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鬧天宮》中經典的孫悟空形象
2019年上海國際影視節將于6月15日至6月24日舉行。之前公布的本屆電影節海報打破了以往以白玉蘭獎杯為重要設計元素的慣例,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經典動畫電影《大鬧天宮》中的齊天大圣形象為靈感,完美演繹“創生萬象,幕后為王”主題的同時,也為眾多悟空迷祭上了一波回憶殺。
名家聯手成就《大鬧天空》
本屆上海電影節海報由著名設計師黃海設計,畫面下方,兩只小猴奮力將淡藍色如同水簾洞瀑布狀的大幕拉開,露出大圣炯炯有神的兩只眼睛。緊箍咒由形似22的數字組成,寓意為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黃海表示,海報靈感正來自經典動畫《大鬧天宮》中孫悟空的出場:猶如京劇舞臺的布景,小猴子們躍出水面,用兩個月牙叉,將水簾叉開,好似舞臺拉開幕布一般……
這部由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于1961年至1964年制作的彩色動畫長片,堪稱中國動畫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上影的代表作。《大鬧天宮》曾累計向44個國家和地區發行,深刻地奠定了中國動畫的審美,滿足了觀眾對中國風格的想象,是所謂“中國學派”中的代表之作。當我們提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動畫片,第一個浮現的名字總是《大鬧天宮》。而打造出這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作品,牽頭塑造出讓人過目難忘的火眼金睛的孫悟空形象的,就是“中國動畫之父”萬籟鳴。將《西游記》拍成動畫是萬籟鳴畢生的夙愿,早在上世紀20 年代,他就開始從事動畫創作,并與孿生弟弟萬古蟾一同導演了全亞洲第一部長篇動畫電影《鐵扇公主》。著手將原著濃縮改編為《大鬧天宮》,頗費了大師一番心思。
同樣是西游迷的著名漫畫家張光宇受邀主持了孫悟空的形象設計。作為中國現代藝術的奠基人,張光宇曾經在上世紀40 年代創作過一本諷刺連環漫畫《西游漫記》,其中造型裝飾性很強,風格前衛大膽。接到《大鬧天宮》的邀請,美術大師兢兢業業地交出了三稿,其中的第一稿,即沿用了其《西游漫記》中的孫悟空形象。這一稿雙眼距離靠近,臉部的外形類似人類,近似戲劇舞臺上丑角裝扮猴子的感覺。不過,這一稿的雞心形面部裝飾、大耳朵、帽子、豹皮裙等元素都在最后定稿中得到了保留,并且深刻影響了日后人們對視覺化的孫悟空的設計,曾經有這樣一句話贊美張光宇先生,“如若你的心中有一個孫悟空,那心中應該有個張光宇”。
由于支氣管炎發病,張光宇只來得及做了前期的設計,但他完全不顧慮自己的面子問題,懇切要求動畫制作組尊重動畫特有的創作規律進行修改。最終完成《大鬧天宮》孫悟空造型定稿的,是首席動畫設計嚴定憲。日后,他聯合執導了《哪吒鬧海》《金猴降妖》,亦有“美猴王之父”的美譽。
嚴定憲根據萬籟鳴的要求,綜合提煉了三版張光宇設計中的優點,并充分考慮動畫創作的特殊性進行修改,定稿中的孫悟空臉形上大下小,白色做底,中間有個大紅雞心,上面配兩根較粗的綠色眉毛,好似一只大桃子,十分醒目。旁邊兩腮是棕色猴毛,嘴角兩旁有湖藍色細彎線,突出猴腮向內吸進。具有萬籟鳴所要求的“猴、神、人”三者統一的孫悟空身穿鵝黃色上衣,配黑色斜襟腰圍,橘黃色底上有幾個黑色圓點的豹皮短裙,紅褲子、黑靴子,脖子上圍一條灰綠色圍巾。最后,萬籟鳴導演用了“神采奕奕,勇猛矯健”八個字對此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而由《西游記》作者吳承恩所創造的這只敢愛敢恨、個性鮮明的猴子,自此在銀幕上活了起來,成為了一個有血有肉,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東西“通吃”的孫悟空
