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幅《九歌圖》對比。左為南宋摹本,右為當代畫家李伯實摹本。遼博供圖
北宋畫家李公麟以掃去粉黛、清淡超逸的白描技法,被后世嘆為“天下絕藝,宋畫第一”。遼博有兩件《九歌圖》:一件是南宋人摹李公麟,一件是當代國畫大師李伯實摹南宋版本。李公麟不但擅畫,還是位資深收藏鑒定家,與蘇軾、黃庭堅、米芾、王安石等名士交情深厚,所繪《西園雅集圖》是摯友聚會的寫真圖。
白描原是壁畫的草稿
“白描就是用墨線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或者略施淡墨渲染。”遼寧省博物館“傳移模寫――中國古代經典繪畫摹本展”策展人楊勇介紹,在唐代,人物畫以壁畫為主流,紙上的白描其實是壁畫的草稿,因此白描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技法。據唐代《歷代名畫記》載,唐代“畫圣”吳道子,“每畫,落筆便去,多使瞿琰與張藏布色”。吳道子在畫壁畫時,都是以白描起稿,經常由徒弟畫工完成上色任務。有時他在墻上畫完初稿上了點淡彩,工匠就不敢繼續上色了,于是這種初稿逐漸成為一種白描淡彩畫流傳下來,被北宋畫家李公麟繼承發揚,成為樸素、淡雅、獨特的白描繪畫手法。
李公麟雖師法吳道子,但其線描功夫更勝一籌,線條富有節奏變化,有曲直粗細、有剛柔輕重,且穿插疏密適當、繁而不亂,極具質感。而人物面部刻畫雖然筆法簡練,但結構準確,狀貌生動,須眉之間,不但顯現出其年齡、身份、民族,甚至從表情可以看到人物內心的活動。北宋《宣和畫譜》稱贊他:“(龍眠)尤工人物,能分別狀貌,使人望而知其為廊廟、館閣、山林、草野、閭閻、臧荻、臺輿、皂隸。至于動作態度、顰伸俯仰、大小善惡、與夫東西南北之人,才分點畫、尊卑貴賤、咸有區別。”自李公麟起,白描畫法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獨立的新畫種,對后世人物畫影響很大,因而元代書畫家趙孟\奉他為“白描之祖”。
南宋畫家摹李公麟,當代人摹南宋畫家
《九歌》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是根據楚地民間祭神樂曲創作而成。詩中描繪了大量神仙的形象。最早再現屈原詩作、用圖解表現場景繪制《九歌圖》的畫家,就是北宋時期的李公麟。
遼博珍藏的《九歌圖》共分9段,每段以右文左圖的形式呈現。遼博“傳移模寫――中國古代經典繪畫摹本展”策展人楊勇告訴記者,9段畫作分別描繪了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9位神仙及祭祀的場面,但獨缺“東皇太一”一段的文字,可能是居于手卷前端,受到了損壞。從繪畫風格上看,遼博收藏的這件《九歌圖》稱得上是目前存世同題材畫作中最為高古的一件。畫卷以白描畫法為主,將人物、仙怪、神獸、山川、樹木等所組成的情節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畫中謹嚴的樓亭、行進的舟車、繁復的儀仗、華麗的衣冠,都襯托著各色人物的儀態神采。
“此卷《九歌圖》上沒有署作者名款,《石渠寶笈》初編誤定為李公麟手跡。”楊勇介紹,雖然它的藝術風格深受李公麟影響,但更具有南宋院畫特征。近年,遼博專家根據圖前楷書筆法和避南宋光宗“
建龍眠山莊養老,蘇軾念念不忘
李公麟出身名門望族,聰慧博識,性情溫和。父親李虛一在京都任赤縣令時,李公麟的弟弟李公權娶了王安石的侄女,因此他與王安石來往密切,同時因為志趣相合,與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也結為至交。
