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14日,“藝術為人民――張松山水畫展”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辦,本次畫展由中國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中國美術家協會、安徽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展出了張松先生近幾十年來創作的120余件作品。

“藝術為人民――張松山水畫展”展覽現場(人民網潘佳佳攝)

張松先生在展覽現場(人民網潘佳佳攝)
作為中國美協第六、七、八屆理事,安徽省美協名譽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1952年出生的張松先生自跨入軍營便開始了自己的繪畫職業生涯,四十多年來一直在山水畫創作領域努力探索。在水墨山水畫創作中,張松先生追求動中有靜、靜中生動的寫意山水畫的創作境界,在線條上學習、借鑒了漸江、石濤畫山的筆法技法,又在傳承古人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對山、石的線條、形態和結構的獨特理解,將傳統風骨與現代熔于一爐,使作品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藝術符號與獨特風格,并開創了一種獨特的“漁網皴”畫法,展現了張松先生守正創新的藝術追求。
現場展出的部分張松山水畫作品:

《大好河山圖》186cm×160cm 2004年

《水墨江南》 2475cmX1505cm 2017年

《云涌天柱山》 1379cmX701cm 2010年

《草雜今古色 巖留冬夏霜》181.5cmx97cm 2016年
作為軍旅畫家,張松對祖國的每一寸疆土都懷著極大的熱情。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組由張松先生歷經數年于1987-1992年創作的巨幅長卷《華夏萬里邊關圖》(部分),每三幅為一組,每幅作品均可獨立成畫,三幅作品組合在一起又成了另一幅完整的作品。《華夏萬里邊關圖》的取材從雪山到草原,從長城到海疆,大漠孤煙,戈壁沙灘,工寫結合,虛實相間,大氣磅礴,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盡情謳歌。

現場展出的部分1987-1992華夏萬里邊關圖(人民網潘佳佳攝)

《華夏萬里邊關圖之二西沙漁樂》 100cmx100cmx3 1987-1992年

《華夏萬里邊關圖之五草原歡歌》 100cmx100cmx3 1987-1992年
五百里黃山的俊秀和神奇,千年古徽州文化的深遂和博大,都深深地影響了張松的山水畫創作,張松先生為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創作的《黃山朝暉》,被陳列在人民大會堂《新安春輝》、《萬里長江圖》以及為毛主席紀念堂繪制的《黃山煙云》等,都表達了其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與情懷。
本次展出的黃山題材作品和徽州題材作品:

《黃山朝暉》 138cmx69cm 2014年

《徽鄉春韻》 68cmx68cm 2004年
對于藝術作品的好壞,張松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好的藝術作品應該表達七分內容,留三分余地給觀眾以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和填充,那些一目了然、細節全滿的更該被稱為是照片,而不是藝術品,好的藝術品一定是耐得住琢磨的,能吸引人駐留細看、琢磨、領會并有思想交流的,每一位觀眾都可以有自己對這件作品的補充和理解,每一位觀眾在觀看好的藝術品的時候腦海中都會有一段和作者之間的獨特對話。
本次展出的寫生作品:

訪歐寫生系列 2763cmX2781cm 2006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