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天壇公園工作人員為參加公園端午游園活動的游客介紹即將開放的新景區。位于天壇公園西南角的原北京園林機械廠區域經過搬遷騰退和修繕整治,已恢復歷史原有風貌,將于今日正式接待游客。 孫? 攝 ?
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位于北京天壇公園西南角的原北京園林機械廠區域經過搬遷騰退和修繕整治后,恢復歷史風貌,正式接待游客。這是該區域近70年來首次向游客開放,天壇內壇得以首次完整呈現。
天壇內壇機械廠區域,位于天壇世界文化遺產核心保護范圍內,包含內壇墻、廣利門和輿路等天壇歷史遺產本體,占地面積約3.77公頃。文獻記載,皇帝在圜丘祭天前一日到達天壇,先到皇穹宇內的皇天上帝和祖先牌位前上香行禮,察看祭祀場地和祭品情況,然后從廣利門轉往齋宮齋戒,次日舉行祭天大典。也有記載說,皇帝完成祭祀活動之后,經由廣利門東側的輿路,穿行廣利門回紫禁城。
清帝退位后,天壇不再有祭天功能,大面積壇域被外來進占。廣利門自此封閉,祭祀輿路斷行,壇墻傾頹荒疏,文物古建無人過問修繕。2015年公園為避免文物本體再遭毀壞,騰空了曾被用作庫房的廣利門,并采取保護性隔離封閉措施。
去年4月2日,天壇廣利門及南壇墻修繕工程正式開工,其中廣利門修繕面積248平方米,廣利門迤南至昭亨門、昭亨門迤東119米處的內壇墻合計修繕704.4米。
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天壇公園又完成了包括園林機械廠、泰元門等園內核心游覽區住戶騰退工作,并實施環境整治和文物修繕。拆除房屋面積約8818平方米,對廣利門至神樂署院門道路、廣利門東側道路、原機械廠入口道路新作鋪裝共計4473.22平方米。在機械廠騰退區域種植檜柏和草坪,綠地改造總面積達3.6公頃。
如今,廣利門和壇墻終于亮出來,天壇內壇“環壇步道”全部打通,天壇內壇首次完整地呈現在游客視野中。天壇新開放面積達3.2公頃。
天壇公園園長李高介紹,文物修繕過程中本著“修舊如故”原則,按原規制、原材料、原工藝做法進行施工。比如,壇墻墻帽全部挑頂修繕,揭除原有混凝土墻帽構件,按原制恢復木椽桿、掛檐板、墊板、望板,恢復削割瓦綠琉璃剪邊瓦面及琉璃正脊、垂脊。墻身在保持現狀基礎上,剔補表面酥堿嚴重的磚體,拆除重砌局部開裂鼓脹的墻體,其余墻面磚清理保護后重新勾抹灰縫。
天壇作為壇廟,歷史上有“內儀外海”的規制,在內壇種植的樹木要求株行有距,稱為“儀樹”。因此,公園對騰退拆除后的大片空白區域進行綠化改造時,以5米為間距按規則行列種植常綠檜柏,并與周邊原有綠植景觀融為一體,營造出“蒼璧禮天”的祭壇風貌和廣袤蒼茫的“郊祀”意境,體現出古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帝祭天祈谷的重要場所,皇帝每年冬至要到圜丘祭天,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圜丘壇有四個天門,坐落于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為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和成貞門。據透露,除廣利門外,泰元門騰退修繕工程預計9月完工。屆時圜丘壇重現昔日格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