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唐寅 事茗圖(局部)
古人是親近自然、敬畏生命的,也是心靈至上的。他們對每一件器物最細微之處的認真與講究,那份情懷,令后人遙遙敬重。本文介紹的就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案幾。
從古至今,有多少令人嘆為觀止而不可多得的美物:床、榻、桌、椅、案、幾……從選材到造型到結構,古樸方正,精美絕倫。譬如幾和案。幾是人們坐時可以憑依之物,案最初則是進食、讀書寫字之用。二者可放置器物又可用于宴享,可以居廟堂,隱山野,可寄身朱門繡戶,也能相伴小家清寒。既有實用性,又有無窮的觀賞趣味,在歲月中散發出明艷而風雅的光芒。
幾,不高,狹長,下面兩端有足。徐鍇《系傳》說:“幾,人所憑坐幾也。”《莊子?齊物論》說“南郭子綦隱機而坐”,機就是幾(隱,音yìn,動詞,意為憑靠)。先秦至兩漢,隱幾的式樣大都是幾面平直或是中間微凹,多為二足。魏晉南北朝流行一種曲木抱腰式的三足隱幾。
另外還有放置香爐的香幾,有放置茶具的茶幾,有放置花盆的花幾,有置于炕上的炕幾,不一而足。
香幾在唐代又叫香桌,放置香爐,用來焚香、祭拜等。王實甫《西廂記》中,鶯鶯要焚香拜月,說:紅娘,移香桌兒近太湖石畔放著。這里的香桌就是香幾。香幾有圓形也有方形的,下有三足有四足,形狀瘦、高、窈窕。清以后,香幾漸隱,后衍生出茶幾、高幾,放置茶杯、小食、瓶花及其他陳設,方便實用。
幾,為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晉陸機《赴洛道中作》:“撫幾不能寐,振衣獨長想。”夜不成眠,憑幾遐思。清姚鼐《青華閣帖跋》:“吾今適無事,舊冊陳幾。”幾案之上陳放的是書冊。女子的閨房小幾,伴無數倩影,閑聽旖旎心事,靜觀煙云往事。弄箏,起舞,繡鴛鴦;填詞,閑語,賞花時,但見身邊,小幾上金獸吐香,鮮花叢叢;帷幔起,小風叩簾櫳。
走在江南,觀明清老式民居。庭院天井,拔步床,梳妝臺,方桌,圓凳,皆存著時光印跡。書房一角,有小幾做的琴臺,上擱古琴一架,凝視良久,不見纖纖玉指,卻似聞泠泠之音,悠悠不絕。
案,分為食案與書案。食案是送食物的托盤,木制涂漆。《古漢語詞典》釋案為:有短腳盛食物的木托盤。放在席上或床上,用時鋪設,用完馬上撤去。
說到食案,怎能不提梁鴻孟光的故事?“鴻為人賃春。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舉案齊眉,至今被用作夫婦相敬如賓、和美恩愛的典范。
這里還有一段樂事,《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說,曹操性格豪邁,與人談話,飲酒吃飯時,放浪形骸,不時開懷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幘”。可以想見當時宴飲的輕松愉快。而千年以后,曹雪芹描寫史湘云開心大笑時也是連人帶椅歪倒在地,倘若此時席地而坐,怕也是“頭沒杯案”了。
書案,兩端有寬足,向內彎成弧形,案面兩邊各伸出來一塊,這樣便有了一種錯落的層次上的美感。書案,傳遞一種清雅之意,僅“案頭”一詞,便讓人想到玉石商鼎,鮮花清供,想到文房四寶,想到奮筆疾書,想到揮毫作畫,想到徹夜誦讀,想到坐在案邊的那個人時而負手而行,時而托額凝思,是如何地清俊超逸,溫文爾雅,行止有君子之風。
文人所用的翹頭案,兩端有小翹頭,像卷起的小書軸。方便人們在案上展開書畫觀賞時,畫軸移動到案子另一邊,被翹頭輕輕擋住,不會滑到邊上掉下去。卷書案,兩邊沒有翹頭,案面順兩邊一溜直下去,與側腿連為一體,腿足有板支撐,且向內卷起,如翻開的書卷一樣,美得有仙氣兒。仿佛詞中之婉約小令,很受人喜愛。
幾與案,簡單,細致,素雅,近乎空靈的直線與曲線的優美組合,使物與心交流、融合,產生一種獨特的詩意的審美。
明代文人,喜寄情自然山水,講究生活情趣,出游常帶上桌椅茶具,甚至案、幾、提盒等,在山巒小亭幽勝之地,得一方天地,與自然心意相通,達天人合一之境。
明唐寅作有《事茗圖》,圖上群山巍峨,松樹參天,有茅屋幾所,屋內文士正伏案書寫,案上有茶壺。屋外小板橋,有一人柱杖而來,僮子抱琴相隨。山上瀑布飛流直下,下成小溪,從板橋下而過。滿紙似聞水聲,松濤聲,文人雅士那種悠閑淡遠的恬適如在眼前。
幽雅園林,有樓臺水榭,雕花小幾高低相應,上列時令鮮花,下有鮮果小食。約三五好友,飲酒,賞花,聽戲,煮茶,乃至讀書作畫,吟詩作對,若與一段唱腔產生共鳴,由不得以手叩案以相應;若論起當下時事,憤激之時又拍案而起。既有小資情調,又具家國情懷,心頭胸臆諸般思想情緒的釋放,如何離得開幾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