫廊藝術有限公司,2000年。
3.《關良》P115,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大未來——文化主體性的新東方美學》P59,大未來畫廊藝術有限公司,2007年。
5.《關良》P69,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6.《二十世紀中國西畫文獻——關良》P117,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7.《一代宗師·藝壇巨匠——紀念關良誕辰110周年關良油畫作品精選》P94-95,四川美術出版社,2010年。
8.《海派百年代表畫家系列作品集·關良》P59,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年。
9.《藝術巨匠·關良》P60,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
10.《高妙傳神——關良繪畫藝術研究》P188-189,北京畫院編,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年。
展覽:1.“關良油畫水墨畫展”,富麗華酒店太平洋廳/博雅畫廊,香港,1981年12月28日至1982年1月9日。
2.“關良百年紀念展”,大未來畫廊,臺北,2000年4月19日至5月14日。
3.“北京開幕展”,大未來畫廊,北京,2006年4月21日至5月21日。
4.“高妙傳神——關良繪畫藝術展”,北京畫院美術館,北京,2015年4月10日至5月9日。
54x67cm
說明:此畫作為藝術家1957年代表國家出訪德國時所繪,屬于關良傳世甚少的油畫作品中有名的“德國風景系列”。

《關良回憶錄》中,畫家本人附1981年香港個展作品名錄,此作赫然在列。
這一邊與那一邊
1957年,根據中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簽訂文化交流協定,關良與李可染作為文化部委派的代表團成員訪問德國。作為《人民日報》、《人民畫報》等官推的藝術家,關李二人被視為是富于革新精神的。他們身份特殊,承載著讓民族藝術開花結果的使命。二人的出訪,必當受到國級禮遇。關良繼齊白石之后入編《世界美術》叢書,德國伊姆茵采爾公司出版其京劇人物畫冊,關、李二人在柏林藝術科學院舉辦展覽,在如今看來也是新時期中國畫海外展覽中具有特殊意義的。

1957年伊姆茵采爾出版公司(Insel-Bücherei)出版的《關良京劇人物畫冊》
以及關良、李可染訪德期間在柏林藝術科學院舉辦展覽時的海報
1957年春,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同時,開門整風。民族藝術要開出花結出果,必須植根于傳統藝術的土壤,同時也可以吸收現代外國藝術的陽光和雨露。此時柏林墻雖然還沒建立起來,但“這邊”與“那邊”的價值觀念已經完全不同了?!斑@邊”是社會主義的,而那邊是資本主義的。1957年9月底,中國在“這一邊”的聲望很高。東德對于中國來說,是位于“那一邊”的“這邊”。國慶期間,民主德國副總理弗萊德·厄斯納(Fred OelBner)在北京見到了周恩來總理①,表示“40年前還沒有社會主義陣營呢…我們嘗試向中國同志們學些東西”。
同處社會主義陣營民主德國渴求從中國得到盡可能多的物質援助,在高層交往中又多少透露出某種超越土豆援助的優越感。相比在藝術上,兩國之間因為出版交流異?;钴S,中國畫也伴隨者領袖著作在民主德國極速走紅。那個年代印象派在拍賣市場掀起了一個小高潮,但東德人民自上而下對此不感興趣,印象派太不可捉摸,哪有中國畫雅俗共賞,關良憑借充滿拙趣的創作風格在東德吸粉無數。

