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藝術創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藝術家的靈感與知識、直覺與思考、感性與理性相互交織其中。國際藝術網站“每日藝術雜志”試圖從文化基因的角度切入傅文俊的藝術世界,從他多年來的藝術作品中解讀他的藝術思想,探討藝術家對傳統中國文化理念與當下快速變革世界的理解,以及如何以多種藝術形式表達出他在文化交匯中獲得的對所生活時代的體悟與思考。

傅文俊,《斗轉星移》No.6, 2019
攝影綜合媒介,50x50cm
年幼時我對中國有種浪漫的想象,人們頭戴斗笠在田地中勞作,在精致的茶室中飲茶。當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是中國制造時,我想這個國家不過是一座工廠,辛勤勞作著為世界制造商品。我為中國感到遺憾。2012年我來到擁有1500萬人口的廣州,我發現我的種種印象在現實中同時交織在一起。中國擁有多元的文化、熱情的人、美味的食物、適宜的天氣,當然還有有趣的藝術。這里完全超出我的預期,特別是發達的科技,包括高速鐵路、前衛的建筑和發達的地鐵交通,相比之下歐洲城市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當然中國也存在貧窮。這讓我感到難過,但總體而言中國讓我感到驚訝。

傅文俊,《空山新雨后》, 2017-2018
數繪攝影,100x100cm
中國的快速工業化大約開始于35年前,把這片大地從貧困的農業土地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家。藝術家傅文俊(1955年生)見證了中國近幾十年的快速變革,這就是為什么他的藝術介于傳統與科技發展的交匯之處。
“我講述了家鄉仍然存在的舊式茶館。喝茶問道、談天說地的生活方式仍舊興旺在日新月異的都市一角,世界變化地如此之快,但似乎并不是對每件事、每個人、每個地方。”
從傅文俊的半抽象系列作品《錯位》(2017-2018)中能感到一種懷舊,指向中國的傳統水墨藝術。《空山新雨后》(2017-2018)是正方形的攝影作品,抽象的黑色線條蔓延于白色背景之上,水墨暈染的氣息油然而生。兩千多年來,墨在中國的繪畫和書法藝術中占據了主要地位。但在二十世紀初期,這一傳統日漸受到西方傳入藝術的挑戰。傅文俊并沒有使用實際的墨,而是著力在水墨般的美感,這離不開他提出的藝術理念:數繪攝影。他將繪畫元素、數字處理、攝影圖像的多重曝光等結合起來。傅文俊曾在中國最知名的藝術院校之一四川美術學院學習油畫,而之后他在藝術創作中使用了多樣的藝術媒介:
“油畫學習為我打開了藝術之門,我從未放棄它。然后我發現攝影也非常有趣。我還從事雕塑、裝置、數字藝術等。現在我的作品主要是綜合媒介的融合體。”
在傅文俊看來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影響的不僅有畢加索、梵·高、曼·雷、亞當斯這樣的西方藝術家,更有趙無極、齊白石這些中國藝術家。

傅文俊,《食色性也》No.1, 2017-2018
數繪攝影,60x60cm
抽象在中國藝術中不是新鮮事物。實際上,筆觸的抽象表現潛力處于中國繪畫與書法的核心。傅文俊受益于對中國繪畫抽象與象征特質的承襲。他同時融入了西方的非具象藝術。在這一意義上,傅文俊的藝術創作將東方與西方結合起來。他的《錯位》和《食色》(2017-2018)系列可能是西方式的作品,因為它們非常抽象,然而在實質上它們卻非常中國。對傅文俊而言,抽象代表了內心的風景,類似于中國古代文人畫那樣。
傅文俊認為,他對抽象或者具象沒有特別的偏好,更多地是創作過程中一種自然而言的選擇,靈機一動。《昨夜西風》(2016-2017)系列將宋代(960-1279)木刻印刷書頁與樹木的照片疊加在一起,然后以藝術微噴輸出在收藏級的紙張上。作品最終看起來就像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現代版本。毛秋月曾寫到,傅文俊的藝術具有中國傳統藝術的一些特征,包括散點透視與焦點視角的對比,墨痕與色彩的相互滲透,以及氣韻生動與主觀表達的結合。
圖像是單色的,樹木的輪廓略微模糊,并以幾乎印象派的方式消失在霧氣中。還有一些可識別的元素,比如漢字。傳統上,按照道教和佛教的理念,這類繪畫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同樣的意圖似乎也出現在《昨夜西風》系列中。藝術家重新詮釋傳統,用攝影和攝影后期處理等現代手段頌揚中國人的“典雅”美學。

傅文俊,《昨夜西風》No.6, 2016-2017
數繪攝影,收藏級藝術微噴,71x122cm
傅文俊有許多具象的作品,糅合了西方元素與中國傳統,比如《和而不同》(2016-2017)系列。他將西方經典雕塑和中國繪畫合為一處。維納斯和阿波羅的大理石雕圖像出現在中國的山景中,有山丘、樹木、房屋和水道。顏色為單色,主要是黑色和白色,還有獨特的漢字書寫和紅色印章。對于像我這樣的西方人而言難以理解的書寫,大概是來自古老的中國卷軸畫。彭鋒曾就這一系列撰文說,這隱喻了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對話,得益于傅文俊的疊加方式,這兩種美學呈現出和諧感。傅文俊承認:
“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們容易緊密聯系的世界里。充分利用時代提供的便利,保持對其他文化的開放態度,可以讓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我知道的越多,我發現不同文化中有許多共通之處的認識就越深刻。”

傅文俊,《和而不同》No7, 2016-2017
數繪攝影,收藏級藝術微噴,71x122cm
傅文俊的最新系列作品《斗轉星移》(2019)雖然采用了數繪攝影的方式,但在風格上指向了中國水墨畫,而主題上卻屬于波普藝術。在這一系列中,藝術家拍攝了大眾文化和媒體上傳播的圖像,如特麗莎·梅、唐納德·特朗普和蒙娜麗莎的肖像,并將它們剝離成簡單的黑色輪廓,類似于街頭藝術的模板輪廓。肖像成倍增加,被解構,再被疊加在一起,創造出神秘,幾乎可怕的肖像——也許這就是藝術家對當今世界政治復雜狀態的反思。

傅文俊,《斗轉星移》No.7, 2019
攝影綜合媒介,50x50cm
傅文俊的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伸,但是也應當從全球藝術的角度來理解它。他的藝術在快速發展的世界中擁抱新的媒介,但它也沒有放棄中國歷史的藝術范式、意義層次和文化內涵。他在中國這個歷史悠久國家生活的經歷對他的藝術至關重要,但傅文俊是一位好奇的藝術家,放眼世界、周游各地。他從大眾媒體、日常生活和發現的檔案圖像中獲取靈感,他創造的作品有著對消失世界的懷舊情緒,同時也關注當今世界各地人們所面臨的問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