蘇軾十分欣賞比自己小12歲的李公麟,在《次韻黃魯直書李伯時畫王摩詰》詩中,就稱贊李公麟:“詩人與畫手,蘭菊芳春秋。又恐兩皆是,分身來入流。”認為李公麟兼具詩人和畫家的才華。李公麟擅畫馬,蘇軾寫詩贊他:“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閑暇時他們還時常共同作畫,蘇轍的詩記錄了蘇東坡與李公麟共同作畫的事,詩曰:“東坡自作蒼蒼石,留取長松待伯時。只有兩人嫌未足,更收前世杜陵詩。”所謂收杜陵詩,即此畫取杜甫“松根胡僧憩寂寞,龐眉皓首無住著”詩意。蘇軾為李公麟寫題畫詩作跋,如今存有十余首。經蘇軾等人詩文稱贊,李公麟的畫更揚名天下。
《西園雅集圖》記錄16位名士聚會
北宋元豐年初,喜好書畫的皇親駙馬王詵,邀請李公麟及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秦觀等16位名士,到其宅第花園――西園聚會,聚后李公麟乘興畫《西園雅集圖》,描繪眾人在王詵家的花園中揮毫賦詩、撫琴唱和、談禪論道等場景,書法家米芾還專門寫下《西園雅集圖記》,將圖中所繪人物的姓名、衣著、神態及周圍環境一一記錄,作為說明留念。
楊勇介紹:“古代文人的聚會稱為‘雅集’。”歷史上最著名的雅集有兩個,一是東晉時期在紹興進行的“蘭亭集”,書圣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另一個就是這次北宋開封府的“西園雅集”,之所以揚名天下是因為有李公麟的寫實畫和米芾的題記。
《西園雅集圖》是李公麟的代表作,畫中包括主友16人,加上侍姬、書童,共22人。全畫展現了西園中聚會的五組人物,一組在圍觀蘇軾揮毫賦詩,一組在欣賞李公麟即興作畫, 另三組分別在彈琴、題石、論禪。“李公麟用白描筆法描繪出16位社會名流的各自特點及不同情態,生動傳神,堪稱中國人物畫中的精品。”楊勇說。
米芾的《西園雅集圖記》中記載:“李伯時(即李公麟)效唐小李將軍(指李昭道),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絕妙動人。而人物秀發,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風味,無一點塵埃氣,不為凡筆也。其烏帽黃道服,捉筆而書者,為東坡先生……幅巾野褐,據橫卷畫淵明《歸去來》者,為李伯時……唐巾深衣,昂首而題石者,為米元章……”文末米芾感慨道:“水石潺
李公麟是資深古器收藏鑒定家
李公麟是廬江郡舒城縣(今安徽桐城)人,擅畫人物、鞍馬、山水,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等名畫傳世。他不僅是北宋著名的畫家,還是當時知名的金石收藏家和金石學者。據《宋史》載,他“好古博學,長于詩,多識奇字,自夏、商以來鐘、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測款識,聞一妙品,雖捐千金不惜”。
李公麟不惜重金收藏了大量的青銅古器,并在此基礎上編纂了四部金石圖譜,分別為五卷本《考古圖》、一卷本《古器圖》、一卷本《周鑒圖》和刊于馬臺石上的《洗玉池古玉圖》,對宋代金石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惜這些圖譜早已散佚,現在只能從一些史書中看到對李公麟這幾部金石圖譜的介紹。
據南宋《籀史》載:李公麟“著《考古圖》,每卷每器各為圖敘,其釋制作鏤文、款字義訓及所用,復總為前序后贊。天下傳之,士大夫知留意三代鼎彝之學,實始于伯時”。
與李公麟同時代的另一位金石收藏家呂大臨,也著有一部《考古圖》(10卷),其中收錄了當時各大藏家和內府所藏的238件金石古器,尤以收錄李公麟的藏品最多,共有62件,包括銅器49件、玉器13件。書中繪有古器物圖,還轉引了李公麟所著《考古圖》中的文字,從中能夠了解到李公麟的藏品和著作情況。如書中提到“鄭方鼎”,注為廬江李氏所藏,還記錄了出土的時間和地點,為“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