畫作局部
兩國的藝術家也是一見如故,看見彼此就像“看見遠道來的親戚一樣”,李可染在和德國著名插畫家維爾納?克勒姆克(Werner Klemke)的信中寫到“祖國在社會主義大躍進中,真是一日千里”。國家抱團,使得東德人民對中國普遍抱有好感,對于中國藝術家來說,這種友好背后其實也有著特別的情緒和處境。新社會期待新的美學范式的出現,這對即將迎來十周年的新中國相當的重要。二十世紀50至60年代國畫改造脈絡中,社會主義風景“山鄉巨變”,種種自然美的議題中包含了大量文化政治內涵。
新中國美術是背負著歷史職責展開的,各家努力尋求現代轉型和民族復興的平衡點,這里有著超出美術本身的復雜圖景。在兩國總理會談中,德方紀要中記錄的中國正進行著“改善工作風格”的活動,其實正是“反右”整風運動。與關良同行的李可染大師,已然是二十世紀國畫傳統山水向現代山水畫轉型的代表人物了,但李家山水萬不可稱李家自家的山水,因為國是我的國,家是國的家,一心裝滿國,當是藝術家。
步步移,面面觀
有意味的是,我們在《史塔爾桑教堂》整體畫面和局部筆觸上,看不到那種被推選而上所承載的身份壓力。關李二人親身體味中歐風土人情,觀賞到他們心目中的大師原作。史塔爾桑南城墻外Knieperteich湖,一片江南風景,20世紀中國最重要的兩位畫家同行至此互相切磋,談畫寫生,橋凈堤長。
作為呂根島之門戶,緊靠波羅的海的史塔爾桑城有著輝煌的歷史。通過比對建筑代表性的尖頂外形,《史塔爾桑教堂》所繪應是城中三大教堂之一圣瑪利亞大教堂(St. Marienkirche)。有意思的是,借助谷歌實景地圖,我們猜測關良當在Knieperteich湖的西岸遠眺圣瑪利亞大教堂,處在建筑物的斜側面,這本是一個富于表現透視的視角,然而在畫面最終呈現上卻整體扁平化。遠近靜物被賦予相同的重要性,平面化前景后景壓縮,已經不加掩飾故意重筆顯現的勾勒框廓,率意粗達的河岸線,或許來自于關良非常欣賞的明末清初詩人石濤追尋先輩程邃取材中國石刻的書風,以及關良悉心研究過的中國漢畫像磚藝術中特殊的空間關系的交代方式。

將此作調成黑白加大反差處理后,能看到畫作中突出的線條,它們與代表性的關氏色彩一起,表達西方古建筑與自然風景。
紅磚哥特式建筑,外表質樸,并無過于繁復的裝飾,或許契合了關良試圖喚起那種可以生拙的美感。在大筆平涂之中,教堂十字脊頂被遮蔽,曾經“世界最高建筑”的名號被暫時忘卻②,神圣宗教意義的細節被抹平。我們沒有看到瘦削冷峻、魚骨般節節攀升的通天建筑,真實的磚紅色被表達為更貼近低矮建筑的橘紅、石榴紅,一座植入在民居之中的“典范建筑”。畫面中心偏左一筆炊煙尤為神來,殿堂之下,遙村圣頌,平淡流年。神座被刻意拉低拉平,宗教、政治參與被延遲,當風景回歸風景,觀看只是觀看的時候,風景寫生反而傳遞出多重意義。四望有煙火,又見林與丘,客子無壓力,曠然猶愿留。

三段式畫作局部之(中)
我行既集,蓋云歸處。乃眷西顧,此維與宅。
看河岸垂釣的點景人物和連綿起伏之遠山,民主德國山水竟然透露出類似中國傳統文人畫瀟湘八景“煙寺晚鐘”的圖景。忽聞疏鐘聲,白云滿空谷。在一片平和中,這種煙火氣,相比李可染寫生系統,年長七歲的關良讓這一次官方認可的出行呈現出身份跳脫帶來的野逸。畫面中沒有埋藏對美術意義之外的召喚,而顯示出一種輕松感。
但我們絕不能因為這種輕松感而忽略1949年后良公積極參與新中國的文化與美術建設所作出的貢獻。正是在一片平和中,良公打通中西繪畫隔閡,創造出拙趣盎然、個性鮮明的畫風,為中國油畫的民族化開辟出了一個至高境地。以1957年德國之行為界,關良的風景畫跳脫日本時期傳傳移模寫的階段,正是借著風景畫的探索,不斷從筆法、色調及空間處理等方面的演練,才最終努力調和中西,開創出一番新的天地。