不過,在孫悟空活躍于大銀幕之前,他早已是眾多連環畫家青睞的藝術形象。新中國成立以后,連環畫家們在趙宏本、錢笑呆、陳光鎰等老一輩畫家的帶領下,創造了一批孫悟空形象,其中不乏有繪畫高手,徐燕蓀、劉漢宗、張鹿山、汪玉山、劉凌滄、胡若佛,葉之浩等。他們以中國傳統白描手法為主,功底扎實,人物性格刻畫得細致入微,畫面氣氛營造得恰如其分。他們攫取了明代陳洪綬的造型元素,將整部《西游記》中的神、道、佛的人物刻畫得高古樸實,正氣凜然;而在鬼、怪、邪的人物中,加入了現實生活中因素入木三分。1956年,“新中國連環畫奠基人”劉繼卣以《西游記》的故事為藍本,創作出《大鬧天宮》組畫。整組畫有8幅,分別描繪了弼馬溫天宮鬧事、齊天大圣戰神兵等8個場景。劉繼卣原本就喜歡畫猴,重寫生,曾畫過很多寫意猴,都是以金絲猴為參照畫的。猴子們眼神清亮,毛發濃密,長長的尾巴甩在身后,又可愛又威武。創作的工筆重彩孫悟空,線條堅實自然,粗細長短,輕重緩急,皴擦點涂都恰到好處。既傳統又不拘泥于傳統,融中西繪畫于一體,色彩艷麗、凝重、疏密有致,自成一派。
在眾多的孫悟空形象里,趙宏本、錢笑呆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1962年)可以算是連環畫中的一個里程碑。長年的連環畫創作練就了兩人扎實的白描基本功,他們從中國傳統藝術中汲取營養,認真揣摩任渭長、任伯年等歷代白描大師的作品,心摹手追、探其意蘊,潛移默化,自成體系。兩年的時間,兩人鼎力合作110幅的連環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人物刻畫上一絲不茍、兢兢業業,以精湛的筆法將一個嫉惡如仇,矢志不渝,火眼金睛,有七十二般變化的孫悟空描繪成勇于反抗,見惡必除,除惡必盡的生動形象。
畫家來楚生1964年畫過一張《美猴王》,題詞上寫道:“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六四年五月來楚生于然犀室中。”那年,中蘇關系日漸緊張。來楚生以極其簡練的筆墨,畫了一個穿著戲服、威風凜凜的美猴王。美猴王一手撩起袍服,一手抓著頭翎的尾梢,展現出無懼無畏的斗士架勢。
以水墨戲曲人物著名的關良,妙在稚拙樸實的畫法,以少勝多,其筆墨固然具有傳統文人畫的格調,設色之中又流露西方野獸派的色彩哲學,兩源的優勢皆為其所用,寫意之余亦見謹慎,以簡逸而明快的畫風享譽藝壇。良公反復斟酌的戲目眾多,源自《西游記》的段落尤其精彩,對于這位一生波瀾起伏的藝術先驅而言,舞臺上善惡分明的世界,讓人回首自身經歷的百般滋味。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他一連畫了十多幅《金猴奮起千鈞棒》抒發心中快意,“火眼金睛辨是非,棒掃塵世萬里埃”,“孫悟空”也成了他后期創作中最鮮明的藝術符號。同時期同樣題材的作品還有畫家張仃于1976年畫過的《金猴》。畫中的孫悟空,穿著虎皮裙,半跪在地上,被殘害過的模樣,但正氣不傷,大義凜然地向強壯高大的女妖精揮去一拳,鼓人士氣。
張光宇在《裝飾美術的創作問題》一文中有一段寫給當代美術工作者的話:“有多少人,還存在著對民族傳統的獨特優越性不夠重視、甚至懷疑的問題呢?這樣就妄想在脫離傳統下來建立新美術的繁榮,那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了。”
孫悟空作為古典名著中的一個虛擬形象,通過幾代藝術家的努力,已成為在世界范圍內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形象,這正是對張光宇先生提出的深挖民族傳統必要性的有力佐證。(吳南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