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誠軒拍賣2019春拍中國書畫專場正在北京國貿大酒店 群賢宴會廳舉行,溥心畬(1896-1963) 《 江南二月兒童戲》,以195.5萬成交。

溥心畬(1896-1963) 江南二月兒童戲
立軸 設色紙本
甲戌(1934年)作
題識:江南二月兒童戲,滿路春風畫里時。若使蘭成頭白見,應想往事淚如絲。甲戌冬,心畬畫并題。
鈐印:溥儒、水木清華
尺寸:126.5×59.5 cm。 約6.8平尺
展覽
“中國書畫展覽”,中國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北京市分公司、香港博雅藝術公司、香港集古齋有限公司聯合舉辦,1985年9月12日至16日
“僑岷華園藏畫展”,(臺北)鴻禧美術館,1994年2月至8月
出版
《中國書畫展覽》圖版3,香港博雅藝術公司、香港集古齋有限公司,1985年9月
《僑岷華園藏畫》第58至59頁,(臺北)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1994年1月
簡介
《江南二月兒童戲》系溥心畬1934年所繪,在其嬰戲題材中堪屬奇品,也是目前所見畫家最大尺幅的嬰戲作品,珍貴非常。
兒童形象在美術作品中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漢代的墓葬壁畫、畫像磚石。兩宋被公認為嬰戲圖的鼎盛時期,彼時嬰兒繪畫題材已經獨立成為專門的畫科,李嵩、馬遠、李公麟等畫家均有此類作品傳世或著錄,而成就最高的當屬宋代畫院待詔蘇漢臣。畫史稱蘇漢臣筆下嬰兒“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與言笑者,可謂神矣”。
在溥心畬的人物畫中,高士、仕女和鐘馗是三大宗,從數量上說,嬰戲創作更少,但因其超強的趣味性,很能反映舊王孫未泯的童心。溥氏此題材作品可見《捕蝶》、《元宵嬰戲歡》、《喜蛛圖》、《學步圖》等,大多為袖珍小品,而《江南二月兒童戲》近七平尺,不僅在嬰戲題材中前所未見,即使放眼溥氏所有作品,尺幅宏闊如此者亦屬珍罕。
拍品繪嬰孩五人,居中放紙鳶的小童是通幅的主角。他發髻上系著一朵紅山茶,身著淡紫色罩衫,腳蹬紅鞋,雙手一高一低拉扯著風箏線,舉目望向空中。一根細勁的長線貫通畫幅,連接著高處隨風舞動的風箏,風箏為八角形,拖著裝飾性的穗帶,造型古樸,特別是風箏面并非簡單留白,而是使用了白色淡染,考究非常。其他四位兒童或蹲或坐,有的手執玩具,有的剛剛放下大刀,他們的注意力都被空中的風箏吸引著,特別是右上方一位以書掩口,似是對紫衫童子高超的技藝表示驚嘆,令人莞爾。
此作中畫家使用了釘頭鼠尾描與游絲描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前者用來表現衣褶的質感,溥氏亦在其人物作品中多有采用;后者則用來勾勒人物的軀干形體,如面部、手部輪廓等。嬰孩的衣物上施以團花紋,這也是宋元同題材作品的傳統,畫面中如衣紋、風箏、玩具等細節一絲不茍,并以淡紅色暈染表現兒童面部嬌嫩的皮膚,此皆為畫家精心之處。
溥心畬擅繪嬰戲,也與他的生活個性有關。他是著名的“孩子王”,居家附近的小孩很喜歡同他玩;他每次出門,兩口袋滿滿裝的都是糖果,小孩子們都圍過來等他分糖果吃。據臺灣藝評家薛慧山記載,溥老晚年到臺灣后,經常帶一大群孩子到公園玩一種叫做“打靶”的游戲。因其心無俗塵、富有童趣,筆下的嬰戲圖最得宋人神韻。而相對于蘇漢臣滿密的構圖、熱烈的顏色,溥心畬則處理得更加淡雅空靈,彰顯出舊王孫獨特的審美氣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