三段式畫作局部之(下)
1957年與周總理親切會面后的東德副總理弗厄斯納親自掛帥,援建華北無線電器材聯合廠。公元2000年之后,當年的無線電798廠涌入了象征著自由和個性的中國現當代藝術?;赝袊F代主義繪畫先驅之探索,我們的視線停留在《史塔爾桑教堂》左上角的落款“關良”。它不同于西畫在畫布底端或者背面的簽字,有著別樣意涵。我們不仿把這兩個字視作本作隱蔽的畫眼,一個漂浮在云間的人物——良公本人。
這種夢中遇仙式的自況畫,有著中國戲劇式的命運感。而這恰恰是畫家在場式的指涉。在中國畫史中,馬遠、趙孟頫、倪瓚、仇英都曾有過這樣的表達。他不是不擔負民族復興之責轉而逃逸的主體,也沒有通過文藝生產想象性、修辭性地征服自然從而促發新社會主體的生成。
看,關良本人松弛地躺在云間,那里沒有被稱之為進步的風暴從天堂吹來。

三段式畫作局部之(上)
摘記:
為了使我們了解德國,(東德官方)特配備了汽車、駕駛員和翻譯。我們一共四個人,奔駛在易北河蜿蜒流經的土地上。車窗外只見綠、黃相間的田野,郁郁蔥蔥,這是一片片蓄草養牛的牧場草地,草場附近又總有一叢叢濃郁稠密的小樹森,青翠碧綠,生氣盎然。遠處陡坡上及山腳旁一幢幢鄉村住房的屋頂總是紅的、棕色或橙黃的,點綴得綠黃色的田野更有生意、更加美麗了。
我凝神瞭望金碧、翠色的田野,不禁心中蕩漾起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這里,田園式的寧靜氣氛,令人陶醉的清新空氣和具有獨等風韻的德意志農村田野,古樸莊穆的建筑物如『司維令博物館』和『司脫爾特大教堂』(史塔爾桑教堂)等都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情不自禁地贊嘆起來,激涌起了我們的創作熱情?!P良《關良回憶錄:東德記游》
關的畫面上,雖然在某一部分可以看出受了某人的影響,然而全體看來,還是他自己的,他總是保存著他的瀟灑的抒情的氣氛?!哔O德
畫中紅、白、灰、褐等色的穿插與1957-1963年間,包括訪歐時的風景畫息息相通,遺傳基因顯著?!挛妮x
中國畫論中早有的“面面觀”的主張,畫石、樹、山,合為一體,道理是一樣的,歐洲藝術中許多原理和方法,我們祖宗是早有的。——關良
注釋:
①厄斯納這位先前主管黨的宣傳工作的干部,在負責食品供應工作后,因其右派政論結束了政治生涯。
②圣瑪麗亞教堂建于1298年之前,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是德國北部紅磚建筑的又一典范。它高151米,在1625-1647年間,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本文參考資料:
溫玉鵬,《淡去的風景: 關良的德國之行》;
袁寶林,《60年天地翻覆——新中國對外美術交流有感》;
李大慶,《中國近現代繪畫大師關良畫筆下的漢中褒城石門》 ;
何明星,《中國書畫風靡德國之謎》;
鄧紅英,《論1949-1955年民主德國爭取德國統一的努力》;
童欣,《中德兩國對同一場談話記錄的對比——1957年9月民主德國副總理厄斯納與周恩來談話的記錄》。
西泠印社二〇一九年春季拍賣會
- 預展 -
7月3日 9:30 - 20:00(周三)
7月4日 9:30 - 20:00(周四)
7月5日 9:30 - 18:00(周五)
地點: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杭州市曙光路122號)
杭州黃龍飯店(杭州市曙光路120號)
- 拍賣 -
7月6日至7月8日(周六至周一)
地點:浙江世貿君瀾大飯店(杭州市曙光路122號)
- 上海巡展 -
6月23日 9:30 - 20:00(周日)
6月24日 9:30 - 18:00(周一)
地點:靜安昆侖大酒店(上海市靜安區華山路250號,原靜安希爾頓酒店)

關良在畫室

1957年,關良在訪問德國期間與德國兒童的合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